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师随笔
阅读:1087
标签:
教师随笔
忍不住问一句 读书到底为什么
章雯
最近,《北京晨报》有报道说:重庆巴蜀中学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表彰会上,为高三自费生颁发了奖金总额高达80万元的学习进步特别奖,其中学生个人获奖金额最高的达3万元。该校的负责人称,此举的目的是激励自费生努力学习,增强竞争意识。而一些人则认为重奖学生,无疑助长了大家向钱看的思想。此消息一经披露在西南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巴蜀中学重奖自费生引起轰动不单单是奖金本身,更重要的是引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回答不一。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颜如玉”是那时读书人所向往的。范进中举后的狂喜乃至疯癫,多半是来自“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伸手可及。周恩来在年轻时,面对旧中国的衰败曾振臂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这一高呼使多少学子发愤读书,报效国家。记得笔者上学时,老师反复教导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在每篇作文中,同学们都会在结尾处,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尽管这一口号式的结尾,程式化的色彩比较浓,但至少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报效国家。当然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知识就意味着有了财富,但这和报效祖国并不矛盾。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笔者时常会在校门口听到家长直言不讳地嘱咐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好,才能考上大学,才能做官,才能有钱。家长望子成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龙”,难道让孩子读书仅仅是为了长大后得到金钱和地位吗?这和古人所向往的“黄金屋”、“颜如玉”有什么区别!
提倡素质教育德为先,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道德良知、没有爱国心的学生,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曾经看到过的一则报道,辽宁沈阳有位受人尊敬的老人王儒臣,从1996年开始,就用全部积蓄成立了“华夏育才赞助社”。在13年里,他资助了4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如今,84岁的王儒臣瘫痪在床,家贫如洗,而那些受到资助的学生竟无一人写过一封信或者来看望一下老人,老人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和这些学生见见面,说说话。而这些学生竟然说:你愿给,我愿要,两厢情愿。面对如此泯灭道德良知的回答,每一个学子、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标签:
教师随笔
忍不住问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
流失在课堂上的“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