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19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重庆四十九中学 夏永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 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 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 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含着成功的基因。
据说,希腊曾有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为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结果掉进了坑里,于是有人为此讥笑他。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科学上如果害怕失败而抱残守缺,因袭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科学的创新永远是一句空话。
科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金粒是从失败的砂砾中千淘万滤而来的。真理的闪光在谬误背景的映衬下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讲析:
论据,是得出观点的根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因此,论点和论据是统一的。
我们说“论据要比较充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观点,二是不同的论据有相同角度,可以证明同一观点。
论据得来的很重要途径是积累,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展开全文阅读
上述的分析,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内涵作了剖析,很深刻,如果再有论据做依托,那就更充实,让人可信了。这样的论据只有靠积累了。如:
论据一 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论据二 歌德说:“人们若要有追求就不能犯错误。”
论据三 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弟,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新领域。
论据四 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以上四个论据,很好地证明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论点。
在积累论据时,不要零散的记,而要以观点统帅不同论据,一组一组的记。这样用起来,就触类旁通了。
例文: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两千年中,企图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都遭到了失败,非欧几何却在这无数次失败后呱呱坠地。发明“永动机”的奢望,曾经耗费了许多人的科学青春,而焦耳正是在对“永动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热功当量定律。
论证要合理:
精选例题: 写两段语言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话,证明由格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一个观点。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讲析:
论证,是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证明过程。“合理”是指证明过程要让人心服口服,万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东拉西扯,应是水到渠成。例如,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是科学家,和他母亲一样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亚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于是有人便根据这种现象得出结论“科学可以世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科学无世袭。出身科学之家,从小便能接触科学、熟悉科学、耳目染,会养成浓厚的科学兴趣,这只是一个环境,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因。以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为例。虽然母女俩都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伊伦·居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头衔决不是从父母那里“世袭”得来的。这个结论是由论证分析得来的。如:
伊伦和她丈夫约里奥,把实验当成了“公园”,把崎岖的登攀之路当成了“林荫道”,把夜晚当成白昼,把假日当作工作日。他们“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他们的家常便饭是实验失败,他们的口头禅是“再来一次”。他们经过上千次失败,终于在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在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如果说小居里夫妇从居里夫妇那里继承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继承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遗产。
读完这段论证分析,我们会心服口服地说:“科学无世袭。”
论证是要讲求论证方法的。“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从字面的数学意义看,一千个“0”够多了吧,但它们相加仍是“0”,比不上一个“1”。
既然是格言警句,一定是用这个话表达一个意思。“0”可是什么都没有,就像这个符号的样子空空的,如果用来喻人,就是那种只会说大话而不实干的人。“1”虽小却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果用来喻人,就像看来单薄,像根棍子似的人,却在那里从“1”开始,朝2、3、4……走去。
要想把“幻想”和“实干”的关系说清楚,必然要用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这三种论证法又是综合在一起的。语言表述则因人而异。语言的运用是个长期的功夫,不能一蹴而就。但要尽量想方设法,用恰当的词、句、修辞方法来表述这种辩证的联系。
例文一:
“0”尽管大腹便便,却空空无物。即使一千个“0”仍然是“0”。“1”尽管骨瘦如柴,却代表着一分价值。
“0”像一张口夸夸其谈;“1”像一只手默默的劳作。
一个整天充满绝妙幻想,有着各种美好计划的人,如果只沉缅于这些空想而不付诸行动,最终将一事无成;而一个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由小事做起并不断积累的人,最后终将有所作为。
例文二:
“一千”与“1”相比,可谓大矣,然而,倘若是把“一千”个“0”相加,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一千个‘0’”仍然是“0”,而“1”却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尽管“1”与“0”相差并不悬殊,但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与空想毕竟有天壤之别。
有的人高谈阔论什么“远大理想”、“宏伟目标”,就是不付诸行动,到头来无非是更多的失落、懊悔,这是由于他们看不起小小的“1”。殊不知,就是这小小的“1”是“0”的突破,是做一切事业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缩写:
精选例题: 将《论“入迷”》压缩成一篇短文。要求:保持原文脉络;保留原文主要内容;不超过200字。
论“入迷”
茅盾
有多种多样的“入迷”。
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 这是“入迷”的一种。
《红楼梦》上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这也是“入迷”。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
乡间有伧夫读《封神榜》,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停有馄饨担,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这又是一种的“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吉诃德先生之下。
吉诃德先生的“入迷”,结果是悲剧。乡间伧夫的“入迷”,结果是喜剧。香菱的“入迷”,结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
就“入迷”而论,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至于香菱,他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踏时间罢了!谈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踏了他的光阴。
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而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展开余文
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的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
归根一句话,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讲析:
缩写的特点是“具体而微”。是将较长篇幅的文章内容,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压缩成较短的文字。
缩写前,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和要点。
《论“入迷”》,就人与文学的关系,提出要“入迷”的主张。创作表演要入迷,欣赏文艺也要入迷,要深入到艺术形象里去,笑则同笑,哭则同哭,恨则同恨。若一味以香菱学诗的功利态度对待文学艺术,怕是难以真正迈入这座圣殿的门坎。
其次,依据文章的结构,对内容进行概括。缩写后的内容要简明,把原文中属于陈述、过渡、举例、描摹、联想等部分内容尽可能从简或删节。
《论“入迷”》是以漫淡的形式,夹叙夹议。对“叙”的部分内容,删节记叙的过程,保留结局。对“议”的部分内容,保留论点,对论据进行删节。
为了使缩写后的语句前后连贯,可以增添必要的词语。
例文:
有多种多样的“入迷”。吉诃德先生的“入迷”;香菱学诗“入迷”;伧夫读《封神榜》“入迷”。
就“入迷”而论,吉诃德先生始终不动摇,伧夫确实走进《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至于香菱,使她着了“迷”的是她自己想做诗人的“虚荣”。这是“入迷的最下乘。”
读小说或戏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
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
读杰作应该只是走进书去,技巧的学得是“入迷”的自然结果。
归根一句话,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扩写: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学三楼数学教研室。老师在备课改作业。高一(2)班体育委员推门而入,径直向班主任李老师走去。]
体育委员 (急匆匆)李老师,王勇的脚崴了!
李老师 (焦急、摇头)这孩子!怎么崴的?
体育委员 (气喘吁吁)他,他……
李老师 (安慰)别着急,慢慢说。
[数学张老师推门而入;对李老师]
张老师 上楼时,碰见体育白老师从医务室出来,让我转告你,王勇跳山羊时把脚崴了。没伤着骨头,校医正给他治疗 呢。[屋内老师抬头注视着他们。窗外传来清脆的鸽哨声,一群鸽子在操场上空飞翔。]
李老师 (望了一眼窗外,摇头)这鸽子……(回身对体育委员)走,去医务室。[李老师、体育委员下]
①以体育委员的身份,将王勇崴脚了的经过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中心突出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②题目自拟,不超过700字。
讲析:
扩写,是根据中心思想,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突出场面,描绘景物,写出人物言行,刻画人物心理。扩写是一种再创造。
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按要求寻找王勇崴脚了的原因,是和“跳山羊”有关。跳山羊把脚崴了又和天上飞的“鸽子”有关,可能是因为看鸽子只注意望天没做好准备活动有关。
扩写内容是原材料的合理延伸和发展。因此要把“看鸽子→没做好准备活动→脚崴了”这个过程构成情节。这就可以借用“中心和材料统一”的情节法。
在这个情节中用人物描写来刻画人物,深化和丰富中心。中心的确定是和对“脚崴了”这件事的认识有关。
再有从结构上看,提供一个夹叙夹议的记叙文结构模式。这个模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一段):总起说明抒情议论段。
把第二部分记叙文的中心提炼出来,组成一段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文字。
第二部分(记人叙事):一篇记叙文。
具体要求按记叙文写法。
第三部分(一段):中心再现与升华段。
用“议论、抒情”再一次点明中心,并开展联想,与第一部分照应,给人启发。
例文:
一件小事
小时候,望着大人伟岸的身躯,再看看自己,又瘦又小,于是着急了: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现在上高一了,一米八二的大个,比爸爸高一头,却又有了另一种着急:什么时候才能“成熟”呢?今天体育课上发生的事使我悟出点“成熟”的途径。
随着白老师刚劲有力的口令“跳”,男生一个接一个地按动作要领跳过了“山羊”。
轮到王勇跳了。老师冲着站在起跑线的他大声喊:“再活动一下关节和韧带。”王勇装模作样的扭动着身子。
王勇呵,王勇,刚才做准备活动只顾看天上的鸽子,装样子比划了两下,说也不听,真气人。这不,该跳了,还一个劲往天上瞟呢,你呀你!跳完的同学说:“王勇,不听老师言,吃亏可就在“山羊”前罗!”王勇一撇嘴,说:“去去去,一边呆着去。”
王勇起跑了,望着他那歪歪扭扭的姿势就不对劲,只见他一脚踏跳板,还没等老师扶住,便“哟”的一声歪倒在“山羊”前。同学们一下子围了过来,看着他用手捂住脚腕,满脸痛苦的样子,有位男生说:“王勇,听听鸽哨声就不疼了。”白老师严肃地说:“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伙伴。”然后俯下身子细细察看着脚腕,心疼地说:“伤得不轻啊。”王勇抬起头,从他痛苦的目光中,我好像听到了他要说的话。
白老师说了声“大家让开”,便一手托腰,一手托腿,把王勇平托起来。同学们纷纷伸出手托扶着王勇和白老师,然后一步一步向医务室走去。
这时,一种自责和激励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撞击着我的心扉,同时又在升华。这眼前的一幕使我认识到:预见性不就是成熟的一种标志吗?王勇的教训正说明了这一点。
愿我们这些孩子能快点“成熟”起来!
改写:
精选例题: 将下面这篇材料,按要求改写成一篇题为《不要捕捉蜻蜓》的宣传稿。
蜻蜓
蜻蜓的眼睛是复眼。这种复眼由一万多只小眼睛组成。因此,蜻蜓的眼睛异常敏锐。蜻蜓还有对特大的翅膀,利用它,蜻蜓一秒种能飞行19—20米。据统计,一只蜻蜓每天能吃掉几千只害虫。
①内容既科学又生动、形象,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②以甲、乙二者问答的对话形式来表述内容。
③字数不超过250字。
讲析:
改写,在内容上可以重新调整,在表达方式上可以变换,在形式上可以创新。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提供了有关蜻蜓的说明材料。这些材料概括起来说明蜻蜓是“益虫”。
题目要求写一篇题为《不要捕捉蜻蜓》的宣传稿。提供的材料正是不要捕捉蜻蜓的根据。
从形式上看,要求以甲、乙二者问答的形式来表述内容。这样看来,是要求写一篇科学小品。
从内容要求看,“既科学又生动、形象”,那就表明内容既有说明性,又具有文艺性。
难点在于“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这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来设想一下,甲乙二者问答的话题是什么呢?一定和蜻蜓有关。一方要捕捉蜻蜓,一方劝阻。经过一番对话,一方听取劝告,说“我以后不捕捉蜻蜓了。”这样的结果也算是起到教育作用了,但范围太小也一般化。要是借用“情节法”组成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局便可较好地起到教育作用。如:
甲 你还去逮蜻蜓吗?
乙 不去了……嗯,还去。
当乙回答“不去了”,看来对话已结束了,但乙又接着说:“嗯,还去。”这就起了波澜,这个悬念会引起人们的诸多疑问,因此,甲便说:“还去?”下面就要看回答的出人意外了。
乙 嗯!还得告诉我的那些小伙伴,再也不要逮蜻蜓了!
这个结局蕴含的是:乙已经明白了蜻蜓是益虫,不再逮蜻蜓了,还要劝告他的小伙伴不要逮蜻蜓。这就“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文:
不要捕捉蜻蜓
甲 你拿着小网子干嘛去呀?
乙 我呀,逮蜻蜓去。
甲 你知道吗……一只蜻蜓可就是一架战斗机。
展开余文
乙 新鲜,你说说。
甲 你看蜻蜓那对大眼睛滴溜转,那可不只是两只眼睛。
乙 那还能是几只眼睛?
甲 蜻蜓的眼睛叫复眼,是由一万多只小眼睛组成的。
乙 要是这样,两只眼睛可就成了两万多只了。难怪它逮蚊子那么灵呢!
甲 还有它那双大翅膀,只要上下一呼扇,一秒钟可就飞出18-20米远。
乙 这么快!真跟飞机差不多。
甲 要不,蜻蜓捕捉害虫时,就像一道闪电,眨眼间就飞到目标跟前。
乙 怎么吃害虫?
甲 那还不跟玩似的,张开铡刀似的大嘴,上下一碰,害虫就一命呜呼了!
乙 真是一架战斗机。
甲 对!据统计,一只蜻蜓每天要吃掉几千只害虫!
乙 呀,真了不起。
甲 你还去逮蜻蜓吗?
乙 不去了。……嗯,还去。
甲 还去?
乙 嗯!得告诉我的那些小伙伴,再也不要逮蜻蜓了!
片断写作:
精选例题: 按下面情境和要求作文。
教室里灯光明亮,同学们正在上晚自习。突然间,教室里漆黑一片。
1.写出“教室里漆黑一片”后发生的事;
2.要有场面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3.中心要明确,不超过600字。
讲析:
这道题是要测试对描写的理解和运用。场面描写,是描摹众多人物的活动。描摹众多人物活动,就要有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还要设想,“教室里漆黑一片”是停电了,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有的同学会高兴,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有的同学收拾文具书本……,这都是一些现象,还需要有一件事把同学们的活动吸引过来,围绕这件事的人物活动来表达中心。
既然是在学校,那应以学习为主。所选的事应和学习有关。这件事情通过人物问答表现出过程。
例文:
晚自习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晚自习。突然间,教室里漆黑一片。
“停电喽!”不知是谁在高声欢呼。
“终于停电了!”不知是谁在幸灾乐祸。
“哎……”不知又是谁如释重负般发出了内心的咏叹。
……
接着便是收拾文具、合上书的声音,教室里一片嘈杂。
“课代表,你说说老师留的那首《调》的诗最后一句该怎么填。”有人向语文课代表发问。
“加一笔蓝是天宇,加一笔黄是土地,把蓝和黄揉合在一起,”语文课代表抑扬顿锉地念着《调》这首诗的前三句,引得大伙一个劲叫好。
“大家想想,蓝和黄色相混是什么颜色?”
“绿!”大家齐声回答。
“蓝喻天,黄喻地,绿喻什么?”
“生活!”齐声回答中夹杂着欢笑声。
“最后一句是联想的升华,”课代表学着老师启发口吻说,“那是生命的什么?”
“天地!”这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自信。
课代表激动地说:“让我们齐读一遍《调》。”
“加一笔蓝是天宇,加一笔黄是土地,把黄和蓝揉合在一起,那是生命的天地!”
一阵欢笑声压过了掌声,中间夹杂着阵阵咳嗽声、桌椅相撞声。
突然间,教室里照如白昼,掌声、笑声、咳嗽声、撞击声都被吞噬了。教室又恢复了原来的安静。
根据材料作文(一):
精选例题一: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拟一份申请上级拨款的请示。不超过200字。
△××厂技校干部、教员很多,他们需要入托的子女也很多。
△技校1719年复校时,为了解决干部、教员的子女入托难的问题,上级曾经拨一万多元作为开办费,购买了设备、教具,添置了活动设施等。
△随着技校规模扩大,入园幼儿已经增加了160多名,原幼儿住房显得十分拥挤。
△1979年复校时,干部、教员的年龄较大,年轻的同志不多,当时入托幼儿较少(仅27名),校领导利用原四十年代的旧式平房开办了幼儿园。
△该幼儿园与其他兄弟单位幼儿园相比,条件很差,而且室内生活设施也不配套,无洗澡、取暖设备,对儿童健康非常不利。
△现幼儿园年久、失修,室内墙壁暗淡无光,石灰剥落,顶棚水迹斑斑,部分地板塌陷,已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经请人预算,约需八万多元,特地报告请求上级能否拨几万元的款,给予修理补助。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每个领导应尽的义务。为了尽快改善幼儿园现有的活动场所和居住条件,给幼儿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技校领导研究决定,必须对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房屋和场所进行分期维修,并增添部分设备。
△市第三幼儿园是先进典型,园内活动场所宽敞,每人拥有15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二层楼房的宿舍是木头地板,有大玻璃窗,采光很好,通风很好。还有儿童活动晴雨操场、电视室、儿童阅览室、盥洗室,每天都有热水供洗操。有壁灯、有吊灯、还有吊扇。
精选例题二: 下面是某市经委系统一次汇报会的简单记录,请据此编写一份简报。要求:格式正确,内容简明,中心明确,字数不超过600字。
市经委系统汇报会
时间:一九八五年九月四日
地点:三楼会议室
出席人:所属十五个公司(局)办公室主任
主持人:谢××(经委副主任)
记录:朱××(经委办公室主任)
(一)主持人讲话:请大家来,汇报一下各公司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庆祝第一个教师节的情况。
(二)发言:
化工总公司:教师节快到了,公司领导很重视这件事。为了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公司领导专门开会研究落实措施。决定:发一个尊师重教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做几件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实事。公司主要领导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公司业余教育办公室和所属三所学校领导、教师的意见。给教师安排了一次体检;召开全公司表彰先进教师大会,公司这次分宿舍将照顾学校的老师。
二轻总公司:公司领导也十分重视尊师重教工作。有些情况和化工总公司差不多。公司领导开了个会,发了个通知;已安排教师体检;分宿舍的方案中充分考虑了教师的特殊情况,适当放宽了条件;公司还开了表彰优秀教师大会,给学校全体教职工发慰问信和纪念品;冰箱、洗衣机票分批优先发给教师。
汽车工业公司:情况与前两个公司大致相同。我们还给二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列入光荣册。适当给些物质奖励。昨天发展五位教师入党。
纺织总公司:除了大家讲的,我们也做了以外,还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教师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意见。前天搞一场电影招待会慰问老师及其家属。
广播工业公司:我们二十二日开了发展党员会,几位中年教师都已积极要求入党多年,这次吸收他们入党。我们给三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发了荣誉证书。
(三)各公司都已经或准备做的几件事
1.表彰大会。共表扬先进集体九个,优秀教师五百名。
2.发展教师入党。十五个公司(局)发展党员五十名。
3.十个公司考虑安排优秀教师疗养。
4.各公司领导均已同所属学校建立固定联系制度。
散会。
主持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讲析:
这两道作文题是考查应用文(请示、简报)的写作。
应用文写作要注意两点,一是格式,一是内容。
请求的内容主要两部分:请示的缘由,请求的具体内容。写作时,对所给材料按请求内容筛选。
简报的内容务必单一,问题集中,这样能使阅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将一份会议记录写成一份简报,需要对所有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具有共性的问题。然后以观点带材料,全面反映这次会议情况。
例文一:
关于拨款维修幼儿园的请求
××××,
我校幼儿园现有幼儿一百六十二名,比一九七九年建园时增加五倍。但园舍仍为四十年代旧房,且长年失修,又无活动场地及洗澡、取暖等设施。为使幼儿健康成长,解决好教员、干部子女的教养问题,我校决定对部分园舍分期维修,并修建活动场地和增添部分设备。预计需经费八万无,特请示拨款。
当否,请批示。
×××厂技校
×年×月×日(章)
例文二:
市经委系统热烈庆祝教师节
今年九月十日是第一个教师节。节日前夕,市经委系统积极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以实际行动热烈庆祝这一节日。
一、领导重视
经委系统各级领导对教师节非常重视。为了使第一个教师节过得隆重、热烈,化工、纺织、汽车、二轻等十五个总公司(局)都在积极开展工作,有些单位专门发了关于尊师重教活动的通知,建立领导干部与学校联系制度,并有计划地召开教师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在职工和教师中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激励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
二、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连日来,各总公司(局)纷纷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普遍召开了表彰大会或庆祝大会,共表彰先进集体九个,先进教师五百多名。有的单位还向教师发了慰问信,有的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教师座谈会、电影招待会。二轻、广播、化工、纺织等总公司还向二十年或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光荣册并给予了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为教师办实事
在大力表彰教师的同时,各单位积极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从政治上关心他们,重视在教师中发展党员,教师节前有五十名教师光荣入党。其次是生活上体贴他们,化工、二轻等总公司优先安排教师住房。二轻总公司还将电冰箱、洗衣机票优先分期发给教师。纺织、二轻等单位关心教师身体,安排了教师体检。还将有计划地组织先进教师疗养。
根据材料作文(二):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了,业余生活丰富了。但是,今天年轻的一代,对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没有亲身体验,只能从书本、电影、长辈的讲述中了解过去。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例如,在以《新形势下怎样看待艰苦奋斗》为题的讨论中,有人这样写道:
“艰苦奋斗”这句口号已经提了好几十年了,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没有“艰苦奋斗”,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如今再去提四十年代的“艰苦奋斗”这句已经过时了的口号,实际上是思想上的守旧,跟不上飞跃发展的新形势。如今人们富起来了,再要人们去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那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因此,我们应该主张人们放心大胆地去吃,去穿。吃得越好,穿得越漂亮越光荣,消费越多,对国家贡献就越大。
以《新形势下怎样看待艰苦奋斗》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1.观点要明确。事理剖析要以理服人。
2.拟一个副标题,不超过400字。
讲析:
“新形势下怎样看待艰苦奋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答的问题,对青年人尤为重要。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除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外,还要有一定的议论能力。
艰苦奋斗,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是什么呢?生活好了,不用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那么,它应具有今天时代的特征──自强、自主。
从测试角度,是要考查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找出“艰苦奋斗”的内在联系,用因果论证法组成一段精辟的分析文字,阐明新形势下“艰苦奋斗”的内涵。
例文:
新形势下艰苦奋斗的新内容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不能把“艰苦奋斗”与生活中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简单等同在一起。这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至发出“艰苦奋斗”不合时宜之叹。
随着历史的发展,“艰苦奋斗”所具有的内涵也日益丰富起来。今天,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时间紧,困难多,责任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要比以往艰苦得多,历史要求我们这一代年青人自强不息,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强盛、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不图一时安逸,为振兴我中华,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我们团结一致,付出我们的汗水,甚至是血水。这就是新形势下艰苦奋斗的内容。只要我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
读后感:
精选例题: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超过600字。
A.一个老翁和他的孙子用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物卖出去了,孙子骑着驴往回走,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晓事,叫老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位置,而旁人又说老人狠心;老人忙将孙子抱到鞍桥上,路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都不骑。于是老人对孙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就是咱们抬着驴子走。”
B.有人说:“假如全国每个人给我一根火柴,用火柴换来的钱我一生吃不尽,用不完,就不用做事了。”
讲析:
读后感的特点是“借题发挥”。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证明观点的论据可以旁征博引。
选第二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结构模式。这个模式共有四段,各段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段。首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
第二、三段。引用所给材料作为反面论据,然后再举一则正面论据(中国寓言)。这样,一外一中,一反一正,证明了论点的确立。
第四段。对正反论据再进行分析,再一次点明论点。
将这个结构模式用示意图表示
按这个模式写作,提供一篇例文。对第二则材料也提供一例文。有关结构自己去总结。
例文一:
漫谈闲话
──从一则故事谈起
作为有思想的人来说,不管做什么事,遇到什么事,都要仔细想一想,有自己的主见。反之,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势必弄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莫知所措。这种人虽也有头脑,但没有做到独立思考。
鲁迅讲过一个印度故事:一个老翁和他的孙子用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物卖出了,孙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晓事,叫老人徒步;他们换了一个位置,而路人又说老人狠心;老人忙将孙子抱到鞍桥上,路人说他们残忍;于是老人和孙子都下来,徒步走,路人笑他们是呆子。老人叹息道:“只剩一个办法了,就是抬着驴走。”
我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人筑舍道旁,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房子大门应当向东开,这叫“紫气东来”;有人说应当向西开,以示晚景无限好;有人说向北开也不差,取的是后(“厚”的谐音)德载福;有人说还是向南开好,因为向阳照天日。还好,这位房主人,没有因为议论纷纷而没了主意,而是你说你的,我开我的。
两个故事一对照,就看出中国的房主人实在要比印度的那位老翁高明一些。他不为闲话所左右,认准是正确的,就坚持下去,毫不动摇。古今中外,干任何事情,总免不了听到一些“闲话”。对待“闲话”要进行分析,倘若“闲话”确有合理的成分,应当采纳;如果确实是“闲话”。大可不必受其左右。这里用得上马克思引用过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
例文二:
谈“利己与利民”
一个青年在侃侃而谈,听者也饶有兴趣。他说:“假如全国每个人给我一根火柴,用火柴换来钱我一生吃不尽,用不完,就不用做事了。”
“年青人,还是多做点事好,”旁边一个中年人插言道,“你去算一算,假如尽你平生努力,能为全国每个人贡献一根火柴,你就了不起。”
一个人一根火柴,百人一盒,两分钱,十亿根加起来就是二十万元。作为索取个人利益来说,的确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反之,一个人对社会要作出这样大的贡献,亦是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办到的。
一根火柴,两种假说,内容迥异。前者是十亿人为我,是从利己主义观念出发的;后者是我为十亿人,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思想的模特儿都有。有人为小利铤而走险,有人为人民赴汤蹈火;有人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有人如石子甘当铺路石;有人像白蚁一样蛀蚀社会主义大厦,有人像黄牛一样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话又说回来了,人有时也发点牢骚,开开玩笑,这些都无伤大局,过多指责似无必要。可是,我们千万不能让那种坐享其成的意识在头脑中生根。青年人想的应该是贡献、创造,就像点燃的火柴一样,传播光和热。
作品评析:
精选例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写一篇文艺评论。
月影
[前苏联]B·阿斯塔菲耶夫
夜航的轮船前面,月影在平滑的水面上嬉戏。它忽而泛着银色的光波,忽而闪着绿色的磷光,忽而左右扩展,忽而如游蛇蜿蜓,忽而像一只蝌蚪在跳跃,忽而像一只伶俐的晰蜴在奔窜。
我焦急地等待;我相信,轮船马上就会追上这活泼的月影,制服它,用船头劈开它。
但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过了一小时又一小时,远方月亮在水面上的影子却一直向前奔跑,在轮船的前头奔跑,在紧张工作的机器前头轻快的奔跑。
这夜景与生活是多么相似啊──你不是总觉得眼看就会捕捉住生活的真谛,理解并揭示出它永恒的奥秘吗?
1.可以就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某一方面进行评论。
2.不能写成读后感。
3.不超过600字。
讲析:
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手段,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的文章。
写评论要从两方入手:
1.评论的特点
评论是对所给材料“就事论事”。可以就材料的某一方面提出一个观点进行评论,也可以就材料的几个方面提出几个观点进行评论。证明观点的论据主要来自所给材料。评论的结构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说,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先提出论点,再找论据证明。第三部分:总结。
2.评论的内容
要由所给材料而定。较多的是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思想评论需要对思想认识、思想方法、思想作风作出评析。像文学评论对作家的创作得失,总结艺术经验和规律进行评析。
提供一篇对《甜》文的评论。读后揣摩以上两方面在这篇评论中的运用。
甜
妈妈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到了十岁。
一天,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回来,看见桌子上摆着一盘鸡蛋炒西红柿。“咦?今天谁来了?”妈妈问儿子。“没人来呀!”“那这菜是谁炒的?”“是我炒的呀!”“是你?”妈妈不信地摇了摇头。“没错,就是我。你尝尝好吗?”儿子得意地说。
吃饭了,妈妈往嘴里夹了一口鸡蛋,咂了咂嘴道:“喝!想不到我儿子还真行。这鸡蛋炒的还挺不错。”儿子听了笑了笑“喝!这西红柿咸淡正可好,糖也放得合适。好吃,好吃!”妈妈往嘴里夹了一口西红柿,津津有味的称赞着。
“哧”儿子刚刚送到嘴里的米饭喷出来。“哎呀,慢着吃嘛!”妈妈关心地说。“妈妈!炒西红柿我根本就没有放糖!”儿子笑着说。“噢,是吗?”妈妈愣了一下,接着大笑起来。
评“甜”
我向你推荐一篇小小说《甜》。我看中这篇小说有三条。
第一,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简约上。两人一事,短小精悍,没有作不必要的铺陈和渲染,更不见华丽词句。
第二,真情实感。十岁儿子心疼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替她做好了晚饭,妈妈惊喜若狂,不知道怎么夸儿子才好。写得情深意切,有感人的力量。据说作者本人就是位有孩子的中年妇女,想来是有感受的。
第三,情节巧妙。短篇小说,尤其是小说,是很要讲究情节的。妈妈以炒西红柿放了糖赞不绝口,而实际上儿子并没放糖。结尾处“妈妈愣了一下,接着大笑起来”这一笔传神地描绘出妈妈心里的“甜”。
在极短篇幅中,写出两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得如此巧妙,值得称赞和学习。
《评“甜”》一文的结构模式值得借鉴。首先要确定评的方面。每个方面的确定又是根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特点得来的。
解题答案
答案1 1.C 2.D 3.A:答案2 1.A 2.D 3.C:
答案3 1.B 2.C 3.A:答案4 1.D 2.B 3.D:
答案5 1.B 2.A 3.D:答案6 1.D 2.C 3.A:
答案7 1.C 2.B 3.A:答案8 1.B 2.D 3.C:
答案9 1.C 2.A、B、E 3.B、C:
答案10 1.B 2.D 3.B:答案11 1.A 2.D 3.C:
答案12 1.音序 m t j y
部首 日 讠 火 口
笔画 4 8 3 7
2.音序 g f h c
部首 一 乙 十
笔画 4 2 3 4 ?
3.音序 sh sh x t
部首 丿 人 厶 小
笔画 3 10 5 8
答案13 1.B 2.A 3.C:答案14 1.A 2.C 3.D:
答案15 1.B 2.D 3.C:答案16 1.C 2.B 3.C
答案17 1.①E②C③A④F⑤D⑥B 2.①C②B③E④A⑤D
3.①E②F③A④B⑤D⑥C
答案18 1.A 2.C 3.D答案19 1.B 2.C 3.C
答案20 1.B 2.D 3.A答案21 1.B 2.C 3.D
答案22 1.B 2.D 3.C答案23 1.B 2.E 3.C、F
答案24 1.组合乙√ 组合丙√ 2.组合乙√ 组合丁√ 3.组合丙√ 组合丁√
答案25 1.a、D b、B c、A d、C
2.①B②C③D④A 3.①B②D③A④C
答案26 1.B 2.A 3.A答案27 1.D 2.A 3.D 4.B
答案28 1.如果没有,而仅有,如果仅有,而没有 2.D 3.C
4.A.因为……所以 B.既然……就
C.如果……就 D.除非……才(或“只要……就”)
答案29 1.D 2.B 3.C 4.C答案30 1.D 2.D 3.C
4.如果说艰难的生活为高尔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那么,高尔基的外祖母就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人。
答案31 1.①B、D、C、A ②B、D、A、C 2.B 3.①(2)(4)(3)(1)
②(4)(1)(3)(2)(7)(5)(6)
答案32 1.C 2.B 3.D答案33 1.B 2.D 3. B 4.D、F、C、B、A、E
答案34 1.C 2.D 3. B 4.①B ②C答案35 1.C 2.C 3.B
4.把“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移到“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后边。答案36 1.C 2.B
(A.甲乙任何一方不得单独终止协议 C.要交代是何种货币。D.“没有其他特殊原因”语意含混) 3.B 4.A
答案37 1.D 2.C 3.B 4.C答案38 1.B 2.A 3.D 4.①B ②D
答案39 1.B 2.D 3.B 4.B、C、G答案40 1.D 2.C 3.D 4.B
答案41 1.磁铁、海洋、皇冠2.[本体]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还须优美环境来衬托(下对“好花还须绿叶衬”),优美环境(或“繁花”“清流”)(下对“喻体”绿叶)[喻体]翡翠(上下“本体”绿叶) 3.D 4.①F ②E ③B ④A
答案42 1.B 2.D 3.A答案43 1.A 2. C 3.A④ B② 4.B-E
答案44 1.C 2.D 3.A 4.A、B、D、E、F√答案45 1.D条件 2.C 3.B 4.C
答案46 1.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这个预言必定实现。
2.班长李明不仅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热情地帮助别人,总是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
3.代总统授予卫戍司令发布保障紧急状态得以实施所必须执行的命令的权力。
4.C
答案47 1.“要……,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这话不无道理。
2.无产阶级革命家难道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吗?
3.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而在冰天雪地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
4.崛兴于东北而又把东北许多少数民族统一在辽正权统辖之下的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举兵反抗辽政权的民族压迫政策而推翻了辽朝建立金朝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而统一了全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他们也都应列入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行列之中。
答案48 1.B 2.C 3.甲、都是条件复句,前一句语言委婉,对上下文照应紧密,切合从各个方面的改变之大来表现人物濒临死亡的情味;后一句语气肯定,反到与头发、脸色的描写关联不紧,减弱了前一句所蕴含的情味。
乙、后一句是一般的陈述句,突出的是蓝中有个“破碗”。而前一句是倒装句,强调的是篮中的破碗是“空的”,预示着主人公将不久于世的命运。
答案49 1.D 2.B 3.A 答案50 1.A 2.B 3.C
答案51 1.①A②C③B④D⑤B⑥D 2.①D②C③D④C⑤A⑥B
3.①B②D③B④C⑤A⑥A答案52 1.A 2.B 3.D
答案53 1.B 2.“我们的干部应能正确对待升降问题。” 3.C
答案54 1.①韵母 ②文字 ③词 ④虚词 ⑤语法 ⑥句法
2.①K1是“在绘画因素方面”。②K2是“装饰性”。③K3是“既反映自然景色,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④K4是“利用便宜材料(螺钿和蛋壳)”。⑤K5是“显示了特殊美”。
答案55 1.B 2.D 3.C 答案56 1.①C ②C 2.B
答案57 1.C 2.C 答案58 1.①C ②B 2.B
答案59 1.A 2.A答案60 1.B 2.C
答案61 1.C 2.D 3.B 4.C答案62 1.“在实际应用当中,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却有一些重要差别”。
2.“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 3.A
答案63 1.甲C 乙A 丙D 2.丙 3.C 4.甲处是B,乙处是D
答案64 1.C 2.C 3.“时间是客观的”。(或“时间不因人的意志而停留”。)
答案65 1.B 2.D答案66 1.C 2.B答案67 1.D 2.C答案68 1.D 2.B
答案69 1.D 2.D答案70 1.ACDF
2.①“我们要进行价格体系改革。”
②“我们的改革要根据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负担进行。”
③“要在保证人民实际收入逐步增加的前提下”。
④“要按照等价交换的要求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则”。
⑤“要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方法。”
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答案71 1.B 2.“乡政府调解人员认为:男女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这一争端须由夫妻双方,在证人和双方领导在场时商谈解决的办法。”3.D
答案72 1.D 2.D答案73 1.D 2.①A②D③D④D⑤C⑥B
答案74 1.B 2.C答案75 1.“诞辰”应改为“诞生” 。 2.B
答案76 1.①指代“弦歌杂作”的声音。②指代“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声音。 2.B
答案77 1.C 2.D 3.BCF答案78 1.①E ②D ③A ④C ⑤G ⑥B ⑦F
2.①E ②B 3.C答案79 1.A 2.D 3.A
答案80 1.C 2.C答案81 1.B 2.D 3.D答案82 1.C 2.BCFG 3.A
答案83 1.B 2.BCF 3.D答案84 1.D 2.C 3.ABD(C项应是“看到花开反使人眼泪抛洒”,“听到鸟鸣反使自己心惊”)答案85 1.A 2.D 3.B 答案86 1.①B(为动用法,“为报父仇出资”)②D(数词“半”作动词,“是古人的一半”;A为“做国之君主”,C为“做巴陵郡之守”) 2.C答案87 1.甲D 乙C 2.甲B 乙D
答案88 1.①A(连词。余为副词)②C(表示肯定语气,用法同“乃”,相当于“是”,BD表推测)2.B3.①E(形容词。余为虚词)②B(连词。余为副词)4.①A与D ②C与F ③B与G
答案89 1.①E ②C ③A ④F ⑤D ⑥B 2.①E ②G ③B ④H ⑤A ⑥D ⑦C ⑧F 3.①D ②B答案90 1.①ACF ②BE ③D 2.①B ②D 3.①C ②B ③D ④A
答案91 1.①AC ②D 2.ABCE答案92 1.ABD 2.A 3.D 4.AC
答案93 1.D 2.A 3.C答案94 1.B 2.①处之 ②鼓 刿 鼓 ③汝(子、尔) ④异蛇 异蛇 草木答案95 1.①D ②B ③A ④E ⑤C
2.①C ②B ③D ④A 3.①A ②F ③D ④C ⑤B ⑥E
答案96 1.B 2.C 3.C答案97 1.C 2.C 3.B
答案98 1.①B ②D ③A 2.①A ②D ③C
答案99 1.好。后,振,曰:“名,战。”忿,曰:“地,亲,发,名。”
2. B 3. D答案100 1.C 2.A答案101 1.B 2.A 3.D
答案102 1.B 2.B 3.①B ②D ③A ④C
答案103 1.①A蹇叔进谏哭师、B王孙满观师、C皇武子致辞
D先轸论战、E文赢请三帅、F秦穆公自责
②A弦高与从者的谋划和弦高谢绝郑伯的赏赐
B弦高至晋师的致辞 ③C 2.AE
答案104 1.B 2.C答案105 1.D 2.D 3.A
答案106 1.B 2.B 3.C答案107 恶 恶劣 恶心 憎恶 差 出差 差等 差别
和 和平 和诗 和面 会 开会 会计 误会 累 果实累累 积累 劳累 漂 漂浮 漂白 漂亮 强 强大 勉强 倔强 抹 抹杀 抹泥 抹布 圈 圆圈 羊圈 圈禁
宿 宿舍 一宿 星宿 2.C
答案108 1.A.莲—怜 B.题碑—啼悲 C.晴—情 D.书—输 2.C、F、G、H
答案109 1.C 2.A答案110 1.未变词性的 改变词性的 ① ② ③B、G A、C、D F、H E、I 2.A答案111 1.B 2.C答案112 1.①B②A③C 2.①B②C③A④D
答案113 1.D 2.①美国人、某一些人 ②尸首、冤魂
答案114 1.灵巧、宏壮 2.一个、倒,千百个、继起
答案115 1.D 2.A答案116 1.CFGI 2.A√B×C√D√
答案117 1.C 2.三种:一人、二人、三人,
①登上峰顶的有我/妈妈爸爸的一个同事。
②登上峰顶的有我妈妈/爸爸的一个同事。
答案118 1.D 2.D答案119 1.A.在“有”后;B.在“有”前 2.A
答案120 1.B 2.C答案121 A√B×C√答案122 1.D
2.不矛盾。前者以山的险阻反衬中尼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保持着友好往来;后者是以山的巍峨来比喻中尼友谊永远牢不可破。
答案123 1.①一个老汉叼着烟袋,穿着黑棉袄,背着粪筐,从屋里走出来。
②这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没一点儿老实劲。
③有个工厂改革后大见成效。该厂工人忘我工作,为据亏增盈献计献策。我们在厂长家里听到很多这方面的生动事迹。
④这间化学实验室可以容纳四十多名同学同时进行实验,采光条件良好。
⑤我去与不去,取决于你的决定。 2.BCD
答案124 1.①五位 ②ABCF
2.①小明说:“妈妈,我爸爸有急事去广州,已经坐上午11点的飞机走了。他让我告诉您:写字台中间抽屉里有份图纸,明天李叔叔要来取,让您告诉他后天请他代爸爸参加工程设计论证会,就按他俩研究好的方案发言。”
②妈妈:“李工,老王有急事,昨天上午飞广州了。他让我把这份图纸交给你,请你代他参加明天的工程设计论证会,他说,就按你们俩研究好的方案发言。”
答案125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B C D E F
答案126 1.“谈天说地”作用大 ①融洽了气氛,联络了感情,消除了紧张感;
②委婉传达了双方互助互利,友好合作的诚意,为进一步会淡打下了基础。
2.①B ②C ③C ④D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重庆市四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六(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