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192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六(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重庆四十九中学 夏永

(94).省略词语填充

  精选例题: 下面这段文有括号的几处,分别省略了:①丈人;②孔子;③子路。选出填充恰当的一项。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论语·微子》)

    A.①①①②①②③①    B.①①③①①②②①

    C.①①①②①②③①    D.①①③①①②②①

    讲析:

    任何语言都有省略,但都不如古汉语省略现象那样突出,常常是要认真体会上下文,弄清彼此的关系,才能确知省略了什么成分。因此填充省略词语,就很自然地成了课堂迁移训练 可考查文言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了。

    精选例题这段文字,先叙述丈人留子路住下,款待他,并叫两个儿子见过子路;然后再叙述子路将此事禀告孔子,孔子对丈人作了评论,并派子路再回去见丈人,而子路到在丈人家时,丈人已经外出了。疏通了文意,就好选择填充的项了。如果把第三个空处理解成子路会见丈人的二子,或把第四个空处理解成向丈人告别,或把第七个空理解的角度是省略词语填充,而考查的目标却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课堂迁移训练 :

    1.为文中省略的连词,选出填充恰当的一项(每空依次填一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    )弗受;(    )蹴尔而与之,(    )(    )乞人(    )不屑也。

    A.故  虽  则  虽  而  然  即  抑  而

    B.然  若  则  虽  亦  若  则  虽  亦

    C.故  若  然  则  亦  然  则  抑  而

    D.然  虽  然  则  而  若  即  虽  亦

  2.下列句子,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谓语,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②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曰:“可(    )矣。”

    ③肉食者谋,(    )又何间焉?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95).习惯句式辨识

精选例题: 为下列各句选择恰当的对译格式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E)

    ②吾能之始式乎?抑汝能之乎? (G)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B)

    ⑤公之视廉将军始式孰与秦王? (F)

    ⑥相如虽驽,始式独畏廉将军哉? (A)

    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H)

    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

    讲析:

    掌握文言习惯句式的结构(句中的“△”标示),了解每一种习惯句式的对译格式(备选项),对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有重要的作用。

    掌握习惯句式属识记能力,必须熟记常用的习惯句式和对译的格式,在理解和翻译时认真辨别。

    课堂迁移训练 :

    1.文言常用的问句式,表达效果大体可分为:A.表示反问;B.表示询问或设问;C.表示比较、选择;D.表示推测、估计;E、表示委婉的否定。试辨别下列句子: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

    3.“以为”这个结构在文言中不仅常用,而且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

    A.“以其为”的省略,“以”、“为”都是动词,“其为……”主谓短语作“认为”的宾语,构成“认为(其)是……”动宾短语;B.“以之为”的省略,“以”作介词“把”,“以之”介词短语作“为”的状语,构成“把……(之)当作……”偏正短语;C.“以之为”的省略,“以”用介词“用”,“以之”介宾短语作“为”可以根据语境灵活地译成现代汉语;D.“以”虚化为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为”用动词,意义也是灵活的;E.“以”为致使性动词,“以(之)为”构成“让(他)做”这样的兼语短语;F.演变为双音词,义词现代汉语的“认为”。试判断下列句中的“以为”;


展开全文阅读
    ①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    )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

    ③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    )

    ④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    )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

    ⑥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    )

(96).文言修辞辨识

精选例题: 辨识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完成后面的判断

    A.布衾多年冷似铁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天台一万八千丈

    E.有风既作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①与“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修辞方法相同的 (B、E)

    ②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修辞方法相同的有 (B、C)

    ③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修辞方法相同的有 (A、E)

    讲析:

    古人写文作诗极重修辞,如果不能识别这些修辞方法,就很难真正理解文句的意思。所以辨识文言修辞的目的,在于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辨识的重点是比喻、借代、比拟、对偶、夸张、参互(互文)等辞格的特点的运用。

    首先要辨识精选例题所给的五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弄清:A句“冷似铁”是比喻;B句“丝竹”是借代,代“音乐”;C句是参互,是“参互言之以相备也”(杨树达语),即“不以物或喜或悲,不以己或喜或悲”的互省;D句为夸张;E句是对偶。然后再看三个小题题干;①句以“豆蔻”代杜牧诗作,而又是对偶,故应选B、E;②句“主人下马”客人也下了马,“客在船”主也在船,是参互言之,而“无管弦”即无音乐,故应选B、C;③句“乱石”、“惊涛”两个分句是对偶,“千堆雪”比喻浪花,故应选A、E。

    课堂迁移训练 :

    1.选出与“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B.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C.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2.选出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A.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3.《洛阳伽蓝记》的序中描述战乱后的洛阳,有两个对偶句:“城郭崩毁,

宫室;寺观灰烬,庙塔。”两个空处的词应是

    A.丘墟    倾覆 B.无存    湮没

    C.倾覆    丘墟 D.湮没    无存

(97).句意理解

精选例题: 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不可脱离基础    B.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C.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真知    D.学习可使后人超过前人

    讲析:

    理解句意,是文言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类题型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的常用题型。句意离不开构成句子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必然受语境的制约并在一定语境中得到明确。所以,解这类题的方法,首先要读通句子,确切地把握关键词语的意义,并弄清该句在语境中的地位:如果是中心句,句意很可能就是文(段)的意思;如果不是中心句,那么很可能只是某一方面的意思。有了这些基本的分析之后,再比较选项,就会大大地减少乃至避免选择的失误。

    精选例题考查的是对喻意的理解。这句在原文不是中心句,B项就是误把它与“学不可以已”混同了;A、C两项都忽视了“青于蓝”与“寒于水”两个“于”字的语法意义,是“比……更……”,是“×超过×”的意思;因此,只有D项的理解才正确地概括了这个句子所揭示的学习的重要意义。

    课堂迁移训练 :

    1.对“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这然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可以帮助人进步    B. 学习可以改造人缺点

    C. 学习可以造就人成材    D. 学习可以教育人向善

   2.与“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道之所成而已矣”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圣人无常师    B.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不耻相师

 3.与“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98).文言翻译

精选例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判断

    项王军壁垓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①选出对“项王军壁垓下”翻译正确的一项[ C ]

    A. 项王军队来到壁垓之下

    B. 项王驻军在壁垓之下

    C. 项王军队在垓下扎营

    D. 项王军垓下碰壁被围

   ②选出“非战之罪也”翻译正确的一项[ A ]

    A. 并非用兵的过错

    B. 并非战争的罪过


展开余文
    C. 并非战争的过错

    D. 并非用兵的罪过

   ③选出“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翻译正确的一项[ D ]

    A. 今日必有一死,愿为各位速战速决

    B. 今日本当战死,愿为各位痛快一战

    C. 今当决心死战,愿为各位速战速决

    D. 今当决心死战,愿为各位痛快一战

  讲析:

    文言翻译是文言知识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课堂迁移训练 ,是考查学生文言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翻译的标准的准确、通顺和规范,错误的译句正在这三点上出了问题。诸如错解词义、不知活用、不辨通假、以今训古等,就会造成译句的不准确;不识句式、不通语法,就会造成译句的不通顺;用语不规范、不得体,也就违反了规范的原则。所以,解这类题,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给定句子的意思,特别是句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然后比较备选项,找出考查点进行分析,才能避免误选。

    精选例题①的关键在“壁垓下”,ABD三项都是错解了“壁”和“垓下”,不知“壁”是“营垒”,作动词,即“扎营”;“垓下”是地名,不能拆开。只有C是正解。

    精选例题②的关键在于对“战”和“罪”的理解。“战争”是作战双方的军事行为,项羽此言要表明失败的责任不在我用兵的不善,而是天意亡我,所以这里的“战”是指自己用兵作战,据此应淘汰B、C。“罪过”与“过错”,性质与程度都有很大区别,对用兵失利而言是“过错”而不是“罪过”,D项明显搭配不当,只有A项的翻译是正确的。

    例③的“战死”与“死战”,语序不同而意思迥别。通观上下文,项羽绝无此战必死之意,他还要“溃围,斩将,刈旗”,以证明自己英雄了得,是“天亡我”而绝非我不行。据此可先汰除AB两项。“快”的本义是“快乐”、“畅快”,自先秦以迄两汉,还没有“快速”义,这是古今异义,C项的译句犯了以今训古的错误,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

    课堂迁移训练 :

    1.王充《论衡·儒增》云:“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为文中三个句子的翻译分别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

    A. 仲舒虽然精力充沛,也要按时解脱和休息

    B. 仲舒即使精神专注,也有松懈休息的时候

    C. 仲舒虽然精神专注,也要按时解脱和休息

    D. 仲舒即使精力充沛,也有松懈休息的时候

    ②把“何嫌不窥园菜”改为陈述句后翻译

    A. 无疑,不会看见园中的菜

    B. 不必怀疑看不见园中的菜

    C. 何必怀疑看不见园中的菜

    D. 无疑,不会看不见园中菜

  ③“存道以亡身”

    A. 思起义理而达到亡我的程度

    B. 为了保存道义不怕牺牲自己

    C. 为了保存道义而亡我的钻研

    D. 潜心地思考义理而献出生命

  2.《颜氏家训·勉学》云:“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使,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己。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为文中的三个句子选出翻译恰当的一项:

    ①“耻涉农商,羞务工使”

    A. 认为从事农商和手工技艺是耻辱的

    B. 认为从事农商和手工技艺的人是耻辱的

    C. 耻于谈及农商,以从事手工技艺为羞

    D. 耻于接触农民和商人,使从事手工和技术的人看作是耻辱

    ②“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A. 闭塞无知,只好低头不语,或向人致欠,申述点理由

    B. 闭口无言,低下头去,或者申说欠意,表示惭愧

    C. 只得闭塞无知,低头不语,或打哈欠,伸懒腰罢了

    D. 只好闭口无言,低头回避,或打哈欠,伸懒腰罢了

    ③“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A. 为什么舍不得花几年功夫勤奋学习,因而长大后终生感到羞愧耻辱呢

    B. 何必吝惜用几年勤学苦练,免得长大后一辈子受辱呢

    C. 为什么舍不得花几年工夫勤奋学习,致使长受终生的羞辱呢

    D. 何必吝惜用几年勤学苦练,致使长受终生的羞辱呢

(99).标点断句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文字,给宫之奇的话加标点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讲析:

    标点断句题,是测试内容理解能力的一种形式。解题时,要先疏通文句的意思,弄懂所叙的事,所论的理,然后确定停顿部位,再确定使用哪些标点符合,即“先读后断,断后再点”。断句时,要善于利用句首、句尾常见词语标志确定句子的起止,并根据句式和领起词、煞尾助词的作用,确定标点符号。

    精选例题中宫之奇的话,大意是:虢是虞的外护。如果虢灭亡了。虞也必然要跟着灭亡。晋国(有野心的大国)不能启发它的贪心,外敌更不可忽视,一次借道已经过分了(指三年前虞随晋伐虢,灭下阳),怎么可再有第二次借道呢?谚语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大概指的就是虞、虢的情况。读通文章之后,就可以看出,宫之奇一共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是虢对于虞的重要作用的判断,“也”表示判断;第二句是个假设复句,揭示出利害关系;第三句鉴往论今,提出反问;第四句又是个判断句,以“者”、“也”标志,中间谚语为行文中的引用。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虢,也。亡,之。启,玩,甚,乎?谓‘辅……依,寒’者,虞、虢……也。”

    标点断句,也可以用标准化题型,解题的原则是一样的。

    课堂迁移训练 :

    1.为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出征后巷议疑其下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世说新语·言语》)

    2.为下面文字选出标点恰当的一项

    夫学者所以求益尔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颜氏家训·勉学》)

    A. 尔,大。者,列,敌,枭。损,也。

    B. 者,尔。书,大,者,列。敌,枭。损,也。

    C. 者,益。书,大。者,列。敌,枭,损,也。

    D. 益。书,忽。慢,敌,枭。损,也。

    3.为下面文字选出标点恰当的一项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廖误羞惭者多矣。(《颜氏家训·勉学》)

    A. 《书》曰:“裕。”《礼》云:“友,闻。”也。书,是,误,

    B. 书曰“裕。”礼云“友,闻。”也。书,坐,

    C. 书曰“裕”,礼云“友,闻。”也。书,坐,

    D. 《书》曰“裕”,《礼》云“友,闻”,也。书,是,坐,

(100).语序疏理

精选例题: 阅题下面语段,完成语序疏理题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

懦,又少长于君。①懦则不能强谏,②达心则其言略,③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④大患在一国之后,⑤玩好在耳目之前。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这段文字,①──⑤顺序有误,选出调整正确的一项

    A. ②③①④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③①⑤④

    讲析:

    这类题型从疏理语序的角度测试文言阅读能力,着眼点仍然在内容的理解。

    贯通文意是疏理语序的基础。选段中荀息评价宫之奇的为人和虞国国君的为人,在评价宫之奇时,总评价是“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然后分别予以分析。分析的语序应与总评的语序对应一致,因此①②③句的合理顺序是②①③。评价虞君时,“之前”、“之后”的顺序正好颠倒了,因此④⑤应改为⑤④,这样才顺。

    疏理语序也常用词句复位题型。

    课堂迁移训练 :

    1.阅读下面语段,选出排序恰当的一项

    ①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②如系风捕影,③求物之妙,④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⑤是之谓辞达。⑥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展开余文
    A. ①②④⑥③⑤    B. ③①②④⑤⑥

    C. ③②①④⑥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2.为下文空处选出词语顺序合理的一项

    古之学者     ,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     ,得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     ,修身以求进也。(《颜氏家训·勉学》)

    A. 为己   为人    为人   为己

    B. 为己   为己    为人   为人

    C. 为人   为人    为己   为己

    D. 为人   为己    为己   为人

(101).主旨与情感理解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这段序言,完成①②两题[ D ]

    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季之感,非独殷虚;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师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洛阳伽蓝记序》)

    ①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殷故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诗·王风·黍离》有序曰:“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参考这两个材料,理解作者“撰斯记”的意图就该是

    A. 说明佛无力自保更不能保人

    B. 感慨国家成败得失的反复无常

    C. 感慨盛衰兴废不随人愿亦非人力可为

    D. 说明盛衰兴废不随人愿却是人为所致

 ②下列作品有麦秀之感、黍离之悲的是[ C ]

    A. 《涉江》    B. 《雨霖铃》

    C. 《扬州慢》    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讲析:

    探求主旨,体察情感,是整体阅读的基本目标,因而也是测试文言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题型。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按照试题的指令体察主义(段)的整体意思和情感,然后再比较备选项,找出与文章一致的项。

    精选例题①指令性语言是参考“麦秀之感”与“黍离之悲”的两个出处材料,理解作者“撰斯记”的意图。而文中“非独殷虚”、“信哉周室”与洛阳“今日寥廓”,显系从历史的角度引起人们对国家盛衰兴废的思考。比较备选项:A的说法游离了原文,首先应排除;B的说法太过消极,与作者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所表示的以儆后人的意图不合;C的“非人可为”显然把视点放在作者个人无力回天上了,而忽视了作者通过用典,把北魏大兴佛事、竭尽民力财力而终至倾覆的现实同商纣、周幽因荒暴导致覆亡的历史联系起来的思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所系,怎能不落在人事上呢?尺管兴废不以普通人的愿望为转移,但确是统治者的所作所为造成的。所以,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与柳宗元作《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用意是一样的。

    精选例题②是作品所抒发的作者情感的比较。姜夔的《扬州慢》序中已说明:

“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也。”这与本文的抒情基调是完全一致的,而其他三项不属此列。

    课堂迁移训练 :

    阅读辛疾的《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完成1──3题。

    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雪,怎禁鹈。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栖栖,xī  xī,忙碌不安的样子。)

    1.理解下面的六个诗句,选出与这首辛词的“莫折荼”表达了相同情感的一项:

    ①开到荼春事了

    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③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柳如眉

    ④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⑤数声鹈,又报芳菲歇

    ⑥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

    D. ③④

  2.屈原的《离骚》中有句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孔子为复兴周室而奔走,有个叫微生亩的人很不解地问他:“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辛词中“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的意思和情感怎样理解?选出与之一致的一项(选项引语都出自辛词):

    A. 叹当年“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恨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悲而今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 有感于“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而今“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D. 莫笑我“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分别后,仍须是“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3.选出对这首词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

    A. 主旨在于伤春,慨叹春光易逝,花开花落不由人

    B. 主旨在于伤老,慨叹岁月流逝,老而无可作为

    C. 主旨在于惜别,表明在春去之时与朋友分别的愁苦

    D. 主旨在于忧国,表明虽老未敢忘国忧,与朋友共勉

(102).观点与材料关系的理解

精选例题: 《史记》中司马迁引《论语·子路》的一句话评论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下面能证明“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史料后打“√”

    A.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

    B. 尝夜从一骑出……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  )

    C.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

    E.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 (  )

    讲析:

    这类题型,测试对观点与材料之间关系的判定能力。完成这类题,着眼点不应是“字字落实”式的翻译,而应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是否具有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懂观点与材料的含义,然后作出判定。

    精选例题出示的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意思是:居上位的人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属下也会自觉行动。

    筛选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时,要依据“以身作则”或“自觉行动”两个标准。A项所述,证明了“不令而行”;C、D两个材料,都说明李广“其身正”。这三项都符合入选的条件。B项叙述霸陵尉醉中尚能坚守岗位,不放李广通行,与“其身正,不令而行”无关。E项叙述李广“度不中不发”的作法,也与观点不属。

    课堂迁移训练 :

    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完成1──2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也。“    ,“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按文意将以下诗句填入四个空处,选出顺序符合文中观点的一项:

    ①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③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③②④

    2.下列说法观点与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所谓“有我之境”,就是移情入境,使景物皆着上作者的感情色彩,如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纯然客观描写,不带作者感情色彩,“此时无声胜有声”即是。

    C. 所谓“有我之境,往往物以情迁,表缘物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就是这一类。

    D. 所谓“无我之境”,并非绝对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意与境妙合无垠,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此较下列四句引述的材料,注意引述的角度;备选项所列是由所引述的材料得出的结论或要证明的观点。请完成配伍选择:

    ①王充《论衡·艺增》:“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墨子哭于练丝,杨子哭于岐道,     。”空处的结论应是 [    ]

    ②《吕氏春秋·当染》:“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空处得出的结论应是 [    ]

    ③《荀子·王霸》:“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跬步而觉跌(差误)千里者夫!’哀哭之。”清代学者王先谦认为这个材料是 [    ]

    ④《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九达谓之逵)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汉代学者高诱认为这个材料是 [    ]

    A. 喻人一念得失可知毕生    B. 盖伤失本,悲离其实也

    C. 闵其化也    D. 染不可不慎也

(103).内容比较

    精选例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罢朝而晏。问其故,庄王曰:“今旦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善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方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刘向《新序》)

    乙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感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两段文字都写举贤授能,不同点有哪些?在选项后打“√”

    A. 樊姬不顾内外有别,男女有嫌;郗超举贤不以自己爱憎为依据 [    ]

    B. 郗超是直接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樊姬则是批评为相者不能举贤之失,以促其荐贤 [    ]

    C. 樊姬所论是举贤授能以治国的大事;而郗超所论,只是在有争议时证实谢玄可任,是印证而不是举荐 [    ]

    D. 郗超是以所了解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对具体的人进行分析和推荐;樊姬则是从道理上对数十年不进一人这种怪现象进行批评,并不是要推荐某一个具体的人 答[B、D]

    讲析:

    这类题型综合性强,难度也比较高。

    内容比较的前提是读懂内容。精选例题甲写樊姬的一番议论以及作用。樊姬指出,为相数十年却不进一贤,不是不忠,就是不智,这样的人称不得“贤相”。樊姬的这番议论把虞丘子置于两难的境地,不得不举荐孙叔敖。乙段写郗超根据自己对谢玄的了解,力排众议,举荐谢玄,并断定他“必能立勋”。把握住两段文字的基本内容,才能通过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B、D两项的分析切合文章的内容,因此是正确的。A项言“樊姬不顾内外有别,男女有嫌”,脱离了原文。C项是认识上的错误:郗超举荐谢玄,挽狂澜于既倒,不是小事,是保国救国的大事;况且证明谢玄可任即是举荐,证之愈力,荐之也愈力,所谓“是印证而不是举荐”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课堂迁移训练 :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费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擆(zhuó,短浅)。(《淮南子·人间训》)

    ①与课文《崤之战》比较,本文省去情节有:

A. 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之战》弦高犒师一段比较,A. 本文增加的对话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处;B. 省去的对话是________________

    ③对两文的不同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是讲史,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本文重在记言,表现弦高的机智与高洁。

    B. 《》文是以事态发展的各方面实际情况证明蹇叔的英明预见;本文是通过言行表现弦高的机智高洁。

    C. 《》文是讲史,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本文是说理,意在以弦高的言行说明仁义者不为苟得。

    D. 《》文是以事态发展的各方面实际情况证明蹇叔英明;本文是以弦高的言行说明仁义者不为苟得。

    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zhēn  wěi,二水名)。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小桥)成,十二月舆梁(可行车的大桥)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乙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

    丙    仲尼曰:“善哉(指上段引子产之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同上)

    选出理解正确的项:

    A. 子产认为施行宽仁之政为上,但非有德者很难行得通,不得已而求其次,就要行猛政,使民畏法而安。

    B. 儒家是主张施仁政的,因此孟子、孔子都热情地称赞子产的做法。

    C. 孟子不赞成子产对百姓仁爱,他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出发,认为子产不知为政之道。

    D. 其实孔子与子产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面孟子也并不反对子产行仁政。

(104).表现方法比较

精选例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    文公之时,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汝欲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炙?”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锥贯,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乙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隽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世说新语·言语》)

    比较宰夫、蔡洪的论辩部分,在正确理解的项后打“√”

    A. 甲文是承认自己的罪过,然后提出还可能存在其它的因素,希望君王裁决时能全面考虑;乙文则针锋相对反驳对方的观点。 [    ]

    B. 两文都是反驳,不过甲文欲擒故纵,言词委婉,乙文反唇相讥,词锋犀利。 [ √ ]

    C. 两文使用的方法不同:甲文用反驳论证的方法,指出“宰人”与“发绕炙”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乙文用反驳论点的方法,指出对方的论点不符合事实。 [ √ ]

    D. 两文所用的方法相同,都是以事实论证了对方论点的错误。

[    ]

    E. 两文所用的方法不同,甲文用反驳论点的方法,指出对方的指责不符合操作的实际情况;乙文用反驳论据的方法,指出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

[    ]

    F. 两文论辩都以反问作结,既发人深思,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    ]

    G. 两文论辩虽都以反问作结,但作用不同:甲文旨在点破“发绕炙”的真正原因,乙文则是以毒攻毒的反击手段,辛辣而犀利。 [ √ ]

    讲析:

    这类题型综合性强,难度比较高。

    对表现方法进行比较的前提,是读懂内容,弄清文理,进而研究表现方法。

    甲文中宰人受诬陷,他用委婉的语气予以反驳。他所说的三点:刀磨得无比锋利,切肉肉断而发不断;用锥穿肉块,却没有看见毛发在上面;用通红的炭火烧肉,肉烤熟了而毛发却没有烧焦──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说明烤肉上的毛发与自己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另有人做了手脚,“ 有疾臣者”。这是反驳论证的方法。由于他的身分,只能委婉陈词,但却表现出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所以为文公所接受,并查出真正的肇事者。

    乙文中蔡洪为批驳“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的攻击,列举了一系列事实,证明珍宝、圣贤并非都出自名都大邑,指出了对方的论点违背实际,因而是茺谬的,是直接反驳论点的方法。最后借西周初年曾把一部分作乱的殷商遗民迁至洛邑加以管束的故事,用“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反唇相讥,言洛亦不乏“亡国之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弄清了上述问题,就可以判断:A项“承认自己的罪过”、“可能存在”等说法是失准的,D、E两项对反驳方法的理解是错的,F项对“得无……乎”句式的表达作用理解是不正确的。

    课堂迁移训练 :

    1.比较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俗云:“是间种树,晚上乘凉。”喻词也。矛于树木中求一物以实之,其惟竹乎?种树欲其成阴,非十年不可。最易活者莫如杨柳,求其荫可蔽日,亦须数年。惟竹不然,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李渔《闲情偶寄》)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才。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白居易《养竹记》)

    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 两文都是用比喻的方法,但甲文重在说明人才的作用,乙文重在说明人才的品格。

    B. 甲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养竹受益快;乙文用比喻的方法,喻人应具之禀性德操。

    C. 两文都是咏物抒情,但甲文抒发的是高雅拔俗之情,乙文抒发的是高风亮节之情。

    D. 甲文是咏物抒情,抒高士超然物外之情;乙文是托物言志,言志士高洁刚正之志。

 2.比较甲乙两段文字,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甲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jí,杀死)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下,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沈括《梦溪笔谈》)

    乙    自三峡七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洄清倒影。绝多生怪怕,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A. 两文都是记叙文,甲文记叙北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乙文描写了三峡的形势和四季的景象。

    B. 两文都是我国古代地理方面的说明文,甲文重在说明地球表面的沧桑巨变,乙文重在说明三峡的地形和水势。

    C. 甲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据地貌特征进行分析推断,说明地球表面的沧桑巨变;乙文运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三峡秀丽多姿的面貌。

    D. 甲文是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游记,乙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两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105).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2001年高考不要求)

精选例题:  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指童年,“弱冠”指青少年,“束发”指二十岁,“不惑”指三十岁,“而立”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B. 《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时。

    C. 古代“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讲析:答[ A ]

    古代文化常识题难度不高,只要熟记课本知识短文和注释中的有关常识,就能正确判断。 A项对“不惑”、“而立”的解说是错误的。

    课堂迁移训练 :

    1. 与“蓼洲周公”称谓一致的一项是

    A. 孙讨虏 B. 刘豫州    C. 左忠毅公 D. 陆放翁

    2. 选出对①既望、②望、③朔、④晦排序正确的一项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③②①④

    3. 指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A. 有司:官署。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

    B. 填沟壑:死。讳饰的说法。

    C. 仓禀:浑言之,即储藏粮食的仓库;析言之,谷藏曰仓,米藏曰禀;方形为仓。圆形为禀。

    D. 府库:浑言之,即储存财物甲兵的仓库;析言之,官吏所止曰府,车马器械所居曰库。

(106).作家作品文学知识识记

精选例题: 选出对作家作品和朝代组合都正确的一项

(1)柳宗元 (2)陶渊明 (3)司马光 (4)蒲松龄

(5)《桃花源记》 (6)《小石潭记》 (7)《促织》 (8)《赤壁之战》

(9)西晋 (10)东晋 (11)唐朝 (12)北宋

(13)南宋 (14)明朝 (15)清朝

    A. (1)(6)(11)/(2)(5)(9)/(3)(8)(12)/(4)(7)(14)

    B. (1)(6)(11)/(2)(5)(10)/(3)(8)(13)/(4)(7)(14)

    C. (1)(6)(11)/(2)(5)(9)/(3)(8)(13)/(4)(7)(15)

    D. (1)(6)(11)/(2)(5)(10)/(3)(8)(12)/(4)(7)(15)

    讲析:

    测试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难度不高,但须系统而清晰地熟记有关知识──作家及所处时代,作品、作品主要内容及作品出处,文体常识及其特点等。

    课堂迁移训练 :

    1. 选出与其他三篇体裁不同的一篇

    A. 《琵琶行》前的小序

    B. 《送东阳马生序》

    C. 《<指南录>后序》

    D.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下列诗句作者所处时代最晚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铁马冰河入梦来

    C. 笑问客从何处来    D. 孤帆一片日边来

    3. 与《春夜喜雨》同体裁的一项是

    A. 《凉州词》    B. 《秋浦歌》

    C. 《杜少府之任蜀州》    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7).多音词辨析

(108).同音词辨析

  精选例题:通过电话传送以下信息,哪一项易被对方误解[ A ]

    A. 二车间的干部全部来了。

    B. 李庄小麦获得了大丰收。

    C. 县办企业多种经营搞得很红火

    D. 1993年北京地区实行会考后的高考

  讲析:

    本题考查由书面语向口语转换过程中对同音词的辨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用口语传送时同音词易产生岐义。A项中“全部”易听成“全不”,意思就完全理解错了。

    课堂迁移训练 :

    1. 掌握辨同音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我们对古代诗歌和歇后语中谐音双关的理解。请用“________”画出下列各句中同音双关的词并在(    )中解释:

    A. 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 (    )

    B. 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 (    )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

    D.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    )

    2. 下面一段话改为口头宣传材料时,画线的词语哪几项必须修改:

    茶叶作为人类的健康饮料是举世公认的。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的研究,

A

充分证明了茶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理作用。根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B

试用研究,茶叶现已被列为六种治癌食品之一。日本静岗县立大学药学部富

C D

田郧等发现茶叶有一种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新成分。一些专家在动物实验中,

E

看到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能有效地阻止恶性肿瘤的扩散,能改变正常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征,使之不能与致癌物结合,这当然也适用于人。

F           G                   H

(123).简洁程度辨析

精选例题: 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里写道,林之洋等人在酒楼喝酒,酒保错把一壶醋给了他们。林之洋喝了一口,酸得口水直流,忙喊酒保调换。这时旁座一个老儒连连摆手,示意不要喊,说道:

    “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因何贱之?为甚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尔贱之;醋味 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弟既饮之,不该言之。不 独言之,而谓误之。他若闻之,岂无语之?苟如语之。价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讨之,你自增之,谁来管之。但你饮之,即我饮之;饮既类之,增应同之。向你讨之,必我讨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岂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与之?你不与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寻我之。多纵辨之,他岂听之?他不听之,势必闹之。倘 闹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请把这段话用现代口语表达,只用三句话,不超过50字。

答案:这我的醋比酒贵,喝醋是占了便宜。

不要声张,不然要添钱。

所正我不给钱,有麻烦的是你。

讲析:

    题中老儒的话滥用“之”字,废话连篇。统观全篇,在繁冗的语句间删去枝蔓,找出主要内容,无非是醋贵于酒,声张出去就要加钱,还是不要声张的好。答题的关键三个字:缕(找出主旨)、删(删去枝蔓)、改(重新组织)。

    课堂迁移训练 :

    1. 下面句子过长过繁,请修改得简短一些,便于口头表达。

    ①一个叨着烟袋穿着棉袄背着粪筐的老汉从屋里走出来。

    ②这孩子站着的时候不好好站着,坐着的时候也不好好坐着,没有一丝一毫的老实劲。

    ③在一个以改革后大见成效的工厂的厂长的家里,我们听到了许多该厂工人如何忘我工作,以及为了扭亏增盈而献计策的生动事迹。

    ④这是一间可以容纳四十名同学同时进行化学实验的通风、采光采件良好的化学实验室。

    ⑤如果你允许我去的话,那么我就去;如果你不允许我去的话,那么我就不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后,前往欧洲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各界人士聚集一堂,再三邀请莱特讲几句话。他盛情难却,便说了这么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一句极为简洁的祝词中包含了下面哪些项的内容。

    A. 会说话的鸟是飞不高的。

    B. 人是万物之灵,人远胜过鸟。

    C. 人会说话,坐上飞机会飞得很高;鹦鹉也会说话,但是飞不高。

    D. 这次飞行再一次证明了人的卓越能力。

    E.  介绍鹦鹉这种鸟的特点。

(124).时间、地点、对象、人称的辨析:

精选例题: 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助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小王说:“珊珊,小李他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你妈妈,行不行?”

  B.小王说:“郭老师,小李说他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讲析:

    这是1992年高考试题,通过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转述同一内容的方法,考查了书面文字和口头语文的变换能力,涉及到语文表达的逻辑联系,准确地表达出时间、地点、事件、对象、称呼等内容。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把“小李”改成“他”,把“郭老师”改为“你妈妈”或“您”把“明天上午”、“后天晚上”改为“今天上午”、“明天晚上”;对人的称谓应为“珊珊”、“郭老师”。

    课堂迁移训练 :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道,丫头小红给凤姐传话:

    “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起来了;才张材家的来取,当面

A

秤了给他拿了去了。平姐姐叫我来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

B               C

子去,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

D

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

E                        F                 G

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

H

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

I

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

    ①这段话中说到了几位奶奶?____________

    ②标字母处哪几项说的是凤姐?____________

    2.王总工程师有急事,当天上午11点要飞往广州,打电话到家里,只有儿子小明在家。王总说:“告诉你妈:我乘今天上午11点的飞机到广州出差。我写字台中间抽屉里有份图纸,明天李工程师去取时交给他,并请他代我参加后天的工程设计论证会,就按我们已经研究好的方案说。”

    ①当天晚上妈妈下班回家,小明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天李工程师来取图纸,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语言深层含义辨析:

精选例题:  杰克住在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他从未见过海。有一天他来到海边,那里笼罩着雾,天气又冷。他想:“我不喜欢海。幸好我不是水手,当一名水手太危险了。”这时他遇到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

    杰克:你怎么会爱海呢?那儿弥漫着雾,又冷。

    水手:海上不是经常有雾和寒冷。有时海是非常明亮而美丽的。但不管怎样,我都爱海

    杰克:当一名水手危险吗?

    水手:当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时,他不会想到什么危险。我们家庭的每一个人都爱海。

    杰克:你父亲现在何处?

    水手:他死在海里。

    杰克:你的祖父呢?

    水手:死在海里。

    杰克:既然这样,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

    水手:你愿意告诉你父亲死在哪儿吗?

    杰克:他在床上断的气。

    水手:你的祖父呢?

    杰克:也是死在床上。

    水手: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不到床上去。

对水手所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不到术上去”这句话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床上会死。

    B.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时,就会把生死置之度外。

    C.反正有一死,何必不死在海里?

    D.你要是怕死,就连觉也别睡。

  讲析:答(B)

    这道题检查的是对话语深层含义的理解。杰克提问的核心是“当一名水手危险吗”,水手回答的核心是“当一个热爱他的工作时,他不会想到危险”。按照对话的表层意思分析,杰克既然怕在海里淹死,那么在床上也同样可能死。A、D两项都是表层含义。C项稍有深入,既然都是死,死在哪儿都是一样。但这仍然不是水手说这句话的核心所在,真正的目的是B项。

    课堂迁移训练 :

    1.简答下文中“谈天说地”的作用

    1988年10月5日,邓小平主席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谈话是从谈天说地开始的。邓小平主席说:“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伦敦的雾,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望见伦敦的雾。我曾登上过两次,可是很遗憾,天气都不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菲利普亲王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邓小平主席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亲王说:“可以借点雨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阳光给我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旅法的中国学生钟丽思在巴黎十二大学的一节对话课上,遇到一位喜欢提刁钻古怪问题来刁难学生的教授。但钟丽思充满睿智和力量的答问最终使这位教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对话如下。

    教授:作为记者(钟旅法前职业),请概述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钟丽思: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教授:我想您会给予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钟丽思:概括一下来讲,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教授: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钟丽思: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



    教授:那么,我是想知道:你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钟丽思: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您走遍了中国么?

    钟丽思:除台湾省外,先生。

    教授:那么,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谁是该负主要责任的人呢?

    钟丽思: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授: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钟丽思: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个当。”我们的父



辈还健在哩!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教授: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钟丽思: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面前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钟丽思: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在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钟丽思(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



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为文中画线的四句话分别选一句可以替代的话

    ①A.对这个问题,我拒绝回答。(    )

B.你是问中国在哪里呢?还是问哪一个中国?

C.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D.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②A.台湾问题是父辈造成的,没有我们的责任。答(    )

B.一人做事一人当,父辈们应承担全部责任。

C.我相信我们的父辈能够解决好这个难题。

D.在父辈们健在的情况下,我们无权过问这个问题。

    ③A.中国富强起来了,中国人在国外就不会受到刁难。 答(    )

B.只要中国人在国外的地位提高了,中国就富强了。

C.中国富强的标准很多,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要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D.富强国家的国民,在国外都会受到尊重。

    ④A.我觉得中国人是受人尊重的。 答(    )

B.我向中国人表示尊敬。

C.我向你这样的中国人致敬。

D.我对你语言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肃然起敬。

剖析材料的内在联系:

精选例题: “猪八戒手持钉耙站在镜子前,镜子里映出猪八戒丑陋的模样。八戒生气了,举起钉耙把镜子打得粉碎。八戒放下钉耙,低头一瞧,咦,怎么这无数个碎小镜片里又映出无数个自己丑陋的模样。”

    在以此材料进行议论时,有人写道:“读罢这则材料不觉哑然失笑。八戒呀,八戒,你那丑陋的模样是爹妈给的,是不可能改变的。这正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段议论偏离了题意。

    写一段议论的话,正确理解这个材料的实质,不超过100字。

    讲析:

    正确理解题意是指对材料和作文要求的理解。这道题的作文要求是对这则现代寓言进行议论。因此,就要通过材料中的词句对材料进行剖析,读懂材料。

    “镜子里映出猪八戒丑陋的模样”、“无数个碎小镜片里又映出无数个自己丑陋的模样”。这说明八戒的模样是改变不了的。题目中引用的一段议论看到了这一点,但它忽略了另一点,那就是为什么“八戒生气了,举起钉耙把镜子打得粉碎”?

    八戒举起钉耙把镜子打碎,他“生气”的是自己怎么长得这么丑,但“丑”

是改变不了的,你照,碎片镜子不又照出了“丑”模样。

    这则寓言是说,八戒的“丑”是客观存在的,不因八戒主观把镜子打碎,丑模样就变俊了。揭示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寓意是: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题目中引用的一段议论得出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看法。就偏离了题意。

    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总是以原因和结果来表现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正确理解题意,就是要看提供的材料(现象),如果是结果,就去找原因,如果是原因,就去找结果。

    精选例题提供的寓言表明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结果,那么,议论就是要分析一下“猪八戒打镜子”的原因。而原因则是以“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来表现的。

    正确理解题意就是要用辩证观点看问题。

    例文:

    读罢这则材料,想得更多的是八戒为什么要打碎镜子呢?原因是八戒不了解自己模样“丑”是遗传的,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你主观愿意就能打“俊”的。主观愿望得要符合客观实际啊!

筛选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确定作文角度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甲)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乙)好几位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战士在其中一位最年长者家中聚会。午饭时,大家刚要落座,突然,其中一位大喊一声“立正”,正弯腰落座的几位老革命战士不约而同的挺直腰板,双手下垂,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将以上两段材料综合起来,写一段话,分别说明对材料进行议论时,是如何确定作文的角度的。不超过500字。

    讲析:

    这道题是通过作文角度的确定来考查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要正确理解题意,就要对材料进行剖析。第一步是对材料进行筛选,把关键的语句摘出。第二步是对筛选的语句进行概括,确定一组相互联系的写作角度。

    这道题的要求是要“写一段话,分别说明对材料进行议论时,是如何确定作文角度的。”这个要求隐含的信息是:对这两个材料确定两个作文角度。

    我们知道:一个原因可以得出不同结果,一个结果可以是多个原因造成的。根据这个认识,可以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剖析,找出它们具有共性的东西。

    例文:

    (甲)“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成功的典范。这表明是一种“结果”。那么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幼儿园”学到的。这原因包括最高尚道德的培养(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良好习惯的形成(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从小热爱生活(要仔细观察周围大自然)。

    这则材料是说成功与高尚品德、良好习惯、热爱生活有关。

    (乙)一喊“立正”就全都“挺直腰板,双手下垂,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这已是形成的“习惯”了。这种“习惯”是和什么有关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说“习惯”和时间长有关。“老革命战士”是说革命的需要培养锻炼才能有这样的“习惯”。

    这则材料是说习惯的形成是与长时间的锻炼要求有关。也就是说,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要求出来的。

    两则材料都有“习惯”,如果把“习惯”看作原因,那么它和成功有关。如果把它看做“结果”。那么它又和“时间(从小培养)”有关。这样就确定了两个具有辩证关系的作文角度。

把角度的辩证关系用恰当的分析表述出来:

精选例题: 在横线处写一段话,把材料和观点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不超过100字。

    浙江的钱塘大潮汛,一年一度。当其远出海门,仅为银线,既而逼进,铺天而来,汹涌澎湃,极为壮观。当此之时,总有数百弄潮好手高擎大彩旗,出没万仞波涛之中,腾身百变而不湿,两岸观者如墙,叫好之声不时雷动。

这是前人对钱塘大潮的一段描写,我想□□□□□□□□□□□□□□□□□□□□□□□□□□□□□□□□□□□□□□□□□□□□□□□□□□□□□□□□□□□□□□□□□□□□□□□□□□□□□□□□□□□□□□□□□□□□□□□□□□□□□□□□□□□□□□□□□□□□□□□□□□□□□□□□□□□□□□□□□□□□□□□□□□□□□□□□□□□□□□□□□□□□□□□□□□□□□□□□□□□□□□□□□□□□□□□□□□□□□□□□□□□□□□□□□□□□

由此,我明白了“时势造英雄”这个道理了。

    讲析: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题是要把确定的角度间辩证关系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反映对材料的深刻分析。这是一道运用型的能力考查题,难度较大。

    这篇短文分三段,第一段是事例,第二段是对事例的分析,第三段提出明确观点。

    “时势造英雄”这个观点谈了“时势”和“英雄”的关系。“时势”是“英雄”所处的环境,是外因。“英雄”是“人才”。造就人才,主要是内因决定的,但“环境”这个外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重要的,有时甚至起着关键的作用。

    “弄潮儿”本事再高,没有“潮”如何去“弄”,才干也施展不出来。由此类比,便提出“时势造英雄”,环境造就人才这个观点。

    第二段就是要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结合事例内容表述出来。这段话要想有条理的表述,一定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例文:

    我想,弄潮儿身怀绝技,遇时而兴,当然令人钦敬。但我又想,波不翻,浪不涌,何来弄潮英雄?弄潮儿应潮而生,无潮何来用武之地?

中心和材料的统一:

精选例题:  续写《临门一脚》的结局。

    临门一脚

    今天这场足球赛是我们高三年级6个班足球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冠军争夺战。由我三班对五班。

    比赛一开始就争夺得异常激烈。第十八分钟时,王林在禁区外带球过人时被对方绊倒,被判罚任意球。这是进球的好机会,我班场外观战同学高喊:“进一个!”

    对方几个高大队员组成一面人墙,面对王林站在六米以外。这时,裁判员哨声一响,对方队员冲上来抢球,王林轻巧把球往旁边一拨,张小军飞起了脚,球穿过人群直奔球门左侧。对方守门员侧身倒地,用双拳一挡,球落在大门右侧十米左右的地方。

    这时我正好冲到落球的地方,多好的机会……

    要求  1.续写后的《临门一脚》,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

    2.结局要蕴含“失败了不气馁,要顽强地干下去”这样一个中心。

    3.不超过200字。

    讲析:

    续写《临门一脚》的结局,如果对要求不理解,又没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写成如下的结局:

我用尽全力飞起一脚,只见球越过大门的横梁飞出底线外。望着落在场外的足球,我懊悔地说了一声“真臭!”这一脚球失败了,我不因此而垂头丧气,还要继续刻苦练习,争取下学期联赛时夺取胜利。

    题目要求在续写完成后的“叙事”蕴含确定的中心:“失败了不气馁,要顽强地干下去。”上述结局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将足球踢出底线“失败”了。第二部分用议论方式写“失败后仍要再接再厉”,通过议论来表达中心,不合题目要求。

    究竟应该如何续写这个结局呢?先对结局中要蕴含的中心作点分析。要求蕴含的中心有两层意思:失败了,失败后要奋起。为了表述中心的这两层意思,续写的“结局”也应有蕴含这两层意思的两层叙事内容,而两层叙事内容要有联系。

    记叙文的中心是蕴含在叙事过程中,从而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重庆市四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下一篇: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五(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