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565  
标签:教师随笔
王粲与诸葛亮 教师随笔
 王粲与孔明

两个本来关系不大的人物,却同时来到了襄阳。二千年来,襄阳人一直引以为荣。一个是首先做为文学家却最后步人政坛、无所作为的王粲;一个是首先做为政治家却最后毫无建树,只有《诫子书》让后世津津乐道的“文学家”的诸葛亮。二人同在襄阳这块大地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任后人凭吊。

襄阳城南的仲宣楼,几经焚毁、几经修缮,而今登斯楼也,给人以怀旧思远的感慨。护城河静静地躺在那儿,可否还记得这位东汉的名仕,可曾见证过王粲的颠沛流离与英年早逝。二千年过去了,那个登楼做赋的王粲,早已做古,只有那《登楼赋》还让后人依约想见那个稚气未脱,却聪明早慧的才子的风采。

卧龙岗这个名字响亮、传遍天下的地方,曾为诸葛亮提供了—个避难场所,—个潜心苦读、蓄势待发的好地方。站在高高的隆中山巅,远眺襄阳古城,你能否会油然而生他当年的雄心壮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当这条卧龙腾云驾雾而去的时候,只留下这架空山在静静地期待着他的归期,可它等来了吗?

两个山东“大汉”不约而同的从遥远的海边,来到了古城,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的巧合,让你不得不深深地思索:两个人本来都有经天纬地的本领,本来都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但是最后却都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个中原因,难道不值得你去深思吗?      

王粲,山东高平(今邹县)人,生于公元177年,当他以神童闻名时,曾多次为朝庭召见,但他却辞官不就,他偏偏的要投奔自己祖父的远在内地的门生刘表。这一来就是十五年,而在这十五年间,即没得到刘表的重用,也未改换门庭,但在荆襄之间的浪迹中却使自己的文学达到了顶峰。但这显然又与投奔刘表的初衷相悖,于是在《登楼赋》中希望自己如同才子范蠡、刘表如同明君楚昭王。“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但二者都不是。王粲没有陶朱公的政治才华,刘表缺少楚昭王的招贤纳士的胸怀。失望之中的王粲,只有在饱餐秀色之中消磨时光。

然而,当刘表死,归依操后,另一个悲剧的王粲又出现了。虽然他灸手可热,做丞相掾,封关内侯,伴曹操出游,与曹氏集团和谐融洽。但原来那位登楼临风、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却消逝了:由一个众人仰慕的文学家而变为曹氏的机器上一个可有可无的部件,这不知是时代的悲剧还是个人的悲剧。最后,被大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赢得的只是墓地上曹丕领导下的众人的一片驴叫,悲乎?喜乎?

比王粲小四岁的诸葛亮,几乎同时来到襄阳这块风水宝地。年仅十五岁的他终于结束了长期颠簸流离的生活,在襄阳隆中扎下了根。头枕山石,脚踏黄土,与清风为伴,和明月同行,仿佛是一位真心的隐士。其实不然,那位登高远眺的诸葛亮是在蓄势待发,这个满腹经纶的孔明是在期待明君。他不会像王粲那样去积极求官,而是如同一个貌美的女子只等郎求。刘备的三顾茅庐,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因为这个刘皇叔点墨不多,却志向不小。混乱的局面,使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匡扶汉室的正义,让他找到了出山的借口。于是他去了,义无反顾地走了,从此政坛上多了一位叱咤风云却终未成事的勇将。当文学家把诸葛亮写得光耀天下的时候,你能否体会到他偏于一隅时内心的黯淡:皇叔的权威不见了,后主的才华消失了,一个孤独的忠臣,勉强支撑着即将倾到的大厦。猛然时,渭河之滨“妖星”陨落了,试图先三分天下再蚕食中原的伟业瞬间烟消云散。

其实,从他出山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命运的悲剧,那个皇叔到底有多少王室的血脉,再加上皇叔才华的缺失,只是想借孔明的手建自己的家,这就注定了孔明的悲剧。甚至刘皇叔在临死时,也没放心过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只是哀求诸葛亮不要篡权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可诸葛亮竟然那么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固然可嘉,可面对一个胸无点墨的后主,取而代之未必是坏事。设相假若他投靠了曹操,那历史该怎么写?也许诸葛亮从毫无雄才大略的刘备身上找到自己才高八斗的感觉远比从—代枭雄曹操身上找到的感觉要多得多。

一个诸葛亮太伟大了,伟大的让后人不知蜀国还有没有能人。除他之外,我们好像就知道就一个张飞、—个关羽,而他们两人充其量不过是个不怕肝脑涂地的杀手。他的智慧掩盖了一切人,使其它大臣形同虚设;而事必躬亲的做法,使整个朝庭只有他一个独撑,但独木难成林,他个人再强大,也终将抗衡不了强大的曹氏集团。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实质上是以牺牲众多将士的生命为代价;坐据东南,凯觎中原的愿望等同于痴人说梦。而一开始的三足鼎立,充其量是—次战术的安排,谈不上是统一天下的战略。处事的过于谨慎,使他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绝好机会,使紧随其后的大臣的一个个养成了保守有余、进取不足的思维定势。一个整体英才缺失的国家,想指望孔明一个人拼打天下,这也许是蜀国仓促建国,仓皇灭国的一大原因。

一个本可以在文学上有更大作为的文人消失了,一个本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政治家夭折了,而他们曾经在襄阳古地游历过奋斗过。为文者,拼命想挤入政治的圈内,使他本可以济苍生的作用被消解了。一颗耀眼的文星逐渐黯淡,一个本可以用笔墨记录那段战乱的历史,让后人能引以为鉴的文学家就这样殁灭了。当我们的扼腕于仲宣楼前的时候,谁还记得这曾经是一位孜孜于政治的小官僚呢?为政治者过于自负的感觉,也留给后人的许多思考。

文学家的描述,代替不了历史的真实;足智多谋的表面,代替不了屡战屡败的事实;背弃潮流,去虚构一个伟业大梦,驱千万壮土用鲜血去填补一个根本无法填补的深渊,鞠躬尽瘁、劳心伤力地去逆历史潮流而动,而不是去顺乎潮流、关乎民意,也许这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悲剧。

为文也罢,从政也罢,不必汲汲于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也不要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其实,只要你心中有天下苍生,只要你善待该善待的人,顺应历史潮流,找准自己的位置,历史会记住你,苍生会颂扬你。

仲宣楼依旧耸立,隆中山仍然巍峨。当我们再次登楼凭吊时,再次临峰远眺之时,那深深的遗憾与殷切地期待同时在心中碰撞看。

 

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边缘化趋势


展开全文阅读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一中   杨长荣   441104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的研究、指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甚至细化到以“模板”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只要在网络上搜一下“语文答题模式”,就可以知道目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所作的工作。

但在课程标准中点有很大份量的“审美教育”、“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和科学精神”等等属于文学教育的方面却正在被弱化,甚至边缘化。

一、考试的功能目的,套路化,几乎将文学教育彻底颠覆。

高考的指挥捧作用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敢忽视的。高考不仅与学生的前途有关,也与教师的业绩、教学水平、甚至教师的待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谁也不敢放松对考试方略的研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应试上,学生也同样把精力放在如何得分上,真正用心挖掘文本中文学教育的内容,去体验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审美的姿态进入作品的方式逐渐被弱化,即使偶有涉及,那也仅仅是为了答题得分的需要。

特别是对学生“阅读与鉴赏”环节的考查中,尽管考纲也列出了“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大部分十四个考点,但属于“工具性”和实用性的考查的有九点,并且“探究”部分强调的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近几年则鲜见考查。(详见教育部考试院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则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工具性”、实用性内容的把握上,而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目的则完全被抛弃。现在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对答题模式、答题套路的研究上,谁也不敢引导学生做个性代的阅读和创造性的理解上,因为那样的话,学生考试得不了分或者少得分,自然也就误了学生,误了自己,误了学校,罪莫大焉。因而,文学教育的边缘化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重视“过度”图解与阅读的大众化,导致“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是勿容置疑的,但文学又不是对政治的简单图解,不是生活的简单镜像,它的本质内容是对人性的本质的关注,是对人意欲世界的表现。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则更多地强调文学所承载的政治任务,即所谓的主旋律,而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则又限制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往往强调其政治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一面。古人云“诗无达诂”,但今天的语文阅读则非要“达诂”不可。

以朱熹的诗为例,“半亩方塘”一诗,目前的中学生都知道这是讲厚积与薄发,但是没有谁去探究这首诗的真正内涵。这首诗实际上是讲只有认真学佛,才能做到一心向佛。但这个问题可不能讲,于是贴上了符合当代的价值取向,才能让中学生去鉴赏,答案才正确。

再如,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本是一首表达个人旷达放任的词,目前的解读非要说其“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具有消极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结合苏东坡当年罹难的原因,以及他在赤壁的文诗,大概可以窥探出其人生取向。在朝庭不重用,又遭官员排挤的情况下,作者暂时放弃追求,另求人生旷达,又有何不可。之所以被贴上消极的标签恐怕与时代的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

既然这样,文学何必为文学,只要政治标签即可。这样做就使得文学被政治代替,而且沦为政治随意拿捏的工具。

三、过于简单的阅读导向,或许让伤口的所指永远沉没。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也许今天认为的正确,被明天否定,又被后天肯定。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边倒式的,板上钉钉式的教育,这也就难怪中学高年级学生或大学生对中学学习内容的质疑。这种质疑在同龄群体中传播,从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边缘化问题。

以《项链》为例。目前的所有教参或主流宣传上都强调:由于资本主义的爱幕虚荣,才导致了路瓦裁夫人的悲剧。这个问题本身就难以让人理解。

导致路瓦裁夫人悲剧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她要参加舞会向别人借了一副项链且弄丢了。试想在现实社会中,为了参加一个高档舞会而借衣借手饰的人有吗?不同的是路瓦裁夫人弄丢了,别人没弄丢,于是就指责路瓦裁夫人虚荣,这公平吗?难道别人的相借就不是为了虚荣吗?那么这种虚荣又叫什么?

有心人不难发现,该小说最后有一句画龙点晴的话,“有时,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掉你!”这句话用中国文章的说法就做“率章显志”。因而我们认为这才是文章的主题,它是告诫所有人,要注意生活细节,以免给自己人的生活添乱。这样的主题本不属于任何主义,简单的贴标答式的概括后,很难让人信服。

再如《警察与赞美诗》一文,非要说是揭露了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生畸型。单就作品中人物的表现而言在我们当代社会中还少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小说就是在赞美“神”的力量,赞美宗教对人的精神的唤醒作用,它无关乎阶级,无关乎主义,只关乎信仰,强调人要有信仰,且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信仰。

四、快餐文化与文化快餐的相互叠加,导致了文学教育边缘化问题。

中国的快餐自西方的快餐而起,由此引起的浅尝辄止,速战速决的生活方式与中国餐饮文化中的细嚼慢尝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人以为这只是饮食文化的差异,其实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不多叙)。

另外一种便是西方的所谓文化,主要是影片(特别是动画片),泡沫剧的大量进入,改变了中国人的欣赏口味,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欣赏口味。

以十多年来影响较大的《奥特曼》为例。大家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都普遍有了这么一种认知模式:外来入侵      抵抗无望       英雄横出        保卫家园。这种简单而又能让人预测结果的模式普遍为青年人所认可。

它消磨了人的奋头取胜的意志不说,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学的腾挪跌宕,变化万千的形式就不被接纳,不被认可,这自然就导致了真正的文学教育的边缘化。

就目前中学生阅读而言,高中生阅读最多的是卡通画册和网络小说,至于初中生、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要说几乎是清一色的卡通画报。且不说这些充斥着血腥与暴力的内容对中学生的危害。单就其其他内容,也会人中学生三观尽毁。纯粹的理想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让世界观尝未形成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拯救世界的“奥特曼”。反传统、反民族、反文化的东西层出不穷,中学生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任何本民族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不知道“我是谁”。而国家乃至学校推荐的名著几乎是无人问津。

长此以往,我们期望的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就会被彻底颠覆。

五、强调阅读的从众性,而泯灭了阅读的个性化。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见仁见智的阅读,虽然说这种阅读中有重合、有单一,但目前阅读中的单一性往往不被认可。正是由于这种不被认可,导致了文学思维的隋性。而文学思维的隋性,又导致了大家认知的隋性,从而随大流不出错,文学是文学,认知是认知,二者是剥离的且不可调和的局面的产生。

新课标中指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个性”,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弱胁。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虽说教材更换了几套,但对文章解读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即:阅读的从众性,而不允许阅读的个性化。


展开余文
仍以前面篇目为例,这此篇目的解说指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解说:“表现出一个士封建大夫的人生局限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意识。”但如果将它解读成“写出了苏东坡对未能建功立业的焦虑,对迫害者的曲折反抗以及自己身处逆境中的自我超脱”显然不成。但实际上从个性化阅读来说,这种解说未免不能成立。

再如对《项链》的解读,一般学生解读出的是:人的一生,要谨慎行事,可能不经意的小事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依据一是作品中漠泊桑的议论: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你或者是救你,只消一点点小事。二是路瓦裁夫人因一挂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但这种解读显然不被允许,它只允许解读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一个是对人生的解读,一个是政治化的图解,其结构是后一种占有绝对优势。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被判为错误,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解读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且试图让自己的解读去从众,去符合大众的要求,因而个性化阅读也就随之而消失或消减,人们希望从文学作品中去享受的个性自由也就被扼杀,自然人们就对文学教育的呆板、划一就会产生不满,那么谁又去触摸文学,享受文学呢?

更何况近几年高考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解说方式,更是对中学文学教育边缘化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社会大环境使然

从大的方面说,当今社会的喧嚣,浮躁及快餐文化文的大举入侵,造成了当今阅读名学名著的困境,相反哪些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的所谓的文学却成了人们的案头必备。这种大的阅读环境成为当今学生自幼接触,受影响的环境,使得学生自少年时就缺少一个真正阅读文学作品的环境。而自小就开始了的应试教育则无疑为这种环境的影响推波助澜。使得语文教学仅成了识字的工具和答题的传授方式,而文学的渐染与熏陶则渐行渐远。

从学生个人而言,由于自己的阅读环境如此,自幼的教育模式如此,他们对文学名著所能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名词术语而已,极少有把文学名著当成自己充实、提高的必备材料。转而阅读充满着毫无逻辑与形象的网络小说、穿越小说,有的高中生甚至仍然沉迷于单一的画片刊物乃至动画片,自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就远他们而去了。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边缘化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许多关心文学教育的专家也都在为之奔走呼吁,但由于诸多原因,收效甚微。因为拯救文学教育靠的不仅是一片热心,更重要的是对时局的执掌能力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希望那些名著承载的人类智慧和理性精神,承载的民族的传统精神和精神家园,能够早日回归到它的本位,让语文教学真正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杨长荣

标签:教师随笔 王粲与诸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藤野先生》教材分析及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又是丁香飘香时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