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976  
标签:备课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6——散文篇
    自从“讲维新以来”,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力量不但扫荡了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丑陋的部分(这时的周作人对此仍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导致了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的美的丧失,与大自然直接沟通的人的自由人格的丧失,甚至传统的“演剧与迎会”,即紧张生活中难得的精神余裕,都被“禁止”,这种历史前进中得与失的矛盾,使周作人感到困惑,并产生了深刻的“惆怅”感。淡淡的喜悦中搀杂着忧郁、惆怅的苦味,从容、冲淡中蕴含着悲凉,这些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美感特征。

   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写自己的生活际遇,发抒自己的性灵,描景状物,细腻绵密,显得文思郁勃。如写在北京时与朋友雪后游陶然亭,对雪的描写则是“银雾”、“白面”,而后的雪景则是“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枒枒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众。”

   三、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情境对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

   《荷塘月色》,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总之,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儿女》是写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记游性写景抒情散文。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结构的又一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又以灯光为重点,描写了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

   四、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1) 冰心,她的许多散文都是“放大了的诗”——散文诗,《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散文集,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美期间所写。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冰心早期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爱的哲学”,即歌颂母爱(及亲人、朋友之爱)、童真和大自然。《寄小读者(通讯七)》也鲜明表现这一主题。上半篇主要写海景,有空灵妙景,有海空夜色,有月、星、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下半篇主要写慰冰湖:写岸上树叶在湖里的倒影,写柔和不胜桨的湖水,写落日映照下的湖色,处处和海景形成鲜明对照。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爱心。

   在《往事》第十四篇,她又决心和弟弟们来彻底谈一谈海,谈海潮,海风,海舟,后来大家又一起把海的女神的性格特点概括为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同样能把握住海的神采,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在《到青龙桥去》这篇著名的散文里,冰心一共写了七个军人,重点是描写一个验票的稽查员和一个有麻子的士兵。对这两个下级军士作者也没有作巨细无遗的刻画,而是注意抓住最具特征的方面。如写稽查员主要是写他在三次查票时说的话,就把他的不徇私、顾大局的特点揭示出来。那个有麻子的士兵,没说一句话,但他在接受查票和半途下车时的表情与动作,也就把他的守规矩、有礼貌的善良性格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集和名篇《落花生》。《落花生》第一部分写种花生,第二部分写茅亭里的庆祝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作者以落花生“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正是对“五四”时期那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的对抗。

   3) 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集。这部散文集大致反映了以下几种思想:多少透露了“五四”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着的错落心情;控诉中外反动派的血腥罪行;牵牛花所回旋向上的“生之理”的意向等。

   4) 瞿秋白的文艺性通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这是他在俄国期间,根据所见所闻和直接的感受,写下了这两部通讯散文集。瞿秋白的《一种云》是一篇杂文,写于1931年。它的主题思想是,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

   1) 郁达夫的《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等反映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用嫉恨的眼光对着富有者,述说着自己飘零生活的痛苦和困窘,有时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表示愿意为他们做牛马。

   2) 郭沫若散文《橄榄》集中的《小品六章》等。他的散文多记述自己的生活,从回忆童年到描述在异国的生活经历,纵情抒写,无拘无束,语言精美,设境造境,有回味的余韵。

   3)徐志摩自己说做文章好比跑野马,一跑就是十万八千里,而且差不多没有一篇文章不跑。比如《落叶》描写日本地震,忽然拉扯到中国人的幸灾乐祸,又拉扯到人类患难时的同情及圣经的天地末日。《死城》是写在外国姑娘坟上,忽发一大篇飞蛾殉光的道理,又说到自己从前爱人的死。


展开全文阅读
梁实秋在《志摩纪念册》里又说道:“严格地说,文章里多生枝节原不是好事,但是有时那枝节本身来得妙,读者便全神倾注在那枝节上,不回到本题也不要紧。志摩的散文全是小品文的性质,不比是说理的论文,所以他的‘跑野马’的文笔不但不算毛病,反觉得可爱了。我以为志摩的散文优于他的诗的缘故,就是因为他在诗里为格局所限,不能‘跑野马’,以至不能痛快的显露他的才华。”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果然,志摩的诗影响了许多青年诗人成为“新月诗派”,志摩的散文也影响了许多人成为“徐志摩派”,他并没有错把种子撒在荆棘和山石上。志摩的老友闻一多那篇《杜甫》,虽不能说是志摩另一笔底的化身,但很相似,只不过闻一多仍有自己谨严的特色。至于陈梦家、方玮德、方令孺、储安平、李祁、何家槐一群后起之秀,其有心模拟志摩的笔调,更为显而易见的事实。

爱护动物

2007-4-16 14:22:24

   六、梁遇春与《春醪集》。梁遇春的文笔清新婉转,在东拉西扯中或谈论知识中讲一些人生哲理。表面上看这些哲理是相当消极的,或带着幽默、玩世的色彩,其实却曲折的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不满。如《“失掉了悲哀”的悲哀》,将一个人吃了自己的心,便没有得意、失意和主意,便可以永葆青春。这似乎是在鼓吹出世的生活态度,却是反映现实给人带来的折磨、灾难太多了。

   七、 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野草》中的《复仇》、《狗的驳诘》、《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虚伪、圆滑、势利、冷漠、麻木、无聊、中庸、屈辱等种种世态的批判。

   《死后》一文幻想一个仍有知觉的死者,从他听到的各种反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人情世故。

   《淡淡的血痕中》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的牺牲者,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

   《颓败线的颤动》、以一女子不幸以卖淫养育女儿,后来竟然遭到女儿的鄙弃的现实生活画面,表示对社会上极端利己而忘恩负义者的愤慨与鞭挞。

   《希望》、《死火》反映思想苦闷与彷徨、

   《影的告别》、《墓碣文》等篇是鲁迅解剖自己,将心中的一些“毒气”、“鬼气”抖落出来,以摆脱、抛弃它们。

   《雪》、《好的故事》寓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秋夜》以那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歌颂落进了叶子带着伤痕而直刺长空的枣树的傲岸不屈精神。

   4).《朝花夕拾》。

   爱憎鲜明、旨在社会批判的《无常》、《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亲切动人、描绘风俗世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琐记》。

   境界开阔、记叙海外生活与革命友人的《藤野先生》、《范爱农》。

   第二、30年代的小品散文

   一、30年代的散文在20年代绚丽多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经验得到初步总结。艺术借鉴的视野也有所变化:在关注欧美散文的同时,开始瞩目于从中国传统散文中汲取营养。散文创作的取材范围更加宽广,不同风格流派的散文理论和创作竞相提倡,并发生争论。小品文既承续20年代的自我表现,也逐渐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杂文长足进步;报告文学开始兴盛;传记文学等得到重视。

   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日边随笔》等多种。

   多写村野乡村小天地中备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种种不幸(《山之子》、《老渡船》、《柳叶桃》);

   刻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和苦闷彷徨(《记问渠君》、《黄昏》;摹绘故乡的山水神韵和风俗人情(《扇子崖》、《野店》、《画廊》)。

   40年代李广田的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早晨》);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艺术上长于刻画人物,富于想象,风格浑厚朴实。

   何其芳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收集在《画梦录》中,其中不乏优秀篇什。如《货郎》写货郎来到一富有然而孤寂的老人之家,后来老人病了,货郎只好问声好便走了。货郎突然感到自己的衰老与担子的沉重,原来自己也是孤寂的。

   三、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

   1)丽尼是悲哀和忧郁的歌手,其散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散文诗的写法,感伤地倾吐和控诉封建势力对青年纯真爱情的扼杀(《黄昏之献》、《长夜》);

   描写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流离失所(《秋夜》、《森林》、《原野》);

   赞颂革命者的反抗斗争和憧憬光明(《鹰之歌》、《夜间来访的客人》、《急风》、《寻找》);

   《鹰之歌》是丽尼写于1934年12月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鹰的赞颂,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兴奋。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性格、精神的赞词。

   2)陆蠡初期的散文集《海星》,多抒发自我的哀怨、幻想、沉思,歌唱童心的纯真;此后散文集《竹刀》、《囚绿记》,叙事因素逐渐增强。

   《水碓》、《庙宿》、《嫁衣》写农村妇女的不幸;

   《竹刀》以传奇性的笔致歌唱山民的反抗;

   《囚绿记》真挚细腻、委婉含蓄地颂扬坚贞不屈、渴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

   3缪崇群 ,他呕心沥血地致力于散文创作。初期散文《晞露集》,沉郁感伤地追忆少年时代的生活,以及留学日本的人生经历。多写儿女之情,交织着探求人生的寂寞和忧伤。

   《旅途随笔》、《北南西东》等篇,暴露社会世态,同情弱小,抒发心中郁愤。

   抗战时期的散文集《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等,控诉日帝侵略,情绪激昂;

   描绘云南边陲风俗民情(《街子》、《牛场》)等等,

   这些散文都长于编织故事,抒写人情,蕴涵哲理。风格平实亲切,精细委婉。

    4)夏丐尊,夏丐尊的散文多辑入《平屋杂文》。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体验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

   如《白马湖之冬》。选自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是夏丐尊迁居上海后,对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执教时的生活回顾。

    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余文
   5)丰子恺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十几种。

   早期散文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儿女》、《给我的孩子们》);

   于日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

   于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阿难》、《艺术的宗教》)。其后视野日趋开阔,记叙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肉腿》、《西湖船》);

   眷恋乡土,控诉日本侵略者(《辞缘缘堂》、《胜利还乡记》);

   讽刺贪官污吏(《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艺术上长于记叙中说理,描写婉曲,善于择取蕴涵哲理的生活片断,富于谐趣。

   6)林语堂。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击为虎作伥的“文妖”;针砭国粹,提倡欧化,探索国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浮躁”之气。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所作有政治讽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及少量记述文章,但多数“说说笑笑”。作品:《论幽默》、《论谈话》、《论政治病》、《怎样写“再启”》、《水乎水乎洋洋盈耳》、《孤崖一枝花》。侨居国外后,除出版“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还用英文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其中,仿《红楼梦》而作的《瞬息京华》(今译《京华烟云》)当时即有中译本问世,并产生一定影响。

   7)老舍的幽默小品,《买彩票》、《讨论》、《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大明湖之春》、《济南的冬天》、《五月的青岛》等,以温厚宽容的笑,观照世态人情、文化风俗,不乏对市民生活的讽刺。

   8)3O年代游记散文充分发达,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各异。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

爱护动物

2007-4-16 14:23:54

   郑振铎的《海燕》   本文通过对故乡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描写,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轻盈、可爱的小燕子飞舞在烂漫无比的故乡的春天,斜掠于绝美的海天,这些情景融进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作者真的分不清家乡的春燕和眼前的海燕吗?、

   《欧行日记》,是一部欧洲问学记,字里行间虽也夹杂着对夫人的思念之情,本来就“只是写来寄给君箴一个人看的”, “杂着些具有真挚的情感的话”,读起来反倒不至于枯燥。

   这次欧行,时在1927年,郑氏正值而立之年,颇有一番抱负的:“希望把自己所要研究的文学,作一种专心的正则的研究……希望能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中之奇书及中国所罕见的书籍,如小说,戏曲之类……”一共列了四项,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去各处图书馆“搜索阅读中国书”。

   王统照的《欧游散记》,1933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北方农村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军阀压榨下,经济崩溃的黑暗现实。由于作品被当局查禁,作者被迫离沪,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艺术。历经英、法、荷兰、意大利、瑞士、波兰等国,写成该集。

   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属写景散文,里面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西湖的雪景因为难以捕捉所以弥足珍贵,雪花的飘落因为总是浅淡所以要耐心等待,等待时的幻想因为前人的铺垫而充满神秘,焦灼后的激情让你在尽收眼底后的贪婪里才惊觉,这是在人间。”多么唯美的文字啊!因为有了西湖,连雪花也成了拥有灵性的诗人。钟敬文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西湖的雪景》一书将钟老的游记散文与数十帧全新的照片编配在一起,空灵的文字与精致的图片一起舞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阅读享受。

   第三、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一、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从《坟》到《华盖集续编》,前期4本杂文集;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后期10本杂文集。

   鲁迅的杂文,体式丰富多样,笔法绚烂多姿,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鲁迅杂文始终关注思想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家族礼教制度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与清算,挖掘了中国人精神病态中奴隶性和奴才性的根源,写出了一部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性异化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雷峰塔的倒掉》、《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儒术》、《新秋杂识》)。 

   鲁迅杂文对中国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黑暗专制统治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统治者的各式各样的统治术彻底曝光(《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写于深夜里》、《现代史》、《看变戏法》、《晨凉漫记》、《捣鬼心传》、《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野兽训练法》、《沙》)。

   鲁迅杂文中有大量的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为社会的沉疴和国民的精神病态开出了一份份病灶“诊断书”(《论“他妈的!”》、《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男人的进化》、《“吃白相饭”》、《论人言可畏》、《几乎无事的悲剧》、《爬和撞》、《以脚报国》、《洋服的没落》、《隔膜》、《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鲁迅杂文一直注目于文化战线的斗争,为文坛上的鬼魅和黑暗混乱的怪现状“立此存照”(《一点比喻》、《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中国文坛上的鬼魅》、《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文学上的折扣》、《沉滓的泛起》)。鲁迅的杂文是“独特形式的诗”。他的杂文在议论、叙述、描写的有机结合中,总是贯注着浓郁的诗情,见出精神界战士的伟大情怀(《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夜颂》、《长城》、《死》、《柔石作〈二月〉小引》、《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质: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的统一,是政论,又是诗;“砭锢弊常取类型”,塑造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曲折的造语,讽刺的手腕,幽默的才能。

   鲁迅杂文艺术地记录了“五四”到抗战之前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编年史般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二、瞿秋白杂文。

   瞿秋白早年曾写过不少“寸铁”、“小言”、“随感录”一类杂文,但尖锐泼悍有余,蕴涵不足。如30年代,瞿秋白的杂文,(《拉块司令》、《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狗道主义》、《流氓尼德》、《红萝卜》等);同时也呼唤新世界的诞生(《一种云》、《暴风雨前》)。

   三、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30年代的发达及其特点:“左联”组织并提倡的工农兵通讯运动,掀起群众性的报告文学的写作热潮,并推动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报刊记者执笔写作报告通讯。

   1)阿英1932年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这是最早的一部标明报告文学之名的结集。茅盾1936年主编的《中国的一日》规模巨大,是一部报告文学专辑。这是由“文学社”征求五月二十一日当天的社会生活见闻的稿件,计得三千余篇,从中选出四百九十篇。

   2)夏衍的《包身工》,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里受残酷压榨的中国女工的血泪斑斑的生活,对毫无人性的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罪行提出了有力的控诉。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将这个人间地狱的种种罪恶公布于社会,有力的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3)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的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反映了抗战前夕处于军阀阎锡山反动统治下的太原的社会状况。“春被关在城外”是指太原在军阀统治下,一片白色恐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披露种种事实,揭示了山西老牌军阀阎锡山在民族危急的关头不抗日而专事“防共”的罪恶行径,以及老百姓在恐怖气氛笼罩下朝不保夕的凄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军阀的残酷、愚昧统治的愤慨和谴责。

   4)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还有李乔的《锡是怎样炼成的》。记述云南旧锡矿砂丁的悲惨生活。

   5)具有新闻性、记实性的报告通讯,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的《流民图》、《平绥琐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第四、散文的拓展与提高

   一、报告文学的繁荣。

   1)战地通讯  纪实性的战地通讯是最初的收获,丘东平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和《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其他较有影响的战地报告文学,还有徐迟的《大场之夜》、以群的《台儿庄战场散记》、王西彦的《台儿庄巡礼》、田涛的《中条山下》、姚雪垠的《战地书筒》、S¡M(亦门)的《闸北打了起来》,以及丁玲的《孩子们》、慧珠的《在伤兵医院中》等。

   2)讽刺暴露  ,如黄钢的《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宋之的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蹇先艾的《塘沽的三天》、草明的《遭难者的葬礼》、于逢的《溃退》等。沈起予描写日本战俘思想变化的《人性的恢复》,

   3)新生活新人物  著名的作品有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即《随军散记》)、卞之琳的《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楼适夷的《四明山杂记》等。

   4)职业记者  最突出的是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和《矛盾交响曲》等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5)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丁玲的《彭德怀速写》,周立波的《徐海东将军》、《王震将军记》,荒煤的《刘伯承将军会见记》、《陈赓将军印象记》,黄既的《关向应同志在病中》,白朗的《一面光荣的旗识》,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等,塑造了革命领导者和革命英雄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冯仲云的《抗联的父亲——老李头》,孔厥的《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和丁玲的《田保霖》等,


展开余文
   解放区报告文学中,还有一些描写工农兵英雄群体及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名篇,如黄钢的《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我看见了八路军》,洪林的《一支运粮队》,周而复等的《海上的遭遇》,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红旗》、《光明照耀着沈阳》,李立的《四十八天》,韩希梁的《飞兵在沂蒙山上》等,

   二、杂文的复兴。

   1)在国统区,有以夏衍、聂绀弩、秦似为代表的《野草》杂文作者群。夏衍的杂文既有文学家的丰富感情和清新文笔,又富有革命家的识见。《残忍的根源》、《人¡畜¡鬼》、《超负荷论》等篇

   冯雪峰也是本时期的杂文作者。冯雪峰的杂文集《乡风与市风》,继承鲁迅传统,注重对大转变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分析,不仅充分展开了杂文的新机能,而且颇有文化深度。

    2)在“孤岛”及沦陷后的上海,最有成就的是以杂文刊物《鲁迅风》为阵地的杂文作者群。《边鼓集》、《横眉集》是《鲁迅风》作者们的杂文合集。巴人是“孤岛”文坛的主将,也是《鲁迅风》杂文的倡导者。

   三、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1) 丰子恺、叶圣陶、李广田等散文作家继续写作,对本时期小品散文的开展作出了贡献。丰子恺有《率真集》,叶圣陶有《未厌居习作》和《西川集》等,在或率真或厚道的文字中传达出爱国的热情。

   李广田的《圈外》、《回声》、《日边随笔》比以前的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现实内容和更多的思索。

   如李广田的《山之子》,“山之子”是一个哑巴,又是“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他为了奉养老母、寡嫂及家人,承继了父亲和哥哥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采摘泰山悬崖上的百合花为生。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长年艰险的生涯,孕育了“山之子”纯朴善良、勇敢大胆、坚毅不屈、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这一形象的精神风貌与泰山的神韵契合,大概就是作者称他为“山之子”的缘故吧。

   2) 茅盾、。茅盾的《白杨礼赞》等作品,在精心的叙述中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情致。

   《白杨礼赞》用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给予了辛辣的嘲讽。

   《风景谈》中一幅幅散发出活力的生活图景,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它不仅是对黄土高原雄伟壮观的景物的抒写,而且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是对延安精神的崇高景仰。作品正是以谈风景为名,讴歌了延安战士博大的革命胸怀,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作品名为风景谈,确也是一种深刻有意义的“风景”理论。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巴金有《废园外》,描写敌机轰炸使一个幽居的少女丧生,对日寇的暴行表示无比愤怒,对被害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爱尔克斯的灯光》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爱护动物

2007-4-16 14:24:28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沈从文这个时期写出了《湘行散记》,《常德的船》和《辰溪的煤》是其中的名篇。师陀有《江湖集》、《看人集》、《上海手札》等。

   3) 语言学家王了一、翻译家梁实秋、诗人冯至和杂文家唐弢等也是小品散文的重要作者。

   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为小品散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学术小品。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冯至的《山水》,融人生的体验与山水的观感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美学和山水散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唐弢的《落帆集》,收集了一些“涂上了诗意的带有抒情色彩的散文”,上承鲁迅的《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的双重影响,在思想上多致力于个体存在意义和民族群体命运的探索,在艺术表现上则融沉思与抒情、想象与象征、书卷气与现实感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4) 解放区的艺术散文,如丁玲的《三日杂记》,何其芳的《我唱延安》,吴伯萧的《出发点》、《南泥湾》,杨朔的《征尘》等。尤其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散文集则是抒情的名篇. 如《采蒲台的苇》等,与他的抒情小说风格相近:在朴素亲切的叙述中,包含着隽永的诗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战争年月中普通人民所焕发出的美的情操的欣悦。

   

   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散文

   当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十七年”时期散文。 这个时期,从不同战线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热情欢呼年轻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一、1960年以前的散文作品

   1)描写各种人物,为那些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过巨大作用的若干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物画像,摄下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瞬间特有的光彩与丰神。属于这一系列的作品又可分为两组。

   第一组的代表作有冯雪峰的《鲁迅先生的逝世》,丁玲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光未然的《回忆冼星海同志》,胡洪霞的《吉鸿昌就义前后》,冰心的《小桔灯》等。(《小桔灯》写的是解放前夕,在重庆郊外,作者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独自到村公所里打电话,给家里正躺在床上吐血的妈妈请大夫。小姑娘的爸爸因为常常给山下医学院的几个被当作共产党的学生送信而“失踪”了。小姑娘的遭遇分明是悲惨、痛苦的,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位小姑娘却是那样的天真、可爱、镇定、乐观。)

   第二组代表作品有魏金枝的《任樟元和三个地主》,王玉胡的《哈萨克民间诗人司马古勒》,巴金的《廖静秋同志》,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秦兆阳的《王永淮》等,

   2)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散文代表作有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魏巍的报告文学以饱满的深情和诗意报道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情谊。

   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

   二、1960年前后的散文作品

   1),回忆新中国的创建历程。代表作有

   吴伯箫的《北极星》散文集,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如《记一辆纺车》、《歌声》,吴泳湘的《忆修水》,马识途的《老三姐》,方纪的《挥手之间》等。

   2),与五十年代热情报道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不同,

   代表作有郁茹的《向秀丽》,

   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不少散文作者逐渐摆脱描写上的新闻性,开始转向艺术追求,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4)邓拓的《燕山夜话》,从邓拓的杂文,我们可以感受到邓拓身上强烈的书生气质。这些杂文以渊博的知识谈古论今,从古籍考证一直说到农业生产,从书法、绘画、文学谈到科技与智谋,古今中外的知识在他征引来显得非常熟练,尤其是古籍方面的知识,对他来说更是驾轻就熟、挥洒自如。这使他的文章具有相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读邓拓的杂文,我们还可以读出他的人格。如邓拓景仰和爱慕历史人物如苏东坡、林则徐、郑板桥等,原因是:“这些人物都才华卓绝,但他们都有过怀才不遇或者被误解被冤屈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没有让他们消沉,他们在诗词书画里寄寓着忧思。他们依然关怀着芸芸众生,忧国忧民的情结从来不会因为挫折而淡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从来没有萎缩过。仕途可以中断,政治抱负可以只是梦想,但人格却不能变形。”

   邓拓的杂文还对那些不着边际、好大喜功、没有丝毫的实际效果的高谈阔论始终采取了嘲讽批评的态度。例如,以对浮夸风的批评而言,他就写有《一个鸡蛋的家当》、《说大话的故事》、《两则外国寓言》(《燕山夜话》)、《伟大的空话》、《专治健忘症》(三家村札记)等篇。其中《一个鸡蛋的家当》讽刺那种只有一个鸡蛋就妄想发财致富的人,“统统用空想代替现实”,其“计划简直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而完全是出于一种假设,每一个步骤都以前一个假设的结果为前提”;《伟大的空话》讽刺那种喜用许多大字眼,“说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越解释越糊涂,或者等于没有解释”的“伟大的空话”。

     第二阶段(1976年10月至今):20世纪末期的散文。

      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的评论家说这部散文集不仅在读者中激起广泛的反响,而且以其艺术上的重要突破给当代散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余秋雨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注: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虽然他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人气”,即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对面对的景观的渗入,

   二、 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无梦楼随笔》展示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遭受灭顶之灾后,如何抵抗虚无的威胁,重新恢复对人类、人性与良知的信任的心灵历程。

   

   三、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是作家在1971至1973年间利用凌晨时分偷偷写成的。在一个举国狂乱的大浩劫年代,这些散文疏离于时代共名之处而保持了作家平和的风格,在对旧人旧事与生活琐事的满怀兴致的记忆与书写之中,它们体现了作家的生存智慧,并由此流露出在喧嚣与混乱之中人性的生趣与光辉。在《续笔》之中,他津津乐道的或者是“吃酒”、“酒令”、“食肉”之类琐屑之事,或者是“牛女”、“清明”、“酆都”、“塘栖”之类的时令风物,或者是“癞六伯”、“五爹爹”、“王囡囡”、“阿庆”之类的市井细民,或者干脆就叫做“琐记”,在这些小人小事之中,他发现了人生的真趣味。

   

   四、巴金的《随想录》,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巴金的《随想录》与众不同的是:大多数人是把自己看作“受害者”,痛斥“四人帮”的罪行,倾诉自己的伤痛。而巴金却认为,“不能把一切都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难道别人就没有责任!”。这种反省历史的态度决定了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控诉,而是站在整体历史的角度对这场文化大革命进行理性的思索与拷问。

   

   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散文三大家

   

   杨朔的散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普通劳动者、歌颂他们建设祖国执著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如〈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中的养花人普之仁、养蜂人老梁、闲不住的老泰山等;还有一类是站在反老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描写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赞颂亚非拉人民热爱和平和美好心愿和反对霸权的斗争气概。如〈埃及灯〉〈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等。

   

   刘白羽的散文,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红玛瑙集》。这部散文集收入十五篇散文,格调高亢,具有炽烈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如《长江三日》,作者借景生情,将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江轮同人生和时代联系起来,概括了革命的人生历程,深情地赞美了我们的时代和生活。

   

秦牧的散文,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还有一部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他的散文被称为知识的“花城”。掌故、轶闻、趣谈、传说、以及中国的、世界各国的风物人情。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鬼怪神仙、飞禽走兽、各种花卉虫鱼、山川景胜,总之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各门各类得知是在他的笔下得到广泛的普及和传播,充满了诱人的知识趣味。 

郝小强

标签:备课资料 中国现当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5——朦胧诗人的创作
下一篇:散文的形象与感受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