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476  
标签:备课资料
2013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统计分析①
 桑哲

【摘要】本文对2013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名句名篇,从赋分、体裁、所属年代、汉字分布、篇数和句数、考查形式、出处、作者等8个方面进行了专项统计,并与2007年~2012年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近几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原则和备考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考语文卷;名句名篇;默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自2002年语文高考恢复对名句名篇的考查,至今已延续了12年。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总数均为18套;2008年多一份四川延考卷、一份汉语文卷,为20套;2011年、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总数均为17套。2007年~2013年,除2007年的浙江卷、2008年的汉语文卷没有对名句名篇默写进行专项考查外,我国高考语文试卷全部专项考查了名句名篇的默写。为了解语文高考对名句名篇考查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2013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名句名篇进行了专项统计,并与2007年~2012年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近几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命题原则和备考要点进行了探讨。

一、2013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的分类统计

本研究分别统计了2013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所考查名句名篇的赋分、体裁、所属年代、汉字分布、篇数和句数、考查形式、出处、作者等多项信息,总结了这些题项所体现出来的命题原则和规律。2007年~2013年,高考语文卷对名句名篇的考查篇数相对稳定,句数基本相当,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2013年高考语文卷所考查名言名句的句数、篇数统计

 

 试卷数

 句数

 篇数

 

2007年

 18

 119

 49

 

2008年

 20

 150

 56

 

2009年

 18

 137

 54

 

2010年

 18

 133

 56

 

2011年

 17

 126

 57

 

2012年

 17

 133

 56

 

2013年

 18

 138

 56

 

1.赋分

在我们所统计的2007年~2013年的12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名句名篇的题项赋分从3分到8分不等。其中,所设题项赋分为5分和6分的有94套试卷;2008年~2010年与2012年一样,每年均有13套试卷的名句名篇考查题项的赋分为5分和6分,2007年、2013年为15套,2011年为12套,均属于绝对多数。从全国和地方各套试题来看,其赋分基本保持着相对稳定。

2.体裁(不包括文学常识)

2013年,18套高考语文卷共考查了138句名句。从取材来看,命题者主要考查了先秦散文和诗词赋,其次是对骈文、骚体的考查,曲的考查有一句,且比重分布与往年基本相同。就体裁而言,命题者较好地把握了“考查经典作品”的原则,唐诗、宋词和先秦散文是多数命题者取材的重点,但也兼顾了其他各类体裁中的名篇,这就为高中生的学习和备考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让他们放心地学习经典而不至于走偏。这既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近七年中,比较突出的是2007年,18套高考语文卷对骈文、曲的考查远远高于另外6年,而诗词的考查比率则相对有所下降,这表明命题者在对文体的把握上还不够精准。

3.所属年代

2013年语文高考所考查的138句名句共涉及56首(篇)诗文,从作品年代来看,与往年一样,隋唐、两宋作品居首位,共考查了35首(篇),占了考查总数的62.50%;其次是先秦作品,共考查了11首(篇),占总数的19.64%;其他朝代作品均有不同数量的涉及,但相对较少。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一套试卷考查了现当代的作品,2011年更有两套试卷对现当代作品进行了考查,这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名句名篇属于古诗文板块,是排斥现当代作品的)。而2012年、2013年,这种特例和偏差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校正,现当代作品的身影彻底从名句名篇的考查板块内消失了。近七年高考语文卷所考查的名句名篇所属年代统计详见表2。实际上,不论采用哪一种考查形式,无论考查的是哪一种体裁,命题者一般都会选择那些创作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譬如诗歌就会考唐朝和宋朝,而非明朝和清朝,即便是考查明朝和清朝的诗歌,也应该是那些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作品。从近七年的数据统计来看,命题者基本把握和遵循了这一原则。

表2  2007年~2013年高考语文卷考查的名言名句所属年代统计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

 宋

 金元

 明清

 现当代

 

2007



 8

16.33%

 2

4.08%

 3

6.12%

 18

36.73%

 0

0

 15

30.61%

 1

2.04%

 2

4.08%

 0

0

 

2008



 10

17.86%

 3

5.36%

 8

14.29%

 20

35.71%

 0


展开全文阅读
0

 13

23.21%

 1

1.79%

 0

0

 1

1.79%

 

2009



 7

12.96%

 5

9.26%

 6

11.11%

 20

37.04%

 2

3.70%

 11

20.37%

 1

1.85%

 1

1.85%

 1

1.85%

 

2010



 10

17.86%

 2

3.57%

 7

12.50%

 19

33.93%

 2

3.57%

 15

26.79%

 0

0

 0

0

 1

1.79%

 

2011



 7

12.28%

 2

3.51%

 8

14.04%

 18

31.58%

 1

1.75%

 18

31.58%

 1

1.75%

 0

0

 2

3.51%

 

2012



 10

17.86%

 4

7.14%

 8

14.29%

 17

30.36%

 1

1.79%

 14

25.00%

 0

0

 2

3.57%

 0

0

 

2013



 11

19.64%

 3

5.36%

 4

7.14%

 19

33.93%

 1

1.79%

 16

28.57%

 0

0

 2

3.57%

 0

0

 

4.汉字分布(只统计默写内容)

既然是“常见的名句名篇”,那么它们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复现率和生命活力,语文高考卷中要求考生默写的汉字也就应该以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至少应在通用字范围内。对此,笔者专门就2013年高考语文卷所考查的名句名篇中需要书写的846个汉字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3年高考语文名言名句考查中默写内容的汉字分布统计①

项目

内容       

 常用字表

 次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字表外

 总计

 

数量

 763

 48

 34

 1

 846

 

所占比例

 90.19%

 5.67%

 4.02%

 0.12%

 100%

 

在默写考查中,评分标准要求“错一字该句不得分”,从这个方面来说,汉字书写也就成了名句名篇默写考查的一个功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汉字的考查是这样规定的:“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而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汉字的考查要求是:“(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基于此,我们认为默写考查所涉及的汉字也应该以常用汉字为主。笔者统计了近七年的126套试题后发现,命题者对名言名句的默写考查基本符合了这一规律。不过虽然2007年~2009年中每年的名句名篇默写中常用字表外的汉字仅占5%左右,通用字表外的也仅有1~2个,但常用字表外的汉字比率却在悄然增长,如2007年的比率为5.01%,2008年为5.05%,2009年为5.55%,2010年这一比率达到了6.59%,增长的幅度虽然不大,但还是应该引起命题者注意。2011年常用字表外的汉字比率有所回落,为4.97%,说明命题者及时注意了2007年~2010年常用字表外的汉字比率增长情况。2012年常用字表外的汉字比率较之2011年略有回升,为5.16%。而2013年常用字表外的汉字比率为4.14%,为近七年最低值,说明命题者更加注重常用汉字的考查,但同时继2010年以来,今年默写考查涉及的汉字中又重新出现了通用字表外字。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近七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名句名篇默写试题的命制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虽然写错一个字就等于全句写错,但命题者基本没有设置生僻字的考查。这也提醒高三师生,即使名句名篇是置于古诗文之中的,出现一些生僻字在所难免,但平时的学习和备考中,不要也不必花太多时间在含有生僻字的句段上。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名句名篇的考查,是对句篇的规定,字的考查不是主要目的。

5.篇数和句数

2013年的18套高考语文卷中,所考查名言名句的篇数和句数比例仍然是1:1和1:2占主流。近七年的默写考查中,所选名言名句的篇数和句数比例多为1:1和1:2,但一篇文章中考查多句的试题形式,其数量和比重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六年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卷则有了明显提升。另外,单纯就全国卷和各省的高考语文卷来看,每年的句数和篇数比例也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也是命题组为了实现命题形式的相对稳定所做出的努力。

篇数和句数比例为1:1和1:2的这种考查形式,有利于更大范围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减少学生复习的侥幸和答题的偏误;而一篇文章中考查多句的试题形式,则要求考生在学习和复习中,不要仅仅记住只言片语,而要对上下文都做牢固记忆,对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篇目,对那些有教育意义、有思想内涵、有文采的语句要重点掌握。

6.考查形式

在近七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对名句名篇的考查主要有“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和“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内容”两种形式。2007年的18套试卷中,有13套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另外4套则涉及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和评论等填写内容;浙江卷稍有不同,设置的是改错题目。2008年的20套试卷中,有16套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另外3套涉及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内容;汉语文卷没有设置考查默写能力的题目。2009年的18套试卷中,有15套采用了“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的形式,另外3套则涉及采用“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内容”的形式。2010年的18套高考语文卷中,有14套试卷继续沿袭了“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的形式,另外4套试卷则涉及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内容。2011年的17套高考语文卷中,有15套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另外两套则涉及采用“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内容”的形式。2012年的17套试卷则全都采用“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的形式考查考生的默写能力,其中涉及文学常识的仅重庆卷。2013年的18套试卷也全都采用“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的形式考查考生的默写能力,未涉及文学常识的考查;设置多个题目,考生选择其中一部分作答的有11套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福建卷、湖南卷、江苏卷、辽宁卷、重庆卷设置的不是选做而是要求考生全做的题项。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高考命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考试题的考查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语文名句名篇的考查中,设置多个题目,考生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的形式占据了主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更好地适应了目前“一纲多本”的教学实际。在这方面,如果命题者在设题时能够做到选材的范围更大些、题量更多些、题目更简单些,就能达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目的,也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余文
7.出处

笔者发现,在近七年的高考语文卷对名句名篇的考查中,所选篇目都比较集中。如2012年的17套试卷中,考查两次以上的名句名篇为19篇,其中荀子的《劝学》考查了6次,《论语》、李白的《蜀道难》、韩愈的《师说》考查了5次,白居易的《琵琶行》考查了4次,《孟子》、苏轼的《赤壁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考查了3次,《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庄子的《逍遥游》、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蜀相》《登高》、韦庄的《菩萨蛮》、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分别被考查了两次。2013年的18套试题中,考查两次以上的名句名篇为20篇,其中苏轼的《赤壁赋》考查了6次,白居易的《琵琶行》考查了5次,《论语》、《诗经·氓》、《孟子》、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各被考查了4次,屈原的《离骚》、荀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分别被考查了3次,庄子的《逍遥游》、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蜀道难》、李商隐的《锦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别被考查了两次。

据统计,2007年~2013年的126套高考语文卷中,苏轼的《赤壁赋》被考查了32次,《论语》被考查了29次,荀子的《劝学》被考查了29次,是居前三位的高频次考查篇目。可以这样说,《赤壁赋》、《论语》、《劝学》、《离骚》、《蜀道难》、《琵琶行》、《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师说》、《孟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目,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篇目,自然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

在所选名句名篇出处这一问题上,受命题范围限制的影响,之前的语文高考没有规定名句名篇的命题范围,命题者漫天撒网,只要是有探讨价值的名言名句,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上,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负担。但是,如果人为限定命题范围,又难以起到开阔学生视野、督促学生多读多记多背的目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语文高考还应与中学语文教学做好衔接和磨合,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应“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

8.作者

本研究中,我们对2013年18套高考语文卷所选名句名篇的作者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4所示。表中显示出来的,是18套试卷所选名句名篇的作者排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排名很客观地体现了“名家”这一说法。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社会上,出现频率在4次以上的作者,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很强的影响力,他们的作品的确能代表一个时代或一种体裁的巅峰。2013年,共有20位作者的作品被考查了两次以上。

表4  2013年高考语文名言名句考查作品的作者统计

频次

 10

 9

 8

 7

 6

 5

 4

 3

 2

 

作者

 孔子②

<10—4>

  

 苏轼

<8—3>

 白居易

<7—3>

 李白

<6—3>

杜甫

<6—4>

  

 孟子

<4—1>

王勃

<4—1>

杜牧

<4—1>

李清照

<4—2>

 屈原

<3—1>

荀子

<3—1>

贾谊

<3—1>

辛弃疾

<3—2>

 庄子

<2—1>

王羲之

<2—1>

陶渊明

<2—1>

张若虚

<2—1>

李商隐

<2—1>

范仲淹

<2—2>

陆游

<2—2>

 

注:上表中人名后的第一个数字为出现次数,第二个数字为出现篇目数量,如“孔子<10—4>”指共10次考查了孔子的4篇作品。表5相同。

通过对近七年来的126套高考语文卷进行综合统计,我们发现,孔子的作品共考查了52次,苏轼的作品共考查了51次,李白的作品共考查了43次,杜甫的作品共考查了42次,荀子的作品共考查了30次,屈原、陶渊明、白居易、辛弃疾的作品分别考查了25次,王勃的作品共考查了20次,韩愈、杜牧的作品分别考查了19次。表5为2007年~2013年高考语文卷中名言名句出现4次以上的作者统计。

表5  2007年~2013年高考语文卷中名言名句出现4次以上的作者统计

    频 次





 10

 9

 8

 7

 6

 5

 4

 

2007年

  

  

  

  

 李白

<6—5>

杜甫

<6—6>

苏轼

<6—3>

 孔子

<5—2>

 杜牧

<4—1>

王勃

<4—1>

韩愈

<4—1>

 

2008年

 李白

<10—5>

 苏轼

<9—3>

  

  

 杜甫

<6—5>

 陶渊明

<5—4>

 杜牧

<4—2>

孔子

<4—3>

孟子

<4—1>

 

2009年

  

 杜甫

<9—7>

苏轼

<9—4>

孔子

<9—2>

 荀子

<8—1>

  

 陶渊明

<6—3>

 屈原

<5—1>

 杜牧

<4—2>

司马迁

<4—2>

李白

<4—2>

柳永

<4—1>

 

2010年

  

 孔子

<9—5>

  

 苏轼

<7—3>

李白

<7—4>

 

 屈原

<6—1>

 韩愈

<5—3>

 杜甫

<4—3>

辛弃疾

<4—3>

陆游

<4—2>

荀子

<4—1>

 

2011年

 

 

 

  

  

  

 孔子

<7—2>

苏轼

<7—3>

  

 屈原

<5—2>

李白

<5—3>

辛弃疾

<5—3>

 陶渊明

<4—3>

王勃

<4—1>

白居易

<4—2>

 

 

2012年

  

  

 孔子

<8—4>

杜甫

<8—6>

  

 荀子

<6—1>

辛弃疾

<6—3>

 李白

<5—1>

韩愈

<5—1>

苏轼

<5—3>

 白居易

<4—1>

 

2013年

 孔子

<10—4>

  

 苏轼

<8—3>

 白居易

<7—3>

 李白

<6—3>

杜甫

<6—4>

  

 孟子

<4—1>

王勃

<4—1>

杜牧

<4—1>

李清照

<4—2>

 

总数

 2

 5

 4

 5

 10

 10

 22

 

二、思考与建议

1.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识事,成人成材。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箴言名句。重视诵读、强调积累、提升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素质、增进认知水准,是高考语文名言名句考查的重要出发点。但就最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与名言名句考查相关的题项来看,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某些试题只是把名言名句的考查当作一项考试内容,仅强调机械记忆,没有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并学以致用,这是对考点的误读。

(2)所设考题偏难偏怪,打击了考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可能使考生对此教学点失去兴趣。其实,名句名篇的考查应该更加突出“常见”二字,而“常见”一是要求其知名度高,二是应该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某些试题考查的少数句子甚至算不上“名句”。

(3)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来看,诗词名句的考查比例稍嫌偏高,而且,有些试卷中所选课外名句的比例偏高,这让考生很难把握。

(4)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来看,所选名句名篇所涉猎的朝代、作者过于集中,分散度不强。

2.命题应遵循的原则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本研究根据语文高考的考试性质和考试大纲要求,对名句名篇试题命制总结出以下原则。

(1)普适性原则。所设题项不要怕考生都能答出来,可以是送分性质的。

(2)借鉴性原则。所选名言名句应有积极意义、审美意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应以“真、善、美”为选材标准。

(3)可知性原则。所选名言名句应尽量向课本方面靠拢,要进一步加大必修教材中名篇名句的考查比例。课外读物中的名言名句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但不要无限制的乱考,要突出“名句”概念。

(4)灵活性原则。名言名句的考查要有利于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文句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考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此外,名言名句的考查形式也要灵活多样,不能仅仅局限于上下文填空这一单一形式。


展开余文
(5)基础性原则。在名言名句的考查中,识记是基础,考生的书写能力是基础。在识记准确的基础上,我们也要重视汉字的书写到位,这也是重要的,基础性的。

3.备考建议

根据近几年来语文高考对名言名句的考查情况以及考生的答卷情况,笔者对2014年的语文高考名言名句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把得准。名句名篇是设置在古诗文板块的,一般很少涉及现代名篇。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历年真题的研究,笔者发现,语文高考比较关注那些有着一定思想内涵、教育意义、现实意义且富有文采的语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时应把握这一点,要着力掌握那些重点篇目,再进行适当的补充,补充的原则为“全有全无,求同存异”。“全有全无”的意思是,要么是各通行版本都没有收录的,要么是各通行版本全都收录了的;“求同存异”则是把不同版本教材都收录了的作为复习的重点,只有个别版本要求背诵的名言名句则相对次要。

(2)记得牢。第一轮复习时,考生应零打碎敲,分别掌握;后期集中复习时,考生可以进行反复的筛选。如每次默写一百句,将掌握不牢的再集中起来复习,集中默写,如此循环反复。根据掌握情况分出层级,分级突破,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个性化的复习方略。

(3)写得对。从学生的答题表现来看,那些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考生都能熟读成诵,但有的考生却在考试中得不到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个生僻字、难写字的考生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这就表明,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过程中,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①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言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最喜欢设置的陷阱。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要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比较,做到既知其音,更知其义。②要注意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屡见不鲜,这类词语对考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得分的盲点之一,考生应引起高度重视。③要通古今之变。

(4)想得远。笔者一直倡导名句名篇学习的三重境界:得分;作文;做人。做题得分只是最低境界。用名句名篇点亮自己的作文是第二重境界:名句名篇拟题,名句名篇题记,名句名篇构段,名句名篇结构全文,名句名篇开篇,名句名篇收束全文。学习名句名篇的最高境界是做人:用名句名篇包装自己、滋养自己,平时的说话、交流出口“有名”。

 

注释:

 ①“常用字”是指《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常用字;“次常用字”是指《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1000次常用字;“通用字表字”是指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除《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3500个字外的字;“通用字表外字”是指《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中没有的字。

②《论语》、《诗经》没有确切的编撰者。本文中,我们以孔子代表《论语》、《诗经》两部作品。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高考试题课题组.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R].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10~90.

[2] 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6~170.

[3] 桑哲.2007年全国高考所考汉字字形、字音专项调查研究[J].现代语文,2008(15):84~85.

[4] 桑哲.2008年全国高考名言名句考查统计分析[J].语文建设,2008(11):58~60.

[5] 桑哲.2008年全国高考汉字考查的调查与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9(3A):60~61.

[6] 桑哲.2008年山东省高考作文综述及优秀作文点评——兼谈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现代教育[G],2008(17):9~22.

[7] 朱作仁.语文测试原理与实施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59~210.

[8] 桑哲.2009年高考名言名句考查分析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9(9):54~55.

[9] 桑哲.2009年全国高考汉字考查的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21~26.

[10] 桑哲.2010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统计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3):45~49.

[11]桑哲.2010年全国高考汉字考查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2):20~23.

[12]桑哲.高考作文汉字书写考查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考试,2010,(6):19~27.

 

--------------------------------------------------------------------------------

①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高考汉语言测试的调查与研究(1977年后)》(项目编号:09CYY013)、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资助项目《中国高考汉字考查的调查与研究(1977年后)》(项目编号:08JC740025)阶段性成果。

② 桑哲(1976-),男,山东泰安宁阳人,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执行主编,硕士生导师,泰山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近年来主要进行汉语言测试学研究。

 

                                                   (原载《学语文》2014年第2期) 

 

张林凤

标签:备课资料 2013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第六单元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浣溪沙 》
下一篇:把美丽带进校园 (七年级国旗下讲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