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136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思想
 刘俊杰

摘要

本文认为,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李白长得“帅”,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主要是来自于前人的记载;二是李白的诗写得好,读起来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为什么李白的诗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是因为李白的诗包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表现出五个特点:

第一,“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感。每一个人都是异于其他人的,李白的这种性格特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第二,“功成身退”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中国的历史传统,人们更希望留下“功成身退”的好名声。但事实上“功成”本身就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功不成”便已经垂垂老矣。李白的此类诗歌,更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第三,对大自然的热爱。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大自然中,阅读李白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给人归属感和美感。

第四,对自由自在神仙生活的向往。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

第五,“断章取义”的壮阔意象。比如,李白诗中的“水”和“鹏”的意象,已经不是老子庄子的原有意象,给人雄壮豪放的美感。

关键字:李白诗歌,道家思想,五个特点

目录

摘要……………………………………………………………………….………………2

一.对“诗仙”的解读……………………………………………………………...........4

二.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五个特点…………………………………………………..4

1.“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感……………………………………………………………5

2.“功成身退”的理想…………………………………………………………………5

3.对大自然的热爱……………………………………………………………………….7

4.对自由自在神仙生活的向往………………………………………………………….8

5.“断章取义”的壮阔意象…………………………………………………………….9

参考文献…………………………………………………………………………………12

一.对“诗仙”的解读

唐朝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为什么李白被称为“诗仙”?

lhpztb的博客《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和后人评价》认为,以仙称李白,实具有三种不同涵义。一是就其容貌举止和文才而言,是说李白其人看去像仙人,并具有超凡的文学才能;二是就其诗歌风貌而言,谓其诗歌飘逸奔放,如仙人之摆脱拘束;三是就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而言,谓其诗歌内容多描写神仙和仙境,有超尘出世之想。第一项是说人,第二、三项是说诗,二、三两项都可说是第一项仙才的具体表现。以上三者固有联系,但毕竟有区别,第三项和李白诗的隐逸出世思想关系最为密切。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细致区分,我们只需要认识两点:李白只所以被称为诗仙,一是李白人长得很“帅哥”,二是他的诗歌写得好,读起来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说李白长得“帅”,如历史上的潘安,城北徐公之类,看上去像神仙一样俊美。其文献记载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李白在《大鹏赋序》曰:“余昔在江陵,见天台司马承祯,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这里的仙风道骨,指李白的姿容和举止谈吐。第二个是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序》有曰:“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此处谪仙人,主要当亦指李白的容貌举止,同时兼及李白的文才。

李白的诗歌写得好,诗歌风貌宛若天仙,读起来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李白的当代人已有这种看法。李阳冰《草堂集序》曰:“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这里说李白诗歌文辞宛似天仙,当然是指诗歌风貌而非指其描述神仙出世的思想内容。“

诗圣”杜甫在《寄李太白二十韵》中怀念李白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又皮日休《刘枣强碑》,称李诗曰:“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

李白长得如何“帅”,如今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李白的诗歌直到今天仍被上至八十老翁下到三岁玩童所吟咏,仍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李白的诗歌自问世到如今的1200多年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传唱,而且这种喜爱和传唱看来要永久地传承下去。

李白的诗歌读起来为什么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因为李白的诗歌中包含着道家思想。

二.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五个特点

本文的题目是《论李白诗歌与道家思想》。让我们探讨一下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特点,以进一步认识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以及李白诗歌何以引起无数后人的共鸣,到如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作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感。

即使是大力提倡“知其雄,守其雌”的道家鼻祖老子,也不时地表现出自我欣赏。

“我独异于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展开全文阅读
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优越感。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想听好听的话,表扬的话,而不愿听“你不行,你是天下最笨的蠢货”一类的冷嘲热讽的语言。但是这种优越感的向外宣泄,却非常不容易。而李白则为人解决了这一难题,引起了人们的美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天生我材必有用!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当一个人被人挖苦的时候,哪一个人需要信心和勇气的时候,这样的诗句是多么地令人振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就连“为人佣耕”的陈胜,尚有“苟富贵,毋相忘”的憧憬,尚有“燕雀安知鸿鸪之志”的不服,试问,哪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哪一个人不渴望出人头地?当理想就要实现的时候,当一个人投身宏大事业实现理想的时候,谁不表现出豪情万丈呢?而这种豪情万丈,被李白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即便是失意的时候,仍然有“吹牛”的资格: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谁没有一两件“辉煌”的事迹?谁又不爱吹嘘自己辉煌的“历史”?李白的诗句,同样能引起失意情境下人的共鸣。

所以,李白诗歌的第一个特点,是引起人们共鸣的“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是“舍我其谁”的豪壮。

第二,功成身退的理想。

“功成身退”一词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子的《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的结论来自于对自然对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观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用许多鲜活的历史事实诠释了这一观点。不妨举出其中的三个事例。

一是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归隐,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富商陶朱公。而同与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的文种,接到了归隐的范蠡的书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但文种有点恋栈,只是称病不朝,结果被人说坏话,说他图谋作乱,被越王勾践赐剑自杀。

二是被李白大力称颂的鲁仲连。鲁仲连的主要历史功绩有两项:第一项是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当赵国要让他大官,并用千金为他祝寿时,他却笑着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辞去终身不见。第二项是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三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也是功成身退的典型。功高盖世,却不接受策封,最终出家为道。

富与贵,人之所甚欲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想名满天下?谁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人满堂喝彩?古今中外,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我们和李白一样,或者说,李白和我们一样,太想用行动和实践证明自己的出众才华了。但是,世上三百六十行,真正出类拔萃的又有几人?功成身退,功不成也不得不身退,这就是多数人的人生悲剧。做为历史的经验,李白想功成身退,在史册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遗憾的是,他不能够像那些政治上或军事上成功的历史名人一样,他和后代的苏轼有着一样的纠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不能够功成,那就还剩一个办法,想像功成身退的美妙。因此,李白的诗歌中,有很多对功成身退的想像,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借历史名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他把建功立业看得轻而易举,如以下诗句:

《书情赠蔡舍人雄》: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古风》第十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谈用兵是: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李白谈政治是: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没有成功,难道不能有成功的美好想像吗?正是这一点,将李白与无数的后人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对大自然的热爱。

提起李白描写大自然之美的诗,有很多诗句都会脱口而出: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这些诗句如此之美,引起人们的广泛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首先,人本来是大自然的产物。一切知识,都来自于自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论“道”的,但他把自然看得比“道”要高。

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自然才是一切的本源。

其次,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朱光潜先生《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样,商人看到的是利益,文艺家看到的是美,科学家看到的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自然界,中国的道家看到的是“不争”: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展开余文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八章的结尾: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而西文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看到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法则。

文学艺术家眼中的自然,则是“诗情画意”。

再其次,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大自然充满着热爱之情。细究起来,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实具有以下的原因:

归根的感觉。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最早的人类就生活于大自然中。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定居,村落,城邑,大城市。我们从城市回到农村的老家,有一种亲切感;我们欣赏大自然的山水,更有一种如同回家一样的亲切归根感。

如画的美感。大自然是一切科学艺术的老师。真实的山水林木,清新的空气,无不使我们流连忘返。

望峰息心的解脱感。通常说,儒家是入世进取的,道家是顺其自然的。多数人在城市的生活,都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而到了山水之间,所产生的美感与放松感,真的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描写无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流连忘返。正如前文所说,人是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在进取之余或进取失败之后找到归宿和精神家园的。而李白的山水诗,则道出了许多世人想说却说不出、说不好的心里话。这也是李白的山水诗所表达的道家思想,这也是李白的诗引起人们喜爱和共鸣的原因之一。

第四,对自由自在神仙生活的向往。

在今天看来,道家思想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道家思想,主要指自黄帝时期传承下来经老子系统化经庄子继承发展的学说,主要是顺应自然,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

广义的道家思想,指老庄学说及道教。

老庄学说并没有宗教的成份。

老子《道德经》第33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这与长生不老和神仙没有丝毫的联系。

《庄子》的《逍遥游》中有: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日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庄子在这儿只是作比较,也丝毫没有长生不老及神仙的意思。

但后人在老庄学说的基础上,吸取民间传说及佛教的相关知识,并迎合人们长寿的愿望,逐渐完善起来了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李白诗歌与道教思想,是广义的道家思想。

唐朝是一个强盛而包容的时代。从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石刻,可看出佛教对唐朝的影响;从唐高祖李渊尊称老子为圣祖,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亲自为《道德经》作注。这些且都不说,最为著名并流传下来的文物便是今河南登封嵩阳书字门前的巨大的唐朝石碑。石碑上赫然记载着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练成了长生不老的仙丹,天上飞来了珍禽,地上跑来了异兽,共同庆贺这一“普天同庆”的大事。碑文由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撰文,大书法家徐浩手书。

连皇帝都如此相信道家思想,如此相信长生不老的丹药,何况普通的民众呢?认识一个人物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连药王孙思邈都是一个道士。李白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诗歌中包含着很多道家思想,引起了当时以至如今的很多共鸣,让我们不能不叹服李白思想的典型性,不能不叹服李白诗歌的美,不能不叹服很多思想的古今相通性。

我看过一本书,上边这样概括儒释道的不同,我认为非常形象:如果把人生和社会看作是一个圆圈,儒家是站在圈内看人生,主张入世拼搏;道家是站在圈边上看人生,主张能进能退;佛家是站在人生的圈外看人生,四大皆空。

完全的像佛教一样的出家,不是劳苦大众普通人所能办到所可以想像的;完全的拼搏进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做法,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唯有道家进可取退可守的思想,才被大多数国人所接受。因此,李白的诗歌,既有进取又有退避出世,才在最大限度上与国人的思想态度相吻合,受到国人的喜爱。

让我们欣赏一部分李白对神仙生活渴求的诗句: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如今的人们,对五岳风光的迷恋,对中药养生疗效的相信,对神仙生活的向往,谁能说与李白没有丝毫的关系呢?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灿然启玉齿,受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

后世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在深山密林中遇到高人秘籍之类的情节,谁又能说没有李白的影响呢?

第五,“断章取义”的壮阔意象。

李白的诗歌,给人雄浑壮阔的意象。这些意象,部分来自对道家原有意象的“断章取义”。比如水的意象。

儒家的孔子,面对流水,表现出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道家的老子,面对水,写出有“水有七德”的《道德经》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还有第78章: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同是对于水,在道家另一代表的庄子那里,则又是一番景象。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但是水的意象到了李白的诗歌里,则纯粹是另一番雄浑壮阔的意象。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李白诗中水的意象,已经不同于老庄。他“断章取义”,写的多是水的动态,水的雄浑,水的豪放,而不再是水的七德了。

再比如“鹏”的意象。

现在男性姓名带“鹏”字的很多。在古代文献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道家《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在庄子的眼里,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展开余文
但后人并没有止步于庄子的原意。他的鲲鹏的意象真是太雄伟壮观了。作为人生,能够扶摇直上,能够鹏程万里,已经心满意足了。于是,李白诗中的大鹏,代表了很多人的理想,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即便是李白的《临终歌》,也是大鹏的意象: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奋飞啊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啊力所不济。虽被摧折,其余风啊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啊又挂住左翼;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白诗歌与道家思想,是一个太大的课题。要弄清楚其中的方方面面,实在超出了作者的能力。作者不揣冒昧,写出以上的看法,敬请导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lhpztb的博客:《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和后人评价》,2011年7月10日

2.《道德经》

3.《庄子》

4.司马迁《史记》

5.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九六三年版北京第一版,一九七九年11月湖北第7次印刷

6.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1980年8月北京第7次印刷

7.荆州师范学校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8.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9.《李太白诗集》,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 ISBN:9787806945254 出版时间:2009-11-01版 

10.安旗,闫琦主编:《国学大讲堂•李白诗集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刘俊杰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论李白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家访手记 (高二)
下一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