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阅读:4562
标签:
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15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
【编者按】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组6篇副标题为“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的评论文章。与过去以“风暴”“利剑”“无禁区”等为特性词汇的评论相比,这组评论可说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充满了“围炉夜话、促膝谈心”的意味。
这6篇评论的“编者按”说,干部也有欲望的冲撞,也有心理的纠结,所以更需要直面人性、审视人生,因而党报来“与干部们谈谈心”。这决定了这组评论的基调,不是说教,更不是震慑,而是如苏格拉底所言的“精神助产士”,帮助干部廓清心中的迷雾,“解开心结,选择廉洁”。
党报发这样一组评论,透露出的信号是,在反腐败这盘大棋上,中央是有攻有守、有破有立。
首先是,廉政大计,“反腐”是攻城,“倡廉”是攻心。
王岐山曾经说过,要用治标给治本赢得时间。治标是什么?是反腐,是打虎拍蝇。而治本是什么?一是制度建设,二是思想改造,这都是“倡廉”的内容。
因为反腐是从负面着力,所以往往能引起更大关注。打大老虎,容易给人惊涛骇浪、暗流汹涌的戏剧感、史诗感,公众当然乐见。相比之下,“正向着力”的倡廉就没有那么吸引眼球了,但明眼人肯定是不会忽略的。
最近的一件大事是,持续近两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划上句号。实际上,与之前的“三讲”“葆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样,这也是一次思想教育活动。党内这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可以追溯到延安时代的“整风运动”。
虽然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以“找问题”的形式出现。但说到底,是为了达到思想净化、触动灵魂的效果。所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这样。更何况,这次还提出了要建章立制、收到长效。
大张旗鼓的教育,大力出拳的反腐,正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有趣的是,前者是由刘云山负责、后者是由王岐山掌舵,山与山相逢,正是“双峰并矗”,筑起反腐倡廉的坚实防线。
其次是,攻心之策,“震慑”是红脸,“引导”是白脸。
徐才厚、周永康也好,某个地方的书记、局长也好,远处可望不可即的“老虎”和身边触手可及的“苍蝇”纷纷落马,对干部的心理震慑作用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况且,还有媒体不断在强调“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在对官员的“攻心之战”中,这种震慑无疑唱的是“红脸”。
光有“红脸”也不行啊,还得有润物无声的“白脸”唱段。别忘了,搞文宣,可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克敌制胜的拿手武器。而作用于领导干部精神世界的“内宣”,同样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已近3年,从改革方法到国际形势,从组织工作到宣传工作,方方面面他都有很多可为指引的重要讲话。这些“系列重要讲话”,正起着统一思想的作用。这是从根本上的攻心之策。
而回到人民日报的这组评论,这样一种不太常见的话语语气、不同寻常的论证方式,也是一种“苦口婆心”的攻心术。对于政治逻辑、道德逻辑、利益逻辑,官员们还不熟悉吗?你要戴理想信念的帽子、打道德品质的棒子、用高不可攀的例子,难免不让他们起逆反心理。而要是讲人性、讲人情、讲人生、讲人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能还更能入脑入心呢。
最后,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这样的方式。
——身为领导干部,不差钱、也不缺房,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伸手要不该要的东西,开口讨不该有的利益,最后当火山口上的守财奴?《让理智战胜贪欲》
——雷政富东窗事发后,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站在村口老泪纵横;冀文林落马的消息传来,一路把他带大的姐姐在老家掩面痛哭。《“权力”的滋味怎样品尝》
——上级“吩咐”你“关照关照”,你能否承受拒绝的后果?在所谓的权势面前,原则是不是要退避三舍?一旦怕穿小鞋的畏惧、将受重用的诱惑占得上风,“身不由己”就显得更加心安理得。《真的是“身不由己”吗》
——看看近年来的案例,一些干部或是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经商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在权钱交易中吸入黑金、博得发展,或者让孩子成为收受贿赂、肆意挥霍、百无一能的败家子,最后上演“贪腐父子兵”的悲剧,一旦事发,父子同为阶下囚,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如何才算爱子女》
——世界上哪个爹娘指望孩子为了孝敬自己伸手被捉?又有哪个妻子儿女愿意丈夫父亲为了家庭的安逸铤而走险?如果早懂得家人的心,结局何以至此。《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
——纵览公开的一封封贪官忏悔书,人们有说不出的好奇,前车之覆那么多,为什么没能挽留住这些曾经意气风发、颇有才干的人才?是个别上级领导宠坏了他们,少数下级官员捧坏了他们,还是制度的漏洞纵容了他们?说一千道一万,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平和心态才有平稳人生》
今后,党报还会有更多这种谈心式的文章,对于写惯字正腔圆“高大上”文章的评论君,这可是不小的挑战啊,赶紧充电去……
让理智战胜贪欲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一
廉洁,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对各级干部来说,廉不廉,贪不贪,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选择。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将心比心,干部也有欲望的冲撞,也有心理的纠结。让理智战胜贪欲,用好手中的权力,首先需要我们直面人性、审视人生。把握量与度,看清利与弊,掂量得与失,廓清心中的迷雾,我们走脚下的路,就会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充沛的力量。
解开心结,选择廉洁,这一次,我们与干部们谈谈心。
——编者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种叫蝜蝂的“善负小虫”,喜爱背东西,爬行时凡是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结果越背越多。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停,最后掉下来摔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千载而下,这些警语直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展开全文阅读
蝜蝂的悲剧,在于背负贪欲而行。这样想来,人的欲望,有时是不是也会深陷“蝜蝂困境”?比如,很多贪官被抓后,人们才发现,他们聚敛了巨额财产。有的专门租房堆放贿金,有的藏巨款于鱼塘暗道,有的坐拥几十套乃至上百套房子,有的家里现金之多,清点时竟烧坏几台验钞机。“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看看庭审陈述、听听狱中忏悔——“贪欲让我丧失了理智”“被钱冲昏了头”,悔恨何其沉重,教训又何其深刻。
老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的客观需要总是有限的。仔细想想,身为领导干部,不差钱、也不缺房,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伸手要不该要的东西,开口讨不该有的利益,最后当火山口上的守财奴?即便贪得许多钱财,现在管得这么严,上上下下都有眼睛盯着,一乱花就“露馅”“犯事”,哪有地方和胆量去搞奢侈,还不像捧着一堆烫手山芋?有的贪官让子女去国外挥霍,自己胆战心惊地度日。这样的日子又有什么意思?说来说去,钱财总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已经够了还要攒,明知烫手还要拿,贪婪无度实在是一种病态心理,是为贪而贪。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诚然,人生天地间,总有七情六欲,正常的欲望无可厚非,但更需看到,人之为人,不是一个“欲望的洞窟”,有理智、讲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是人的价值所在。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想问题做事情,把握好度是关键。关心收入,但不干净的钱一分也不能要;有点爱好,但玩物丧志就不可取;有人情味,但徇私废公就碰不得。给欲望安上闸门、给行为划上边界,方能知足知止、适可而止。
习近平同志曾为领导干部算过“三笔账”。的确,我们要算算利益账,有稳定的收入,组织上从工作考虑又给了许多必要的工作待遇,退休后还有各方面的不错待遇,细细算来,得到的已经不少了,如果贪赃枉法、一失皆无,值得吗?算算法纪账,不管是谁,违纪违法终将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不要以为吃一点、拿一些、玩一下没关系。算算良心账,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如果干部以权谋私,既对不起组织,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家人,违背了做人的良心。“三笔账”,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守住底线、会算大账,别干得不偿失的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事业和人生。
平心而论,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级干部面临的诱惑不少,这样那样的冲动难免,这带来了挑战与压力,也是考验人、锻炼人的契机。不义之财不拿,不当之利不得,不法之事不为,每一次取舍,每一次选择,其实也在净化心灵、增强免疫力。“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让理智战胜贪欲,既是管理和驾驭欲望的过程,也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只有这样,干部的腰杆才会硬起来,前行的路才会越来越好走。
“好好过日子”,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著名作家二月河这样意味深长地寄语党员领导干部。朴素的道理最深刻,洗尽铅华始见真。夜深人静之际,想一想亲人的期望,想一想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想一想自己这么多年的艰辛历程;扪心自问之中,掂一掂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走错,究竟是不是值得?头脑清醒地思考下去,为官者就会更加明白:陷入了贪欲,势必走向歧途;选择了廉洁,也就选择了幸福。
“权力”的滋味怎样品尝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二
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幸福与悲哀,权力的滋味悬如霄壤,实则只有一步之遥——“只在公私之间尔”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故事蕴含的对“权力”的认识,引人深思。
干部手中都有一定权力,如何对待权力、使用权力,决定了不同的未来。秉公用权、积极作为,手中的权力就会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正是“畏法度者最快活”的现代意涵;相反,如果以权谋私、用权寻租,看似得了便宜,但就在权钱交易之时,也一同失去了人格与尊严。不管官多大,只要权力欲膨胀,就会摔跟头,滑进深渊。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幸福与悲哀,权力的滋味悬如霄壤,实则只有一步之遥——“只在公私之间尔”。
也有人认为,权力和地位就得“实打实”,要想尝到权力的甜头,就得有具体支撑和现实载体,而利益和金钱正是最佳对象。殊不知,觥筹交错固然逍遥、一掷千金固然豪气,却容易喝坏了身体,搞坏了风气,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不少落马官员感慨:踏上不归路的起点就是“羡慕有钱人的生活”。
古人说,“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为官发财本应两道,公务员薪酬低于企业家也是国际通例;一个人可以选择当官,也可以选择发财,但绝不能选择通过当官来发财。权力寻租纵能短时间积累大量财富,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不过是行贿者精心布置的陷阱而已。赖昌星修建穷奢极欲的“红楼”,多少干部被拉下水;倪发科喜爱珠宝,多少商人把送玉当做“雅贿”。万庆良被查前几天,还到会所里大吃大喝;韩先聪在被查当天,手机信息还显示有两场饭局。“你以为自己有多优美的背影,其实别人看重的只是你的背景”,那些山珍海味、奇货异宝,无非是行贿者用利益拿住干部的诱饵,一旦着了他们的道,就会处处受制于人、时时受到胁迫,这样的人生与玩偶、傀儡何异?看看有些商人在干部面前颐指气使、予取予求,甚至得意洋洋地说“打个电话人就得来”,哪里有半点尊严?行贿者理应严惩,但从干部自身出发,是不是更应反躬自省?
更何况,一旦东窗事发,带来的不仅是牢狱之灾,也有家庭破碎的悲剧、人生失败的悲叹。刘志军在接受审判之后感叹,“人生要到60岁才能懂事。”雷政富东窗事发后,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站在村口老泪纵横;冀文林落马的消息传来,一路把他带大的姐姐在老家掩面痛哭。也曾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也曾是亲朋故旧、父老乡亲的骄傲和自豪,却在一朝一夕之间沦为阶下囚,从成功的榜样跌落为反面的典型,这样的苦楚和落差,夜阑人静时仔细想想,还不能令人警醒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引用过一句名言:“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诚然,敬畏法度、秉公用权,或许会失去锦衣玉食、华屋豪车,但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在奉公为民的价值坐标上,领导干部能够开拓更为丰盈的人生空间:挣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收获的是有价值有理想的人生;超越的是利益算计的狭隘,赢得的是造福一方的扎实事业。
路怎么走,要靠自己去悟,靠自己来选。权力,究竟是走好人生之路的铺路石,还是导致腐化堕落的绊脚石?孰是孰非,何去何从,期待党员干部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真的是“身不由己”吗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三
一些官员落马后,常有“身不由己”之说。呼和浩特铁路局原副局长马俊飞受贿一亿多,自辩“上了贼船下不来”,只能任由金条和现金逐渐堆满房子;河南开封市委组织部原部长李森林供述,面对别人的送钱送物,躲得了今天、躲不过明天,躲得了这个人、躲不过那个人,躲得了下级、躲不过同级甚至上级……
“身不由己”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有对官场风险的反思,有对喧嚣生活的怨艾,但更多的是对随波逐流行为的自我开解,直白点说,“换了谁在那个位子上都一样”。于是,在这种自我暗示和安慰之下,尽管殷鉴在前,明知是非对错,依然身不由己地“和光同尘”,甚至“身不由己”地走进监狱、毁掉前程。
这种看似荒唐的逻辑,其实不少当干部的都曾面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许多面子确实不好驳,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贫贱闹市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几乎时刻都面临着“说不”的压力。但这些成为“压力”的人情,许多时候又是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讲过一个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亲情可贵、友情难得、旧情难忘,可如果人情成了精明利益计算的借口、无所顾忌索取的理由,甚至违法犯罪的幌子,明智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拒绝呢?
展开余文
在有些人看来,相比于人情的“软约束”,还有一种“硬压力”更不好违抗。比如,上级“吩咐”你“关照关照”,你能否承受拒绝的后果?在所谓的权势面前,原则是不是要退避三舍?一旦怕穿小鞋的畏惧、将受重用的诱惑占得上风,“身不由己”就显得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受惠于此的人总结经验,“为领导干一百件好事,也不如与领导一起干一件坏事。”果真如此么?近年来,一些窝案的发生,一些圈子的覆灭,恰恰给出了相反的答案。热衷于小圈子、搞人身依附,到头来拔出萝卜带出泥,栽跟头的还是自己。
“物必先腐也,然后虫生之”。纵观种种“被动腐败”,与其说是身不由己,还不如说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往往是因为心为物役,被一些东西劫持了、软化了、消解了,因此不愿去抵抗或者不能去抵抗。城池失守,不是因为敌军太强,而是堡垒从内部被攻破;精神沦陷,不是因为诱惑太大,而是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自己扳倒了自己”。
人总有七情六欲、故友新朋,伟人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杨开慧的挚友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泽东,请求调到中央文史馆工作。毛泽东专门写了一封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毛泽东以这种不失人情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是感情动物,但人最可贵的,是他能以理智约束情感,将公益放在比私谊更高的位置。事实上,人们对洁身自好的人,内心是尊敬的,他们并未脱离群众,只是脱离了污浊;他们或许一时得罪了个别人,但获得的是长久的内心安宁。
人生在世,把握自己最重要。人云亦云,不会有正确独立的见解;随波逐流,也难以有理想自主的人生。“身不由己”关键还在于一个“身”字,换言之,就是如何理解原则、如何理解权力。如果能在这些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哪还会有那么多的“不由己”?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05 版)
如何才算爱子女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四
守好了公与私的分隔线,吃透了严与爱的辩证法,才能让子女结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陈毅在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期间,曾与子女“约法三章”:要求他们穿土布衣,不坐公家的小汽车,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来。陈云任职中央纪委书记时,曾向亲属子女提出 “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严格家规、清正家风,至今仍传为美谈。
可惜这样的家规家风,并非家家都有。历数近年来落马的干部,用手中权力为子女“开路”“奠基”者,不乏其人。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放任、纵容子女利用其职务影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拔干部以是否帮儿子为标准;广东韶关市原公安局局长叶树养受贿的“宏伟目标”,是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有时候,有些干部自己倒也谈不上多么骄奢贪婪,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便顾不上那么多原则和是非,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来。难怪有人说,子女是我们面对世界时的“软肋”,领导干部不能不好好想想,怎么才算爱子女?
希望子女健康快乐成长,也许是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愿。但以权力兑现子女的未来,是真正的爱吗?没有坎坷,人生难说完整。生活的磨砺、困难的考验,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做父母的,如果一心为孩子搭桥铺路,甚至为了他们不惜贪赃枉法,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让他们视不义之财为理所当然,拿以权谋私当家常便饭,最后滑向无底深渊。看看近年来的案例,一些干部或是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经商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在权钱交易中吸入黑金、博得发展,或者让孩子成为收受贿赂、肆意挥霍、百无一能的败家子,最后上演“贪腐父子兵”的悲剧,一旦事发,父子同为阶下囚,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是为子女造福,还是为其招祸,一目了然。
爱之越深,越需教之有方。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曾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没有立足于世的能力与水平,再多良田,也只会坐吃山空;没有为人处世的道德与准则,再大权力,也终会跌个跟头。对于领导干部,守好了公与私的分隔线,吃透了严与爱的辩证法,才能让子女结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林则徐曾留给儿子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能否给子女一个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环境,把爱落实到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仅体现着父母给予爱的能力,也考验着他们经营爱的智慧。有人已经是世界首富,却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将所有财产悉数捐给名下基金会,致力于慈善事业;湛江市原政协主席陈光保,退休后开荒种果,将所有收入用于助学,并决定身后不留给子女一分钱。外人眼中近似苛刻的“裸捐”,在他们看来,恰恰是对子女最深刻的爱:唯有以自己努力获得成功者,才能收获充实的人生、赢得真正的尊重。
真正的爱子女,给子女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不妨听一听一些优秀干部的子女们对父亲的评价:“父亲很贫穷,但是我们觉得他很‘富有’,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精神的金矿”“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谨慎用权、清正廉洁,更能教育子女如何立身处世,更能体现父母深刻而持久的爱。“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对联在中国人的大门上贴了数千年,真可谓至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建议全党读《触龙说赵太后》,号召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家规、家风。周恩来也曾要求所有革命后代,切不要像因为有“吃不倒的铁杆庄稼”而最终潦倒没落的“八旗子弟”。不让子女躺在长辈的功劳簿上享乐,而是让他们经历风雨、爬坡过坎,靠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此之谓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7日 05 版)
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五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清廉是从政最好的“护身符”。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那可真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再伟大的事业,也从家庭起步;再美好的人生,也离不开亲情滋养。人生在世,为官一任,谁不希望既有漂亮政绩,又有暖暖亲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怎样在仕途进取中呵护好家人、经营好家业、维系好家庭,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堪称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走上领导岗位,往往意味着手中掌握了更大权力,控制了更多资源。一些人由此便开始尝试给家里人“谋福利”,想方设法让权力“变现”。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原主任李永真曾忏悔:我错误地认为,自己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应该给家人一点补偿。这番话,折射出不少贪官的真实心理。李永真错了吗?一个人的成长,背后是父母长辈的关爱、兄弟姐妹的帮助,事业有成之后知恩图报并不是错,他错只错在认错了“能力”、用错了“权力”,走上了贪腐的歪门邪道。
利用权力敛财,要么战战兢兢处于极端焦虑不能自拔,要么难逃东窗事发最终丢官去职、锒铛入狱。这不是爱家人,而是害家人。原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在庭审陈述时声泪俱下,直称对不起家人。一名贪官曾在狱中写下:“监狱接见日对大多数服刑人员来说是令人期盼的,而我却总是心事重重。每次看到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我的心就充满自责。”而四川省交通厅原副厅长郑道访受贿案发后,母亲被活活气死,岳母服安眠药自杀。世界上哪个爹娘指望孩子为了孝敬自己伸手被捉?又有哪个妻子儿女愿意丈夫父亲为了家庭的安逸铤而走险?如果早懂得家人的心,结局何以至此。
清廉是做官的本分,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也是对家人的最好慰藉。小岗村原党支部书记沈浩“一片丹心、两袖清风”,生前在办公桌上常年放着女儿照片,背面有这样一行稚嫩的字:爸爸我爱你,你别做贪官。沈浩女儿写下此言时,还只是个10岁的小女孩,但“别做贪官”的真诚告诫,却沉淀着对爸爸淳朴的爱。金钱财物是一时的,总会坐吃山空,精神、品格、能力才是长久的。正因此,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涵养清廉家风,是给子女的最好人生礼物。开国元勋任弼时次女任远征孩提时代获赠一个记事本,父亲得知后严令她送了回去:你不能搞特殊,人生底线要清楚。这句话影响了她一生,并伴随她最终走上纪检监察的重要岗位。
有人说,领导干部也是人,就不能多照顾一下家人,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应当看到,尽管当官发不了财,但公务员具有稳定、保障好等职业特点,身为领导干部,正当福利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所需。“对于不知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一切为家人谋求额外好处的想法,都十分危险。《贞观政要》曾记载,“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蕴含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动了贪念,失了自由、丢了饭碗,连照顾亲人的机会都没有了。
那么,对于领导干部,家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家庭的温馨,不在名车豪宅、钟鼓馔玉,而在于平淡安宁、和谐团圆。他们最希望的是你一路平安,最想要的是你拥有健康的身体、舒畅的心情、进取的事业。看看一些机关单位在干部办公室悬挂的亲人寄语,“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梦里不惊”“留一生廉洁给自己,送一份幸福给家人”……其实,比起金钱、享受,这些朴实的心愿才是亲人最厚重的期盼。“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清廉是从政最好的“护身符”。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那可真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为官之德在于清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清廉是一种无形力量,也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以家人之心为心,多想想他们的叮嘱,多听一听他们的心愿,在面对物质诱惑、利益迷雾之时,及时警示自己慎思之、明辨之,才能以问心无愧守护好心灵港湾。
展开余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1日 05 版)
平和心态才有平稳人生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六
“廉”与“腐”,一样的“广”字外表下,有颗不一样的“心”。贪心一动,信仰就开始动摇,底线就逐步失守
还记得那个李真吗?河北第一秘,曾经风光无限。
在河北某市殡仪馆,有一个灵位牌,光秃秃的没有名字,照片也被家人用小花圈遮挡。“为什么不把名字写上?”家人说,“不敢写,也不想写,怕惹麻烦。不要说写,一说是他,有公墓连骨灰都不让放。”
没错,这就是李真。这个35岁就当上省国税局局长的青年才俊,曾经看电影《焦裕禄》而泪流满面,曾因看到坐在地上割麦子的老人而感动得慷慨解囊,却最终没有抵御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一步步走上难以回头的贪腐之路,让不少熟识他的人扼腕长叹。
纵览公开的一封封贪官忏悔书,人们有说不出的好奇,前车之覆那么多,为什么没能挽留住这些曾经意气风发、颇有才干的人才?是个别上级领导宠坏了他们,少数下级官员捧坏了他们,还是制度的漏洞纵容了他们?说一千道一万,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有个哲理故事讲得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廉”与“腐”,一样的“广”字外表下,有颗不一样的“心”。贪心一动,信仰就开始动摇,底线就逐步失守。
心态的失衡,往往始自不经意的对比。为什么相似的出身背景,相似的能力水平,仅仅因为职业不同,有的人腰缠万贯,出则奔驰宝马,吃则燕窝鱼翅,住则豪宅别墅,我却清贫依旧?为什么手中的公章盖下去,楼起来路通了,做工程的人发家致富,而我吃苦受累亏欠自己、愧对家人,却不能拿点补点?辛苦了半辈子,“过去几十年是为别人活的”,何不另辟蹊径,为自己活一把?
一念之差,人生打岔。心态一旦不平和,就会错误地看待世界上的一切,腐与廉的距离,有时也就是一步之差。李真就说,他看到个别高干子女吃、抽、穿、用极为豪奢,时间一长,就知道了其中的“秘密”——这些钱是依靠父母的权力和影响,开公司、做生意牟取的暴利;而那些廉洁的人,不仅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工作上得不到重用,反而还遭到有些人的奚落、责难、孤立和排挤。这样的“领悟”,让一些人的心态发生变化,以至于胆子变大、行为出轨。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从轻车简从到前呼后拥,从谨小慎微到挥霍放纵,起初的不安很快被利益带来的满足、特权带来的虚荣所取代,最终难以抑制地滑向深渊。回头再看,人生之所以踏上“不归路”,正是源于心态开始“不平和”。
平心而论,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更盛的名声,更大的成就……是一般人都期望摘取的人生果实。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奢望人生“大满贯”是不现实的。因此,人生追求需要一个价值排序。作为领导干部,在跨入公务员队伍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清楚,自己的选择已经做了人生的取舍:从政为官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了我们实现远大抱负的大好机会,但势必与一些东西要绝缘,再也不要去奢求非分的金玉满堂、荣华富贵。俗话说,“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手握权力,面对诱惑保持平和心态,看到纷扰守住一颗初心,这样的人生纵然没有权力“过山车”的巅峰体验,没有浮华“名利场”的刺激风光,但“清风明月一清官”,这样的境界,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曾经追求的吗?
诚然,奋斗在为民服务的岗位,耕耘在改革发展的基层,很苦很累,有时还很委屈。然而,人生原本就需要负载,需要承担,经历了痛苦焦灼、扛住了艰难挑战,才有前行定力,才不会颠簸翻滚。实际上,不论哪种职业,都会碰到不如意的境况,既然为官,应该有吃苦多一点的觉悟。平和心态源于对生活意义的彻悟,对生命价值的领会。有些纠结,想开,就能舒坦;有些事情,尽心,就是完满;有些纷扰,看淡,就无悲颜。
一步很短,一生很长,有时一步即是一生。领导干部要走好每一步,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要知道“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唯有平和心态,方有平稳人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3日 05 版)
灵活运用“一三五七九” 高考作文得高分
作文向来被视为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如何稳住这半壁江山,我们不妨记住并灵活运用“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字。
“一”包括“一个好标题”“一个好中心”“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和“一手好字”。
(一)一个好标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眉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就自拟文题的高考作文而言,一个亮丽的题目,往往给人以爽心之乐.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简洁、清晰、生动、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一个醒目鲜活的文题.往往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不但会照亮整篇作文,还会照亮阅卷者的心灵。
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有修辞法、公式法、字母符号法、反弹琵琶法等。而修辞法则是最能使题目异彩飞扬的一种。如《苦咖啡》《至善是杂》《永恒的水晶》《我闻到了阳光》《周庄,那一抹绿》《小心这把双刃剑》《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炖好艺术的“腊八粥”》等,看到这样的文题.阅卷老师的眼睛怎不会为之一亮?心灵怎不会为之一震?
(二)一个好中心
“中心明确”是《考试说明》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议论性文章,一定要“中心明确,论点鲜明”。注意点:第一不宜玩深沉,把观点提得太复杂,也不可太超前,更不要提出个与话题、题目或材料太逆向的观点;第二.明确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第三,文章中心论点应该始终不变,不能提出与中心论点相对立或矛盾的观点;第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三)一个好开头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古人还说,文章开头要像凤头。好的开头.要简洁、精美、扣题;要像凤头一样俊美、鲜明、精彩;要具有“新”“奇”“短”“趣”的特点。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读者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使读者心灵产生共振。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述趣事,引人人胜;引名句.起点高远;作排比,造势磅礴;巧设问,发人深思;趣拟人,别开生面。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字数的限制,最好是“开门见山”:或“落笔人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快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人”,挑明论敌谬说。当然,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之为叙事开端。
(四)一个好结尾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古人亦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尾。托尔斯泰也说:“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收笔处和落脚点,是全文的归宿。任何虎头蛇尾、有头没尾的文章,都很难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很难获取高分。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可以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可以吟诗作结,涵义隽永;可以提疑质问.发人深思。
(五)一手好字
丑陋是永远打不赢的官司。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是文章的呼吸。《考试说明》要求:“书写规范.标点正确(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高考作文评分通用量表》书面项则进一步明确规定:“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标点不清或错别字过多,判为五类卷”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展示出自己的书写水平:一要端正,二要清楚.三要美观。标点也是文章准确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要只是“一点到底”.不要只会单纯地使用逗号、句号一篇文章,应该能够准确、灵活、生动地使用六七种标点符号。书写美观了,“感情分”也就上去了!
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性文章而言的。
“三”包括“三大部分”“三个好事例”与“三处点明中心”
(一)三大部分
总结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学的议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与“结论(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构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段(部分)式”。所以,高考作文选择了议论文体,一定要按照中规中矩的“三段(部分)式”去写,这样才会符合文体要求。
(二)三个好事例
议论文要求“有理有据”.所谓“据”,就是要有事例说明。对事例的要求有三:切题、典型与新颖。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至少应该有三个好事例:
从结构上看,“三个好事例”一般要求有:一个大事例;一个小事例;一组排比小事例。一个大事例:就字数而言,一般在150一200字之间;就内容而言,最好是正面事例。一个小事例:就字数而言,一般在70一100字之间;就内容而言,可以是反面事例。一组排比小事例:字数较少,一组排比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是递进事例。
在大事例和小事例后面,要紧跟着说理论证,此即所谓的“讲道理”。说理论证有因果法、假设法、条件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对高考作文而言,运用“因果分析法”与“假设分析法”比较适宜。从内容上看“三个好事例”最好同时有:一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一个递进事例。
(三)三处点明中心
点明中心即通常所说的“点题”学会巧妙点题,是使读者一母了然.便于掌握中心.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二是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升华文章主题,能使读者豁然开朗。
文中要有反复出现题目(话题)字眼或标志性语言,材料本身的关键词或概括材料的语句至少要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等醒目位置出现几次,这样对阅卷者的视觉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效果。具体可在下面几个位置点题:
一是文章第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或文章第二段的开头,这里一般都是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地方。
二是中间每个大段落的第一句话,要点明本段的中心,或者引用完论据后可以发表议论,扣住议论中心。
三是文章最后一段,或倒数第二段的结尾,这些地方一般都是总结全文的地方,可以用精当的语言总结扣题。
“五”
“五“是指“五个段落”。
议论性文章的结构除了首、尾两段,其余都称为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一般分为3?5段,而以三段为佳,这就是所谓的“五个段落”。主体部分的三段,每段属于一个分论点,三段就是三个分论点,即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至于分论点的表达.可依据“类(是什么)一因(为什么)-----法(怎么办)一果(怎么样)”的逻辑思路来提炼。
当然,“五个段落”有时候也可稍作变通,必要时可写到6、7段。但如果分段太多,过于零碎,就会显得笔力分散。
“七”
“七”是指“七个精品句”。
名人说出的话并非句句是名言,凡人也未必说不出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来。这样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耐人咀嚼回味;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品读高考满分佳作,我们会发现,有一种光芒最为耀眼-一那就是精品句子!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写出六七个精品句子:一是生动美丽的比喻句;二是气势恢宏的排比句;三是情感充沛的拟人句;四是底蕴深厚的化用句;五是启人心智的哲理句;六是相得益彰的对照句;七是灵动美妙的诗化句。善用这些精品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画龙点睛,辉映全篇,以一当十,文采自然大增。
“九”
“九”是指“九百字”
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但实际评卷操作则不然。刚刚写满800字,阅卷人会默认为文章“材料不够丰富”.而暗扣印象分我们以为,高考作文一般写到850一900字比较适宜。字太少,容易被暗扣分;字太多,时间上划不来,何况在紧张的评卷中,谁也不会喜欢懒婆娘的裹脚布”。
总之,文无定法,文亦有法。上面五个数字,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个人才能,显示出个人才华,最能引起阅卷人的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即可。但也要知道,“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所以,考前须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并多接触,多借鉴,多体味,多练笔,否则,纸上谈兵,半壁江山,拱手推让,痛何如哉!
高山流水
标签:
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15高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 (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还看今朝还字读法解 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