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27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注意通假字。
2 译读课文,能熟练翻译此文言文,积累课文中重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论点、论据,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4 二课时
课时一
一 导入
小组展示有关学习的名言或诗句
二 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中绳 輮 虽有槁暴 砺 参省乎己 须臾 跂 闻者彰
假舆 生非异也 蛟龙 跬步 骐骥 锲而不舍 镂 蟹 鳌
三 译读课文
1 先自学,然后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此文的翻译,(借助课后注释及参考书)
2 小组点评或教师点评
3 巩固熟背课后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后检测抢答。
4 小组自主合作交流探讨(一):第一段、第二段中重要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意义、特殊句式等
5 小组展示文言文知识归纳
6 师简要点评
四 研读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这一段谈论了有关学习的哪个方面?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什么?
五 当堂检测
1 从“学不可以已” ,我感悟到
2 背诵一二两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3、《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张静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劝学导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短歌行》教学简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
《吆喝》背后的繁华和惊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