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3166  2014-09-24
标签:教师随笔 七年级教师随笔
跟老师一起读《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赏析(教师随笔)
第一章   走进内心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将和老师一起阅读《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巨著。

很多人都喜欢这部小说,我觉得不仅仅因为这部书所讲述的故事能让人们了解19世纪的俄国社会全景以及小说主人公为自由、爱情而斗争的精神特别感人,更因为小说独特的创作方法,那就是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杰出。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怎么说呢,许多人敞开细腻的内心与你交谈能增进了解,这是人类另一个世界的盛宴所赋予我们的全新感触。另外,有一些读过这部书的人还特别喜欢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风格,不一样的叙述气质和描写习惯充斥着他的小说的方方面面,也许你会被小说里西方人的语言能力折服。

选择一天下午的黄昏,在一个寂静的空间,我们开始阅读吧。

小说讲了19世纪一位俄国上流社会名叫安娜的贵妇人的故事。安娜很年轻漂亮,不安于现状,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但是,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有一次,在火车站上,安娜和年轻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邂逅,渥伦斯基被安娜的美貌深深吸引,他开始了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坠入情网,依然抛夫别子和渥伦斯基同居。但是,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挤压使安娜陷入极度的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渥伦斯基并非专情于己。在相继失去儿子和渥伦斯的所谓真爱之后,安娜终于和渥伦斯基发生了厉害的口角,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里生活下去了,带着绝望,安娜卧轨自杀了。

我第一次阅读这部小说时几乎和你们一样大,虽然还不懂爱情和家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安娜的迷恋。美丽的女人一定有很多,安娜的大胆率真和优雅非

常吸引人,这或许就是你所喜欢的。

 

这幁照片就是安娜,来自于网络,但是我心目中的安娜要远比照片美。这得感谢列夫托尔斯泰,是他历时数载反复修改才创作了安娜。我们来认识一下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是世界文学界都非常赞誉的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1840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因而不满足大学生活,便于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农奴制没有成功。之后,也就是1851--1854年间,列夫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了写作。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他又参军上了前线。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当然,这一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有列夫托尔斯泰自己人生相关经历的影子,渥伦斯基在安娜死后走上了战场,只求一死。那么作者有怎样的人生遭际呢?如果感兴趣,在读完这部小说后,说不定你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

现在,你开始在你的那本《安娜•卡列尼娜》的书页上写写画画了吗?没有?那就下一次这样做吧。这只是我的一次建议,你的老师也要求阅读时要圈点勾画,一般来说,尝试一下未必没有益处。

           《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部十八章(节选)

    她走到小客厅尽头,颓然坐在安乐椅里。她的薄薄的、透明的裙子像一团云一样环绕着她的窈窕身躯;一只露出的、纤细柔嫩的少女的手臂无力地垂着,沉没在她的淡红色裙腰的皱襞里;在另一只手里她拿着扇子,用迅速的、急促的动作扇着她的燥热的脸。虽然她好像一只蝴蝶刚停在叶片上,正待展开彩虹般的翅膀再向前飞,但她的心却被可怕的绝望刺痛了。 

   “也许我误会了,也许不是那样吧?”于是她又回想着她所目击的一切。 

   “基蒂,怎么回事?”诺得斯顿伯爵夫人悄悄地踏着地毯走到她面前,说“我不明白呢。”

   基蒂的下唇颤栗起来了,她急速地立起身来。 

   “基蒂,你不去跳玛佐卡舞吗?” 

   “不,不。”基蒂用含泪的颤栗声音说。 

   “他当着我的面请她跳玛佐卡舞,”诺得斯顿伯爵夫人说,知道基蒂会懂得“他”和“她”指的是“谁”。她说:“哦,您不和谢尔巴茨基公爵小姐跳吗?” 

   “啊,与我无关呢!”基蒂回答。 

    除了她自己,谁也不了解她的处境,谁也不知道她昨天刚拒绝了一个她也许热爱的男子,而且她拒绝他完全是因为她轻信了另一个。 

    诺得斯顿伯爵夫人找到和她一道跳玛佐卡舞的科尔孙斯基,叫他去请基蒂伴舞。 

    基蒂加入第一组跳舞,她庆幸她可以不要讲话,因为科尔孙斯基不停地奔走着指挥着他的王国。渥伦斯基和安娜差不多就坐在她对面。她用远视的目光望着他们,当大家跳到一处来的时候,她就逼近地观察他们,而她越观察他们,她就越是确信她的不幸是确定的了。她看到他们感觉得在这挤满了人的房间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在渥伦斯基一向那么坚定沉着的脸上,她看到了一种使她震惊的、惶惑和顺服的神色,好像一条伶俐的狗做错了事时的表情一样。 

   安娜微笑起来,而她的微笑也传到了他的脸上。她渐渐变得沉思了,而他也变得严肃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把基蒂的眼光引到安娜的脸上。她那穿着朴素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脖颈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鬈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但是在她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和残酷的东西。 


展开全文阅读
  基蒂比以前越来越叹赏她,而且她也越来越痛苦。基蒂感觉得自己垮了,而且她的脸上也显露出这一点来。当沃伦斯基跳玛佐卡舞时碰见她的时候,他没有立刻认出她来,她的模样大变了。 

   “多愉快的舞会啊!”他对她说,只是为了应酬一下。 

   “是的。”她回答。 

    玛佐卡舞跳到一半的时候,重复跳着科尔孙斯基新发明的复杂花样,安娜走进圆圈中央,挑选了两个男子,叫了一位太太和基蒂来。基蒂走上前去的时候恐惧地盯着她。安娜眯缝着眼睛望着她,微笑着,紧紧握住她的手,但是注意到基蒂只用绝望和惊异的神情回答她的微笑,她就扭过脸去不看她,开始和另一位太太快活地谈起来。 

    “是的,她身上是有些异样的、恶魔般的、迷人的地方。”

    基蒂自言自语。

你一定比其他人读得快,阅读一章不费一点力气,这样的情形就像一位第一个跑着上了一座小山丘的人。跑上了山峰的人,可能会说,山下原来是这样的风景。是的,急于了解故事的人往往就是这样。但是,上山时遇到了一些怎样的同行者?他们有怎样的心情?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山坡上有栀子花吗?它们开了吗?其实,阅读的目的不一定就在于要知道故事是如何发展的,结局如何。有一些时候,做一点读书笔记,随随便便问自己几个问题,或者思考思考,还是蛮开心的。说来阅读也是消遣,但也可以看作学习,这要看你的需要了。比如这一章中描写基蒂肖像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愉悦什么的,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艺术”地赏析基蒂肖像,那就是学习了。我常常还用这样的艺术作品练习写作。

做一个展示:

   我觉得卡片是很有用的东西,小巧、集中。它提供了我们最需要的信息。于是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兴趣来了,我就制作一些。

   圆形的肖像描写概念卡,内容如下: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 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点评 :许多我们耳熟的概念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被使用,这是积累的知识在起作用,但是这样的记忆又不很清晰。我们在一些赏析活动中,恰恰需要清晰的知识来说出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写作呢,也需要模仿,模仿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也更需要相关的较完备的知识。阅读与写作知识有一些便来自于文学作品。   

方形的基蒂肖像赏析卡,内容如下:

她走到小客厅尽头,颓然坐在安乐椅里。她的薄薄的、透明的裙子像一团云一样环绕着她的窈窕身躯;一只露出的、纤细柔嫩的少女的手臂无力地垂着,沉没在她的淡红色裙腰的皱襞里;在另一只手里她拿着扇子,用迅速的、急促的动作扇着她的燥热的脸。虽然她好像一只蝴蝶刚停在叶片上,正待展开彩虹般的翅膀再向前飞,但她的心却被可怕的绝望刺痛了。 

   裙子“像一团云”这样的摹写说明基蒂的打扮非常精心,她为什么这样打扮自己呢?“颓然坐”、“纤细柔嫩的少女的手臂无力地垂着”、“用迅速的、急促的动作扇着她的燥热的脸”这些身体的变化又表现了基蒂此时心里有着如何的变化?依据这些折射了基蒂怎样的性格特点?

点评:装扮是有目的的,无论你从作者的角度还是从剧中人的角度来观察,都能说出来一些解释。人物身体形态的变化也会随着心情、性格表现出多样性。阅读者赏析这些内容,学习从细微处思考作者的写作用意,能很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菱形的安娜肖像赏析卡,内容如下:

安娜微笑起来,而她的微笑也传到了他的脸上。她渐渐变得沉思了,而他也变得严肃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把基蒂的眼光引到安娜的脸上。她那穿着朴素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脖颈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鬈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但是在她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和残酷的东西。 

     为什么一连用了六个“迷人”?换用成别的词语行不行?此时的安娜只是外表迷人吗?

点评:描写人物的肖像,词语的运用非常关键。如果能准确捕捉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一定要考虑词语的运用,花花绿绿的词语有很多,但是能将人物此时的精神塑造出来的,也许就只有你深思熟虑的那几个。准确也许是摹写活动中最难的一点。

椭圆形的片段写作练习卡,内容如下:

     

    妈妈生气了,试着给她“画”一副像,可以也使用六个“迷人”。

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在开端和结局部分分别为主人公孔乙己描写了肖像,这一前一后的“画像”还有着不小的变化呢,为什么?想好了就动笔为你的一篇作文里的主人公设计一个合理的入场、出场肖像。

   你又读完了一章吗?我想是的。可是在书页上你留下了一点啥呢?比如说记录你的阅读心情的文字。没有?这很遗憾。其实,阅读过程中,除了制作卡片而外,还可以直接在书页上写一点文字啥的,过去的读书人把这样的阅读行为叫做批注,现在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著作上就有名家的批注,这样的批注也成了书籍重要的组成部分。准备好,学习做批注吧,也许很奇妙呢!

    那么,什么是批注呢?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叫注释。

     还可以写内容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把阅读过程中产生各种思想、见解、疑问等随手写在空白处就是写批语。

     在下面,记录了我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第七部三十一章(节选)时所做的批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安娜•卡列尼娜》

                           第七部三十一章(节选)

      “我刚才想到哪里了呢?我想到简直想像不出    安娜经过一番痛苦思

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 索,决心摆脱苦难,

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却都千方百计地欺骗着自   她选择了自杀,这是

己。但是就是你看清真相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办法   情节发展的必然

呢?”

       “赐予人理智就是使他能够摆脱苦难。”那个太   这就话有道理吗?

太用法语挤眉弄眼地咬着舌头说,显然很得意她这

句话。 

        这句话仿佛回答了安娜的思想。 

       “摆脱苦难,”安娜心里暗暗地重复说。瞥了一


展开余文
眼那位面颊红润的丈夫和他的瘦骨嶙峋的妻子,她看

出来那个多病的妻子觉得自己受到误解,她丈夫欺

骗了她,因此使她自己起了这种念头。安娜把目光

转移到他们身上,仿佛看穿了他们的来历和他们

心灵的隐秘。但是这一点意思也没有,于是她又继

续思索起来。 

       “是的,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     内心独白  绝望

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

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

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但是怎么办呢?为什么

这个乘务员顺着栏杆跑过去?为什么下面那辆

车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大声喊叫?为什么他们

又说又笑?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

骗,全是罪恶!……”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

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

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

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

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

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有时脚夫们冲上来,

表示愿意为她效劳;有时年轻人们从月台上走过

去,鞋后跟在地上格格地响着,一边高谈阔论,

一边凝视着她;有时又遇见一些给她让错了路的人。

回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她就打算再往下走,她拦住

一个脚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沃伦斯基伯爵那

里带了信来的车夫。 

      “渥伦斯基伯爵?刚刚这里还有一个从那里来

的人呢。他是来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和她女儿的。

那个车夫长得什么模样?”

       她正在对那个脚夫讲话的时候,那个面色红润、

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蓝外套、显

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

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

心就绞痛起来。                                  一种怎样的感觉?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     只是身体的不适吗?

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语言表达精准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

微笑自言自语。                                  因爱生恨  被逼

       “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人性极度扭曲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

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      这样的话如何理解?

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

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两个在月台上踱来踱去的使女,扭过头来凝视

她,大声地评论了几句她的服装。“质地是真的,”她

们在议论她身上的花边。年轻人们不让她安静。他

们又凝视着她的面孔,不自然地又笑又叫地走过她

身边。站长走上来,问她是否要到什么地方去。一

个卖克瓦斯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天啊,我

到哪里去呢?”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

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

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

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

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

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幻觉出现了

       突然间回忆起她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    人物精神几乎崩溃

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

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

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

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

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

和那个中心点正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      巧妙的情节安排 

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      相识也注定相别

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悲剧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 

但是她因为从胳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

已经太晚了;中心点已经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

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    特定的环境中对

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    心理状态、精神面貌

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    内心活动加以描写

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    是表现人物性格

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  品质的一种方法

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  吐露心声

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    由表及里

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    安娜的矛盾和愁郁

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  忧虑和希望

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  欢乐和悲伤

    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   瞬间消失了

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 

 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     安娜可以选择吗?

……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    她有别的选择吗?

什么。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

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

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

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安娜的故事的确吸引人,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阅读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做,对于养成读书过程中的研究习惯是有帮助的。你可以把它当做指尖上的阅读,毕竟网络可能提供了你需要的许多话题。问题在于你要弄明白什么事情或人物时,不必要全然接受他人的言论观点,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触觉”展开研究需要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怎么样,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吧,你有很多时间。

下面就提供一部分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资料。

    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相关评论:

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

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

人们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

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说真的,你对这些评论持怎样的态度?你想如何评价这部小说呢?说说看。

我们还可以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鉴赏,有许多读者都喜欢这样。不要感到为难,试一试吧,了解一下别人喜欢的事情。

    安娜艺术形象赏析: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19世纪60年代俄国实行了农奴制度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陈腐不堪的贵族庄园经济日渐萎缩。来自英法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像潮水一样涌进了俄国思想界,日甚一日地冲击着旧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贵族阶级却把持着国家政权,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安娜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新旧思想激烈拼搏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展开余文
  安娜出身极为高贵,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半个彼得堡都是她的亲戚。可是她的命运却很不幸,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里。在她17岁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37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这个长着一对讨厌的扇风耳、肥头大脑的家伙,野心勃勃,虚伪透顶,一心想向上爬,这就是他灵魂中全部的东西。而且他的确也一帆风顺,短短8年时间,就爬上了内阁部长的高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他最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以致于他同妻子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最喜爱的公文一样,先写下一个大纲,然后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摇头晃脑念上一遍,简直就同向女秘书训话一样枯燥。这对于人格高洁并以感情为第一生命的安娜,无异于地狱般的煎熬,因而安娜痛苦地说:“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中全部的东西。”尽管如此,安娜仍然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同他过了8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安娜曾经试图去爱丈夫,可是丈夫根本就不值得爱,可见,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由于安娜的哥哥奥布浪斯基同家庭女教师偷情,嫂嫂杜丽便同哥哥大闹一场,家庭危机愈演愈烈。为了调解哥哥与嫂嫂的纠纷,安娜不得不从彼得堡乘火车去莫斯科。在火车上,她遇到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22岁,比安娜还小4岁,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就同年老古板、官气十足的卡列宁构成尖锐的反差。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于是,个性解放的激情冲破了上流社会陈腐偏见的罗网,她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叛逆呼声,并且不顾一切地同渥伦斯基结合了。

  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焕发着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一旦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浑身发冷,她再也无法在这个家庭里生存,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紧紧包围安娜的上流社会有三个集团。第一个是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代表政界,惯于采用法律与专制来迫害进步的人们。第二个是老太婆莉济娅为首的虔信宗教的贵妇人集团,代表宗教界,“和一切教会和教派的最高权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常运用宗教力量来压迫安娜。第三个是特培茜代表的年轻贵族妇女集团,代表社交界,她们男盗女娼,荒淫无耻,只是因为一只手牢牢地抓住了宫廷,才不至于堕落到娼妓的地位。她们向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使得安娜无人可谈,无处容身,陷入了空前的孤立。正是这三个集团组成了密密的罗网,封锁着安娜的一切出路,最后把安娜逼得自杀。由于卡列宁是个权位显赫的高官,以致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们都争先恐后地为他效劳,自告奋勇充当迫害安娜的走卒。在这类官本位的社会态势下,勇敢而柔情的安娜已经无路可走了。她提出离婚,却没有人理睬;她提出带走儿子,却受到冷冰冰的拒绝,甚至她来到戏院里看看戏,也受到贵人们群起而攻之的起哄,以致于安娜遭受了终生难忘的侮辱。由于这个上流社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势力又无孔不入,安娜像一只陷入网中的小鸟一样东躲西藏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可见,上流社会的残酷迫害,是导致安娜死亡的根本原因。

  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固然,作为一位洋溢青春活力的青年,他接受了个性解放时代潮流的感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他也有许多的优点,例如,他为人慷慨,把父亲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遗产都让给了哥哥,对下层人民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车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被压死了,立刻拿出200卢布,赠给孤苦无依的寡妇。他对安娜的爱情尽管时冷时热,却不乏真诚,否则聪明的安娜就不会把人生的希望捆绑在他身上。但是,他作为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高级标本”,游戏人生,耽于享乐,整个思想观念都打上了上流社会的深深烙印。他根本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贵族生活方式,整日沉迷于游猎、骑马、赌博。他有时候,劲头十足,号召安娜离开丈夫,两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或者干脆逃到国外去当寓公。可是他回过头来仔细一想,便“清楚地看到还是避免那样做为好”。这是因为,功名心是他从小梦想,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谢尔普霍夫斯科依如今挂上了耀眼的将军肩章,而自己却是一个可怜巴巴的骑兵大尉,于是便妒嫉得眼睛流血,抱憾不已,为自己的爱情而大吃后悔药。他越来越感到委屈,感到自己为安娜牺牲得实在太多,为了爱情而把本可以辉煌一番的前途给毁了。谢尔普霍夫斯科依狠狠地教训这位昔日的老同学说:“女人是男子前程上的一个大障碍。爱上了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情就很难了。”这句话显然对渥伦斯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羞愧得“涨红了脸”。由于他觉得自己付出的的代价太大,对安娜的爱情也就必然冷淡下来。事实上,为了维系这个爱情,安娜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她极力投渥伦斯基所好,每天都精心打扮,借以弥补双方年龄的差距;不愿意生孩子,借以保持苗条的体形;甚至还勉为其难地爱上了养马和体育运动,为的是培养同对方的共同语言。结果仍然堵不住渥伦斯基日益膨胀的功名心,以致双方不断地闹别扭,“公开承认感情完全冷淡了”。并且渥伦斯基不顾安娜的坚决反对,一定要进城去请母亲在财产委托书上签字,而把安娜冷落在一边。于是,维系生命的最后一根细线崩地一声断了,安娜已经走投无路,既不可能回到丈夫家里,也不可能继续这种难堪的同居生活,她年轻的身躯便奔向了飞驰的车轮,一颗美丽的灵魂便在瞬息之间灰飞烟灭。应该指出,渥伦斯基的确真诚地爱过安娜,他听到安娜死讯的时候,立刻变得苍老,“充满痛苦的面孔像石化了一样”,而且整整六个星期他对谁也不说话,几乎不吃东西。他唯一的选择,是报名当志愿兵上前线,在战场上毁灭自己无谓的生命。可见问题并不在于他不爱安娜,而是他无法理解安娜的严肃爱情,双方人生价值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同时,安娜作为贵妇人的性格弱点也在这一悲剧中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效应。安娜毕竟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她的血管里奔流的是贵族的基因,根深蒂固的贵族教养的因袭重负,使得她在这场殊死搏斗的人生大角逐中顾虑重重,痛苦万状。她接受了个性解放的影响,勇敢地保卫自己神圣的爱情权利,体现出英雄般的勇气和令人颤栗的人格力量,她那“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强劲呼声,回响着时代的召唤,时代的强音。另一方面,她又用贵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爱情,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女人”,“堕落的女人”。她总是希望把爱情与“合法”联系起来,希望把代表“合法”的卡列宁同代表爱情的渥伦斯基合二而一,她便不停地做恶梦,梦见两个粗野的男人“同时对她滥施抚爱”。内心两种观念的剧烈冲突使她的灵魂布满伤痕,最后导致她精神崩溃而自杀。

  安娜形象具有永恒的魅力,她充盈的生命元气,不屈的叛逆精神,那种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勇士气概,化作一曲生命的颂歌,其中每一个美丽的音符,都在读者胸膛中激发起对旧制度的憎恨与对新生活的渴望。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们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谜。

    你心中的安娜是怎样的一个女人?为何不用文字表现你的认识呢?列文的命运如何,这和他的性格有怎样的联系,说出你的看法来。

    此外,学校里老师也指导过写读书笔记,故事梗概就是相对简单的一种阅读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的生活。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基蒂求婚,而当时基蒂正迷恋着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但渥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基蒂交往。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却使道丽的妹妹基蒂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基蒂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这一章,涉及了一些名著阅读与写作的实验内容及过程的东西,感性的东西还是太少了,但是说教的出发点却是真心帮助,也可以说是走进内心。就名著阅读与写作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等待你的加入。                                                                                        2013年5月21日

刘宝玉

标签:教师随笔 七年级教师随笔 跟老师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班级常规管理细则及奖惩措施 (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学语文的理想境界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