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42  2014-10-15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春》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诗文。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而《春》是一篇描绘春天的精美散文,它表达的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对生活美好的赞美之情。作者笔下的春,波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当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生机,所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指导,细细品味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文中传达的微妙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书写自己对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指导,赏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教法:赏析法   朗读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圈点勾画法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首歌。过后,请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是想到了什么?

音乐播放

教师:同学们,音乐播放完了,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教师最后就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总结,并将主题引入《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二、作者简介(5分钟)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一起走进春,感受作者笔下的春之美。

下面,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稍后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朗读全文,并用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借助课文的助学系统、词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1.读读写写

蓑  笠  朗润  嗡嗡  酝酿  卖弄  婉转  应和  嘹亮  黄晕  烘托  风筝  静默  舒活  抖擞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2.问题:

(1)课文围绕“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据此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明确: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究

(12分钟)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明确: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展开全文阅读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快型节奏做铺垫。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东风来了”表明春天已近,“春天的脚步”进了表明春天确实到了,读时应重读“来”“近”,读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

春醒图:

(1)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对春天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地张开了眼”。

(2)作者首先描写的为什么是山、水和太阳,而不是眼前一草一木?

明确:首先,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描绘。从视觉的规律来说,人观察事物时,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由主要到次要。而作者这样的描写顺序也是符合人的正常思维的。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春草图的着力描绘,也是绘春的开始,应用轻快型节奏,程度稍轻。首先粗笔勾勒:“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睡醒”“张开”为强调性重音,应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朗润”“涨”“红”为强调性重音,写了春天即的色彩和动感,应读出其中包含的欣喜之情。

春草图: 

(1)这一段写出了春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嫩、绿、多、可爱。

(2)这一段中,没有出现一个人,但有几句描写人的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个活动的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又要将春草和这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

明确:“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主人公是小孩子;小草和小孩子具有一个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朗读指导:绘春图首先从草写起,节奏为轻快型。“偷偷地”“钻”为强调性重音,写出了春天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带着可爱的神态。“嫩嫩的”“绿绿的”为比喻性重音,写出小草生长的清新、颜色的可爱。“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重读“满”读出草迅速蔓延的情景。随后写人物的活动,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节奏越快,就越能体现出在春景中尽情欢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速度,读出在春景中陶醉的情形。

 

徐秀形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春》第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