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889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谈


南海市九江中学 赖锦城

高考试题中,文学鉴赏题材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了解它的形式,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都是要求从A、B、C、D四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包括诗词的主题、修辞,个别词的含义、语言艺术的特点等方面。文学鉴赏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下面就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一探讨。

了解了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后,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将会提高你的解题能力。

(一)、联系作家的风格及作品的背景。所谓“文如其人”,每一个作家,他的作品都会体现出一种风格,好像宋词中,就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诗歌单元中,介绍了大量的诗歌知识,本单元涉及的诗人有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柳咏、辛弃疾、姜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肯定会联系其它知识,讲解每个作家的特点,同学们从中也会知道婉约派以柳咏、李清照为代表,柳咏的词主要写离情别绪、缠绵绯恻,李清照的词含蓄清新,了解这些特点,将为你解题提供一个捷径,例如:(1995年高考题第11小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昨夜雨巯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茂盛和花的

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意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析]这首词印证了前面所讲的考试 的形式和内容,它要求从四项找出一项分析不当的一项。另外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都有涉及。如果我们知道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有这样一种风格“明白如话,却又含蕴无穷”,A项、D项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A项的说法“表面上-------,实际上 ---------”指的是委婉的手法,D项说用直抒胸意的手法,两者存在矛盾,这正是我们解题的突破口,由此可知,A项和D项两者必选其一。联系整首词,作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这首词语言浅显明白,但是却通过“绿肥”、“红瘦”把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出来,而且感情显得非常含蓄。因此,由此知道D项应是要选的答案。

(二)、领略全诗内容,慎看“主旨”项。

诗歌鉴赏中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并非熟悉,因此,不必拘泥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理解大意即可,领略大意就应该把A、B、C、D四项全部看完,有一些题项的分析,能对你的思维起到指路作用。所谓慎看“主旨”,就是要看四项中是否有凭空拨高,无中生有,随意曲解诗歌的主旨,设下陷井,这样的题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例如94年高考题第11小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一名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况。

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做含意隽永,富艺术感染力。

[析]这道题A、B两项是考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一般的同学都不会选错,D项考表现手法,这首诗内容浅显明白,符合D项的说法,C项说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这是没错的,关键后面的“突出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尽管很多诗句都借菊述志,但这里所议论的,不是对菊的偏爱,而是因为它太独特了,“此花开尽更无花”从而引发了诗人的兴趣。因此 C项的评价拨高了诗句,不能一说到菊花,就想到高洁气质,所以从诗句的主旨方面去考虑,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答案。

(三)、善于捕捉信息,对比阅读。

高考试题中有时为了显示试题的“能力与创造性”,有时把两首题材有点相似,但内容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的诗交织起来进行测试。做这类题,应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确定答案。(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10小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刘海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 

平浪静山影疑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相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代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析]阅读后这首诗和A、B、C、D四项后,首先可以知道,D项是对“水仙”的有关传说的说明,作为高考的试题,故意把一个传说来迷惑考生,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借这一项帮助考生了解这首诗。我们再看雍诗,整首诗都没有一个“月”字,也没有提到“月光”。即使“烟波不动影沉沉”这一句,也只是写薄雾笼罩下湖水风平浪静的画面,再从诗的标题“题君山”来窥探诗句,所谓“影沉沉”也只是说薄雾暝暝,湖中山影沉沉,丝毫见不到什么月色。因此 ,我们捕捉到这一信息便知道,A项所说“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显然是错误的。

善于捕捉信息除了要注意个别重点词外,还要注意题项中是否有逻辑错误,跟诗的

题目有无联系,注意前后对比,横竖比较。 这里再以1998年高考诗词鉴赏题为例。(第14小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展开全文阅读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析]这四项中,A项很明显不是我们要选的答案,而且从A项中这首诗是写李凝他所居住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很幽静、偏僻。但B项说的却是从小就有邻居作伴,那么这样还“幽”吗?可见这个“少”因解释为“没有、很少有”,因此B项即是所要选的答案。可见,捕捉信息,前后对比,看看内容之间是否有矛盾,解题便容易多了。

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的思辨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除了掌握以上的方法外,还应该适当挑选一些练习进行训练,以增强感悟能力。另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意境美,理解作品的生活图景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如讲授第五册《归园田居》,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描绘出的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通过这些方法,高考诗词鉴赏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古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铸就师魂——师德修养浅谈
下一篇:借助电化教学手段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