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698  2014-10-26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之记叙文:文章的详略 (九年级)
 

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绘制景象,剪裁上都有讲究,不会平分秋色,更不会避重就轻。阅读时,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及其问的联系,抓住材料的重点,善于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义,体会它对主题或人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解读语录】

  1.注意详略位置。

  为了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作者在记人叙事、绘景状物  时定然会做到有详有略,详略有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写记叙文是这样,我们在进行记叙文阅读应试时也是这样。一篇文  章、一段文字,详略的安排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先略后详。就是先简略记叙与重点有关的一些人或事、景或物,至于材料中记叙或描写对象的多少,一般没有严格限定,但篇幅必须简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详写,浓墨重彩,尽情泼墨,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这后者,对其进行认真的反复的赏读。例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介绍家乡端午的七种风俗,有的点到为止,有的仅用一句话,而写“十二红"则用去了几十个字,阅读时,必须有明确的认知。

是先详后略。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运用位置正好相反,就是先对人事物进行重点叙述,情节具体,人物鲜明,绘景细致。然后再简略交代或介绍一下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一些细枝未节,从而形成详略之势,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详写的部分。例如《社戏》中,作者在写“看戏"这一情节时,对台上唱戏的情景写得很多,很细致,用了四个段落,达800多字,而后面写离开时仅用一段百把字,详略的悬殊是很大的。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前者。

  三是先略后详再略。就是先简略交代一些情况,以作引渡或铺垫,再详写重点,最后仍简略写一些与重点有关的内容,以作适当的补充或说明,重点部分可以是某件事情的主干,或者是某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是几件事情或几个人物中的重点人或事。例如《老王》一文,前面写老王送冰以及送“我们”上医院都写得很简略,而后面的送香油和鸡蛋则写得极为详尽,如果在阅读时抓住了这一重点,人物形象就很突出了。

 2.明确详略关系。

 记叙的详与略关系是很密切的,没有“详”也就无所谓“略”,没有“略"也就不存在“详”,二者之间的关系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主次关系。详写的是主要的,略写的是次要的,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写西路军遇的战况详细突出,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而敌军却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汤恩伯督战也不起丝毫作用;对东路军的战况描述较详,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二中路军很顺利,所以略写。

二是因果关系。详写的内容是因,略写的内容是果。果可以出现在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末尾,因是文章的主体,例如《我的第一本书》,开头写诗人来访,看到“我”在稿子上写的题目,以为是“我”的诗集,“我”说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是果,为什么值得回忆,是因,是文章的主体,则写得很详。

 三是具体与概括的关系。详写的内容十分具体,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写得极为细致详尽;略写的内容比较概括,以虚为主,泛泛而文,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开头两句就是概括叙述,十分简略;然后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进行具体叙述,是详写。

    四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详写的是文章的主干,略写的是文章的枝叶,主干粗壮,内容丰富,故而用详写;枝叶只作辅助材料,略写即可。例如《最后一课》中课堂上的情景是主干,课堂之外的内容是枝叶,如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就是枝叶,因而只作简略交代。

    除以上而外还有衬托(略)与被衬托(详)、铺垫(略)与被铺垫(详)、主体(详)与补充(略)等方面的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明确了详略之间的这些关系,对于我们阅读应试详略方面的试题,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分析详略意义

  文章或语段为什么存在详略问题,这既是作者的写作需要,也符合客观实情,就事情发展来说,不是每个阶段都同等重要,就人的成长及其一生来说,也不是每个时期都同样辉煌,详略的总体意义就在这里,其具体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主题服务,使文章的主题更充实更突出更全面。详写的部分往往是主题的集中体现,抓住这种内容,也就抓住了材料的重点,但略写的部分又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主题的突出和全面都会受到直接影响。  

二是为人物服务,使人物更丰富更鲜明更可信。详写的部分往往是人物的主要特征,略写的部分又是对人物的主要特征作衬托的,如果没有它,人物的丰满和鲜明程度都会有所暗淡,可信度也就不那么强了。

还有为记事、为感情服务的,等等。

明确了详略的这种意义,对于我们分析主题和人物,都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真题再现:广东省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展开全文阅读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⑾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⑿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7.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盆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 

  

  

18.第3自然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9.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又哪两种? 

  

  

20.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21.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字) 

  

22.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处属于略写另外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23.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2009成都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赵   宁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当一群孩子相约戏水时,我被关在家里;当小伙伴们爬树、捉知了时,我只能远远地看着。我常搬着小凳子,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到嘴里干渴,嚷着要喝水。父亲过来习惯地摸我的额头:“这么烫, 又发烧了。”他迅速地给我穿戴好,叮嘱了母亲几句,就去推自行车,领我去镇上的医院。当我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的时候,才知道,此刻天刚蒙蒙亮,路上几乎没有人。深秋的早晨寒气袭人,父亲飞快地骑着自行车, 我则昏昏沉沉地靠在他的背上。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 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 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 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 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 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 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 有删改 )

7.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4 分)

答:                                                                                


展开余文
                                                                                       

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几段花去大量笔墨叙写“我 ”常年生病的情况 ?   (4 分 ) 

答:                                                                                

                                                                                       

                                                                                       

9.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将文中画“_____”线的A 、B两处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6 分)

答:A.                                                                              

                                                                                       

                                                                                       

B.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 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 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答:                                                                                

                                                                                       

                                                                                       

 

袁长俊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15中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8讲:描写手法 (九年级)
下一篇: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0讲:线索 (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