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66  2014-12-17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 学 类 文 本 阅 读 常 见失误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有三大块,一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散文和小说,其实,阅读散文是一种享受——享受蓝天白云、享受阳光雨露、享受鸟语花香、享受清风明月;阅读小说是一种情怀——关照自然,亲近生命,倾听心灵,渴望成长。 总之,阅读是思想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智慧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散文和小说,别林斯基(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散文和小说。今天我们将共同来探讨散文和小说的阅读,从阅读中亲近真善美,走入作者的心灵。 

一、(河北衡水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调研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纤 夫

         徐亚平

最先知道拉纤是在读书的时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黄河船夫曲》,现在已记不清是油画还是交响乐了。不过,印象还是有的:雄浑、壮阔、粗犷;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命运的搏斗。于是纤夫的头上就晕出一圈圈五彩的光环,至于纤夫心中的泪和脚下的汗是老师们艺术的眼光见不到的。

若干年之后,我也成了纤夫,像挑担、拉车、掘地一样的平常,牛筋马力总是要付出的,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

社会的渐渐进步,使我们这一带拉纤的船只几近绝迹,更少了触景生情的机会,纤夫的影子也渐渐淡漠。

近来听到一支曲调,极熟悉的音乐语言,听了上半句,就可以和着下半句,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流动着这绵软的旋律,问女儿,说是《纤夫的爱》,也只记得两句歌词:“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岸上走。”于是那段生活又浮了上来。

纤夫的形象是脚着草鞋(我那时穿球鞋,尽管破烂),为涉水方便;穿厚衣服,不至于被纤绳磨破肩头;头戴小草帽,遮阳蔽雨;几乎一律的姿势是躬腰,像煮熟了的虾公;光这一端,纤夫就潇洒不起来。

初上纤路,有新鲜感,也有陌生感。特别是碰到对头来船,是“钻”还是“晾”,颇费踌躇。两船相交,纤绳与纤绳交叉,必定有一纤夫从另一纤夫腋下钻过。其实钻过去的动作简单得多,仅一低头而已。而“晾”的一方要远远地望两条纤绳,在自己一方的纤绳正好过对方桅头的时候,喊一声“晾”,抖抖手腕,纤绳便一波一波的传递,波峰正好高过对方的桅头,两船方顺利的交汇。抖手腕的时机要掌握得好,否则纤绳在桅头上纠缠,便会节外生枝,无端生出一些事故来。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从别人的腋下钻过去,次数多了,掌舵的同伴们便笑我“手潮”——即技术差的意思,而对头的纤夫也会投之以不屑的目光。

世界给人以太多的委屈,但自尊却像石头底下的小草,总要寻找生长的隙缝。只略一低头,从别人的绳下钻过,有损于体面——个纤夫的体面,于是我终于在某一次下了决心,抬起了自尊的头颅,把在肩下的纤绳抬高,让对方钻过去。而在大喊一声“晾”的同时,纤绳也掠过了对方的桅杆。从这以后,有对方船来,我总想让对方“钻”纤绳,当我“晾”过纤绳之后,我觉得成了堂堂正正的纤夫。

纤绳细,纤路长,纤夫一上路就像牛上了轭头,只能进,不能退。纤夫偷不得懒,作不得假,无庸催鞭,也不能奋蹄,一步一个脚印,腿跨两步,舟行一尺。

纤路两岸多有好风光处:桃花时节“春江水暖鸭先知”;金风乍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晚的“半江瑟瑟半江红”;凌晨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青山绿水,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却不入纤夫之眼。

纤夫的风景只是风和水,风色顺水势顺,纤夫肩头轻,脚头松,便满心喜欢,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开。

若遇恶风逆水,纤夫肩上陡然增加分量,脚跟便像有磁铁吸住一般沉重,纤夫便低头弓腰像猪一样朝前拱,纤夫有韧劲,纤绳不断,纤夫不倒。路漫漫其修远,纤夫却将目标定得很近,前面有一棵树,树渐渐地近了,渐渐地擦身而过,纤夫吐一口气,再定一个目标。过一个村庄,过一座桥,对纤夫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过去的路越积越多,未竟之旅越来越少,纤夫想到人生,想到艰难时世,纤夫走的路竟和人生之路极相似的呢。

纤夫也有希望,纤夫的希望不会去做人师,不会去经商,不会去做官。纤夫只希望走一段好的纤路,譬如江苏的苏州、吴江、平望、八坼一带运河的纤路,譬如浙江绍兴柯桥一带的纤路。那一带的纤路均由青石板铺成,连绵不断。纤夫不在乎古纤道的文化,文人说纤路联系了桥文化、水文化、石文化。纤夫将青春用汗水用纤绳刻在石墩上,那一道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光滑的绳痕记录了纤夫的历史,这是纤夫们的集体创作。若干年之后,世界上没有了纤夫,会有考古学家从倒坍的桥墩上,考证出当时纤文化的繁荣,就像现在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样感到兴趣对这些纤夫都不在意,纤夫只关心现实,石板纤道晴天踏实,雨天别滑脚。

我当纤夫的历史不长,断断续续的只有两度春秋,纤夫却是货真价实的纤夫,除了脚上的那双破球鞋。因此当纤夫听到“纤绳荡悠悠”的绵软的歌,纤夫就知道作歌的作词的都不曾当过纤夫,一天也不曾,而极有滋味地哼着绵软曲调的满城男女大概也不会去试当纤夫的,一次也不会的。纤夫被冤枉地当了一次道具,一次男女调情的道具。因此纤夫每每听到这支歌,就会对艺术产生出无限的感叹来。        ——摘自《美文》

1、根据文意,常人认为“纤夫的头上”有哪些“一圈圈五彩的光环”?(6分)

【一般答案】纤夫给人的印象是雄浑、壮阔、粗犷;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命运的搏斗。

(照抄直搬,不加整理,不问分值,丢三落四)

【规范答案】  ①纤夫的性格雄浑、壮阔、粗犷;

 ②纤夫是“人与自然抗争,人与命运搏斗”的典型。

          ③繁荣的纤文化,是纤夫们的集体创造。(关注分值,分点列写,概括全面)

2、作者为什么说纤夫只是“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6分)


展开全文阅读
【一般答案】纤夫像挑担、拉车、掘地一样的平常,牛筋马力总是要付出的,纤夫的形象是脚着草鞋,穿厚衣服,头戴小草帽,姿势是躬腰,像煮熟了的虾公;纤绳细,纤路长,只能进,不能退。遇恶风逆水,脚更便像有磁铁吸住一般沉重,纤夫的希望不会去做人师,不会去经商,不会去做官。纤夫只希望走一段好的纤路。 (条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

【规范答案】①形象不雅:着草鞋,穿厚衣服,戴小草帽,一律躬腰,像煮熟了的虾公;

②工作艰苦:平素套纤绳像牛上了轭头; 若遇恶风逆水,低头弓腰像猪一样朝前拱。

③愿望实在:只希望走一段好的纤路,雨天别滑脚。(善作提炼,条理清晰,有“精加工”意识)

3、为什么“纤夫走的路竟和人生之路极相似”呢?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一般答案】纤夫偷不得懒,作不得假,一步一个脚印,腿跨两步,舟行一尺。纤夫有韧劲,纤绳不断,纤夫不倒。纤夫却将目标定得很近,前面有一棵树,树渐渐地近了,渐渐地擦身而过,纤夫吐一口气,再定一个目标。这些都跟人生相似。(照抄直搬,条理不清)

【规范答案】①纤夫的路和人生的路都要踏踏实实地走。

②纤夫的路和人生的路都要坚持不懈地走。

③纤夫的目标和人生的目标都由一个个小目标达成。(有点睛之词,分项列写)

4.作者在第四节和最后一节都写到《纤夫的爱》,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一般答案】①第四节写《纤夫的爱》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引起下文.②最后一节写《纤夫的爱》其作用是慨叹世人不了解纤夫生活的艰辛,深化了主题。(表述不具体,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规范答案】①第四节写《纤夫的爱》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具体表现纤夫的思想性格作铺垫。

②最后一节写《纤夫的爱》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前文、总结全文;从内容上看是慨叹世人不了解纤夫生活的艰辛,歌词并不能反映纤夫真实的情感世界,从而深化了主题。

(应有尽有,要点周详。)

二、(2009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3分)

【一般答案】引起下文,激发读者思考。(阅读粗疏,对文本缺乏整体把握)

【规范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8分)

【一般答案】“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至今“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照搬原文,丢三落四,概括不全面)

【规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一般答案】赞美都江堰,赞美传统文化,和现实对照,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切忧虑。有议论、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没有序号标示,句子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运用概念术语,术语概括与具体说明顺序颠倒,缺乏“精加工”意识)

【规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三、(2009年浙江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展开余文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3.(略)15.(略)

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一般答案】渲染压抑、忧伤的气氛,突出“我”孤独、烦闷的心情。(审题粗心,顾此失彼)

【规范答案】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本题应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一般答案】带着点能够寄托思乡情感的东西(缺乏推敲,语言表达不到位)

【标准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语言的连贯能力的把握。应从全文整体理解入手,尽可能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50字)(6分)

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举动等方面分析。〖《魔盒》、《上善若水》答案及分析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1~2期〗

                    一个方略、两个意识、三个保证

一个复习方略:修改对照法

第一步,把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拿来做,在稿纸上写出答案,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磨练思维的过程。

第二步,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找出差距,用“倒推”的办法,从答案入手,琢磨答案的每一个得分点是怎么得出来。尤其要借助专家对解题的分析。

两个意识:1. 树立“整体”意识       2.树立“精加工”意识。

三个保证: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尽量用专业术语,再正式作答。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

 

杨欣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