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294  2015-03-10
标签:教师随笔
战国战神吴起的故事
如松

战国初期,晋国在三家分智之后,经过东周天子册封,分裂成韩、魏、赵三路诸侯。

魏文侯礼贤下士,实行儒、法兼治融合多家的策略治理国家,逐渐强大。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当时的魏国,异常强盛,翟璜、李克、魏成、李悝(制定法律)、吴起、西门豹、乐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臣辅佐魏文侯(后三人为帝师)。

这些人都是毫无缺点吗?绝对不是,但也都有很突出的优点,在魏国崛起的过程中,魏文侯赏罚分明,充分地发挥这些人的优点,让它们展现出狼性,即给自己建功立业,也支撑魏国走向强盛之路。

最典型的是吴起,在战国时代和孙膑齐名,可以称呼为真正的战神。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任官。当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吴起,担心吴起对鲁国不忠。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在西河(黄河与渭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战场打的秦军落花流水(这是秦献公时期,秦献公既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主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的父亲)。可以说,如果魏文侯多活十几年,对于秦国和周边国家来说,吴起就是它们的灭顶之灾。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按传统的道德标准,吴起不能算作一个好人,母亲死了不奔丧、老师抛弃、杀掉妻子、贪婪而好色的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说,都不算儒家意义的好人。但他的长处也非常突出,又是一个绝对对社会有用之人,比那些好人有用的多。比如爱戴士兵,军队战斗力强大,在战场上足智多谋,与孙膑起名,自然称得上是一代战神,同时很清楚国家怎样做才能强大起来。在魏文侯麾下,可以充分地发挥他的长处,抑制他的短处,支持了魏国的霸业。

这时的魏国,是在做加法,魏成、翟璜、李克都不断向魏文侯举荐人才,比如吴起就是翟璜举荐的,魏文侯和李克、翟璜都知道吴起的优点与缺点,魏文侯能够合理地使用和驾驭,大家的眼睛都看到的是别人的优点,展现出来的也是优点,每个人展现自己的长处相加的结果,就是整个魏国显示的是正能量,国家蒸蒸日上。

这一时期,魏国每个人展现所长,建功立业,国家的实力不断上升,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从此,魏国开始做减法。

此时的魏国,依旧是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的霸主,也可以用“盛世”来形容,但盛世的到来往往是做减法的开始,大家都想方设法地找到别人的缺点,整垮别人,稳固或提升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即便一些人没有缺点,也会制造出缺点,大家都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也利用别人的缺点为自己服务,吴起依旧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次,魏武侯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最终吴起成了魏国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对。”

但魏武侯并没有魏文侯的能力,无法实现做加法。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和你比较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嘱托给你啊!”

虽然吴起有很多缺点,但吴起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贤人,也可以称作是一个坦荡的人,即便是小人,也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魏国需要这样的人。

但阴谋开始出现了。

过了一些年,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嫉妒吴起。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展开全文阅读
吴起到了楚国,立即担任国相,开始主持变法,然后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相继开始强盛,魏国成了楚国、秦国主要的打击对象,逐渐衰落。

吴起之所以投奔到楚国,就是魏国做减法的结果,大家认为国家很强盛,是天下的霸主,而魏武侯又没有驾驭群臣、带领国家继续前进的能力,大臣之间就会互相倾轧,大家找对方的缺点,即便没有缺点也会制造对方的缺点,目的是为了私利。

这时候,大臣们互相倾轧(看过大秦帝国电视剧的人可能深有体会),每个人都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三个人互相掣肘就成为一条虫,每个人都做减法的结果,魏国不断衰落。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大一统时期鲜有卓越的贡献,因为这样的时期往往是做减法的时期,源于国家大一统之后,没有明显的外在威胁,亡国的危险也不大(至少短期看不见)。大家都需要做正人君子(至少表面上,为的是掩盖自己的短处和动机),即便真正的正人君子,往往优点也不会很突出,国家的进步是有限的,大多数时候是做减法。

相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军事大发展时期,源于那时各路诸侯时刻面临外患,很多时候需要做加法,带来中国的古代文明;相似的时期还有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经济经历了蓬勃发展,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宋朝也一样,那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顶峰,辽和西夏时刻对大宋虎视眈眈,当时的中国不能说真正是完整的,到了南宋时期,外部的压力更大。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气候寒冷周期造成的,与以上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只能到中原来争夺,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无法带来进步。

研究中国分裂时期的历史,远比研究大一统时期的历史更有意义。因为前者很多时候做加法,后者基本是做减法。

中国人喜欢完美,可是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人,吴起的历史地位很高,史称“孙吴”(孙膑与吴起),但一样有致命的缺点。还比如诸葛亮,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智慧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值得称赞;但诸葛亮的缺点更突出,事必躬亲必定压制人才的涌现(一个人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需要庞大的人才梯队),不断北伐,按当时魏蜀两国的国力对比,就是穷兵黩武、自取灭亡,这些都是致命的错误。可中国人更愿意将吴起、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人,这就是画蛇添足,实际上死去的诸葛亮都未必乐意,都会觉得可笑。因为完美的就不是人,而是神。

优点突出的人,意味着缺点更突出,如果不能让这些人显示优点而显示缺点,后患更严重。比如吴起本就不是魏国人,魏武侯猜忌的结果就只能投奔楚国,楚国强大之后,首先受到打击的就是魏国,成为秦国、魏国的强邻,在魏国需要对抗秦国的关头,楚国时刻威胁到魏国,这是魏国不断衰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优良的文化必须具备发挥每个人的优点、抑制缺点的能力,让社会做加法,这种文化只能是哲学。

-----------

吴起这个人,当真是中国历史第一奇人了。这家伙文武全才,无论在儒家、法家、兵家、史家里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到哪国哪国强盛,到哪国哪国无敌,按道理,这样的人才,应该大家伙抢着要才对,可惜自古英雄多薄命,吴起没有当成热饽饽,却变成了个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害了无数次,不但没有获得舆论的同情,反而遭到全天下人的唾弃。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有人说,吴起失败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他品德太差。司马光尝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国人的价值观,是要求人德才兼备,德字放在前面。而我们这位吴起,则大悖此道,他的所作所为,都大大违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所以即使他才能大过了天去,也是一个小人,死不足惜。
  其实吴起真的是个很差劲的人吗?穿过史书认真思考,我发现实情并不是这样。或许他对待自己和家人真的很残忍,但是他对属下和百姓真得不错。
  于是又有人说,历史上最厉害的人物,是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人,吴起显然是个会做事的人,然而他刻薄寡恩,不知变通,是个不会做人的人,所以他最终不得好死。
  我要说,说这句话的人,纯粹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他所说的这种既能做好事又能做好人的人,根本不存在。
  因为,世上有些事情,你只有不会做人,才能坚持的做下去,比如说变法,比如说维新。
  因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既想顾全自己的名誉声望,又想做好这些得罪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
  所以事实上,吴起不是不会做人,而是不屑那样做人,因为如果这样,他想做的事儿就无法进行下去。
  我看到有人开始一头雾水了。
  不要紧,大家跟着小生的笔触看下去,就明白了。

  1.理想

  吴起小时候,倒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的老爹是卫国富商,家中衣食无忧,平常的爱好,就是吃喝嫖赌,打架闹事,这么一个不爱读书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想到他日后会那么有出息。
  可是随着吴起一天一天长大,他的心思变了,他想当官儿。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商人是没啥地位的,即使你再有钱,没有生在贵族之家,照样被人瞧不起。吴起成日里在街头混,再怎么混也是个小混混,一碰上有钱有势的贵族公子哥儿,也只有被这些大混混欺负的份儿。
  心高气傲的吴起哪里受得了这种气,于是他立定想法,一定要搞个大官儿来当当,出人头地。
  于是他四处给人送礼,大花血本,求人推荐他当官。
  吴起错了,在春秋战国这个注重家世门楣的时代,你花再多的钱也当不上官儿。
  结果,吴起送出的钱,全都如泥牛入海,只听到一个响,半点用处没有。
  卫国的官儿也够缺德的,收了钱不办事儿。
  吴起心里那个郁闷哪,偏偏这时老娘也来骂他:“没用的东西,花光了家里的钱,还是一事无成,老娘白养你了!”
  老娘骂他也就算了,偏偏跟他一起混的小流氓们也来嘲笑他,见面就叫他“冤大头”。
  吴起火了,拔除剑,将嘲笑他的三十个小流氓,杀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回家收拾包袱,准备跑路。
  老娘问他:“你这个小王八蛋,还想离家出走啊!”
  吴起一瞪眼,张开大嘴往自己手上一咬,淌着满嘴鲜血发誓说:“我吴起今天离家出走,不当上卿相一级的大官儿,绝不回家,也决不跟老娘你见面!”
  吴起走了,从此一骑红尘,扬起漫天沙暴,天下英雄,将闻其风而丧胆。
  2.吴起原来是孟子的师叔
  吴起离开卫国,开始思索前程。
  他的终极目标,当然就是建功立业,当上一国卿相了。可是布衣为相,谈何容易,当时又没有科举,没点儿名气谁会用他。
  这时候,鲁国一位大夫子曾参,进入了吴起的视野。
  曾参这位夫子,乃是大圣人孔子的高徒,位居儒家五圣(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之列。因“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而被后人尊为“宗圣”,那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
  而当时,孔子及其多位高徒均已去世,天下间以曾子名气最大,如若能当上他的弟子,那可是真是麻雀变凤凰了,要是再能得到他的垂青,在诸侯之间说道说道,那混个官来当还不是个小case!所以,吴起打定主意,要投身儒家这座大靠山,以求取功名富贵。
  于是吴起来到鲁国,交足学费,在曾子开办的私立学校当上一名儒生,日夜苦读。
  不过,史书上记载的这件事儿,其真实性恐怕有些问题。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吴起仕鲁是公元前415年,此时曾参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又是吴起的师傅。而刘向《别录》言及《左传》源流时云:“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这样看来,吴起所师,恐怕是曾参之子曾申。
  反正不管是曾参还是曾申,我们叫他曾子就没错了。
  说句题外话,我们所熟知的孟子正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徒孙,而子思又是曾参的徒弟、吴起的师叔。如此算来,吴起按辈份竟是孟子的师叔了,有意思。


展开余文  就这样,吴起在鲁国安心读起书来,或许是学习成绩不错,曾老师对这位徒弟很是欣赏,不但传授给他集兵家史家之大成之作《左氏春秋》,还介绍了一门亲事给他,老婆是齐国的一名贵族女子,温柔贤惠,很是不错。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有个好老师,有个好妻子,还攀上了贵族亲戚,摆脱了布衣身份,吴起似乎没有啥好抱怨的,只要等到学成之日当官发财,那就算是修成正果了。
  可是好事多磨,偏偏在这时候,吴起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原来,就在吴起在鲁国留学的第二个年头,他那位爱骂人的老娘死了,吴起听到这个噩耗,仰天大哭三声,然后擦干眼泪,继续读书,好似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般。
  这下子可气坏了号称大孝子的曾老师:“老娘死了,你不快点儿回去奔丧守孝,还在这里读个屁书啊!”
  吴起低头不说活。
  “儒家规矩,父母去世,儿子必需在家里守孝三年,不准喝酒、不准吃肉、不准当官、不准娱乐、不准笑,只能哭!”
  啊!?吴起傻了,要他三年不准喝酒吃肉,还要白白浪费三年光阴不能去当官,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了吗?于是他说什么也不答应,还跟老师顶嘴:“弟子曾经发过誓的,不当上大官儿,死也不回去,何况只是老娘死了!”
  曾老师大怒:“你这个忘本的劣徒,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若无本,简直不是人!我曾申没有这样的学生,你滚吧!”
  可怜的吴起,就这样被逐出师门了,从此他的不孝之名,传遍天下,为万代所不齿。
  我们这里解释一下,曾子为何不顾师徒情份,定要赶走吴起呢?
  原来,儒家以孝道传世,曾子一家更是数一数二的大孝子,《新语》上就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唐代皮日休也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儒家的重要经典《孝经》更是曾参所编。所以说,孝道乃是曾门儒家混饭吃的家伙,我们的曾老师又怎么能容得下吴起这么一位不孝之徒呢?
3.千古谤言,自由后人评说

   

  固执的吴起背上了“不孝”和“儒家弃徒”双重恶名,如果换个一般人,从此以后恐怕就要一蹶不振了。可是我们的吴起可不是个孬货,其个性之坚忍,绝非常人所及,“输”这个字在他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他的心就像一块顽石一般,磨不平、砸不烂、敲不碎,金刚不坏。
  儒家不要我,算了,我去学兵法,曾门那一套迂腐的道德之说本就不适合我,品行好就一定能富国强兵吗?鲁国人个个自称是君子,也不见得它鲁国有多强!在这个战争频仍的乱世,武功兵法那才是王道。
  吴起于是开始钻研兵法,三年之后大成,战国时代第一名将,诞生了。
  他现在就是一只出笼的猛虎,只要给他一片山林,他就是万兽之王。
  所谓“山林”,对一个武将来说,那就是“战场”了,既然吴起生在战国,自然不愁战场。
  公元前412年,齐国国相田和率大军攻打鲁国,一路势如破竹,鲁国危在旦夕。
  这样的事情,在齐鲁之间已经发生了不知几百遍了,齐国的田氏想代齐自立,自然要多立战功,欺负不会打仗的鲁国人,正是最简单最自然。
  从前这种时候,鲁国一般求晋国老大来帮忙,可惜当时晋国已经一分为三,变成了韩赵魏,或许因为大家都是窜主自立的同道,所以韩赵魏三国那会儿与田氏关系正好得不得了,自然一个都不肯帮忙。
  鲁国君主鲁穆公急了,他身边的“君子”一大堆,却没有一个会打仗的。
  关键时刻,鲁国相国公休仪向穆公推荐了吴起,说:“吴起兵法盖世,欲救鲁,必用起。”
  鲁穆公一听,很好,那就赶紧拜吴起先生为将吧!
  解释一下,与先轸所处的时代不同,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官僚机构已经开始文武分家了,产生文官的首长“相”,以及武官的统领“将”。呵呵,这个时候的官职还是很简单啊,不像后来那么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而,吴起一步登天要当上“将”消息传出来,鲁国的“君子”们不干了,咱们鲁国礼仪之邦,怎么能用一个没身份的打工仔呢?更何况这个打工仔还是一个身背不孝之名的儒家弃徒。如此一来,我们这些君子的脸面往哪搁哟!

  于是“君子”们跟鲁穆公说:“先不说吴起人品才能如何,光看他的老婆是齐国人,咱们就不能用他!万一他被吹了枕头风,在战场上投降了齐国,那可如何是好?”
  鲁穆公一听,哎呀不行,赶紧让吴起这小子滚蛋!
  眼看就要得偿所愿,一展抱负,突然出了这档子破事儿,吴起郁闷。
  真衰,我娶哪国女子不好,偏偏要娶这齐国女人,该死!
  不是自己该死,而是这女人该死,谁叫她要生在齐国呢?
  所以不要怪我,怪就怪你命不好吧!
  于是吴起恶向胆边生,找来妻子,对她说:“我现在要求取功名,就要取你一样东西来用,不知夫人你可否割爱呀!”
  “咱们夫妻一体,又何必客气,你到底想怎样,为妻成全你就是。”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取你人头一用!”
  起妻大惊,方欲开口,起拔剑一挥,鲜血横飚,一颗愕然的人头已然落地。
  吴起叹了一口气,提溜起老婆的人头,拿去给鲁穆公看。
  “主公,你现在知道我的忠心了吧。这一颗美丽的脑袋,就可以证明,我与齐国,没有半点瓜葛。”
  鲁穆公惨然,对这个心狠手辣的名利狂徒,他是又厌恶又害怕,可是事到如今,他却也没什么借口拒绝吴起了,更何况齐军兵临城下,事在危机。罢罢罢,死马且当活马医吧!
  就这样,吴起踏着爱妻的头颅,用淌满鲜血的双手,够上了鲁国的帅印。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可怜的女人,这句话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了无数次了。
  不过,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我们只可相信七分,切切不可全信。愚以为,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犹以战国之史最不可信,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了不少珍贵的资料,从周定王元年(前468年)《左传》记事结束,到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这一段历史,几乎是空白的,到了西汉司马迁时候再来修史,恐怕传言多于实情。更何况吴起乃儒家罪人,他的很多事迹,很有可能是后世儒家对他的诽谤,毕竟杀害至亲这种灭绝人伦的事情,太过违反人性。
  退一步讲,就算这件事儿是真的,也没啥好大惊小怪。古人有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人没了可以再娶,机会没了却是难逢。对于一个困顿半生的天才而言,失去实现理想的舞台,无异于叫他去死。战国时人的想法,可不能以我们千年后的价值观去衡量。
标签:教师随笔 战国战神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弦外之音——《散步》教学案例杨占清
下一篇:诸葛亮与前秦王猛的差别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