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18 2015-03-28
标签:
教学论文
初中生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生阅读教学之我见
刘璐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当前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走重视阅读,重视积累的路线,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帮助学生运用多元化的积累方式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并在阅读中提升作文能力。我打算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语文阅读教学。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几乎各级考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又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给学生明确阅读的必要性。我想,这是学生啃下一本大部头名著的动力。因此,除了讲明读书的好处外,我还会搜集一些中考有关名著的考题,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看到这些与考试挂钩的东西,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阅读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这比老师讲任何大道理都有用。
第二,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所以老师要带着学生开始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大多是小说类,如《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只有少数的寓言、诗歌、散文类,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所以我就重点帮学生制定小说的阅读计划。每学期课本要求的三本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每读完一章想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再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比如阅读进度太快的同学,老师可以与之谈谈读后的感受,若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注意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盲目跟风,只求速度,不讲效果。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以求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进行阅读积累具体的方法有:1、制作常识卡片。即摘录下书名、作者、国籍及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特征;2、写故事梗概。学生可结合书前面的序言写一则3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3、摘抄精彩片段。可以每周一篇,也可根据书的内容的多少订下总的摘抄篇数,各篇不能是相连的内容,每篇不少于200字;4、写片段简评。最好是写所摘的精彩片段的评析,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5、写读后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体味小说给自己的人生启示。
第四,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样可以一举多得,既能让老师从中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产生一种读书的成就感,还能在交流中互相促进,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为应对中考打下基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下面举一些可行的方法:1、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说说摘抄的理由,或者读读自己写的片段短评和读后感;2、还可以举行关于整本书的知识竞赛,题目可以是老师搜集的,也可以是从全班学生自编题目中精选的。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活动更会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另外,还可组织读后感写作竞赛、讲故事比赛、记者招待会、片段剧表演等,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
第五,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名著阅读计划的顺利实行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利用课堂时间是不现实的,只用在校时间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学生不住校,主要是在家阅读。许多学生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课本上,阅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对学生读名著不仅不支持,甚至横加干涉。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家长会与这类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讲清现在语文考试方向的变化,努力转变他们这种根深蒂的错误思想,并介绍教师在名著阅读上的教学计划和同学们的读书计划,在此前提下,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督促学生抽时间进行名著阅读,鼓励有兴趣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
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
我们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作文题目一布置下去,几十双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睛盯着你,很多次不少学生不能按时交作文,就是那些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少有看得过去的。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是依靠《中考满分作文》、《作文同步训练》等现成的作文书,然后选取其中一篇作为样本,经过适当的改动、拼凑、组装之后形成自己的作文。这样交上来的作文令人感觉干瘪无味、没有新意、没有真情实感,因为是东拼西凑而成的东西。久而久之,写作文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他们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拒绝,造成学生们这种无话可说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初中学生害怕写作文是由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面及生活阅历决定的,并不在于他们的智力跟不上。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缺乏作文的写作基本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而累?怎样让学生形成一种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认为应当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切实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的成败关键就是学生对写作有没有兴趣。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有很多是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很容易引起孩子心理共鸣的。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各种顽皮的行为,学生们大多经历过。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文章,课文中比比皆是。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积累创新材料。 语文课本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归类整理,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 阅读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熟读成诵,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体会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包括读课外书也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谋篇布局。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着重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简洁、周密的语言,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仔细领会,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采用这一结构,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出来的文章既谨严有序,又条理分明,经过这一启发,有的学生在作文《我的校园》中采用这一结构形式,抓住校园整洁、美观等特点,从教室、操场、花圃、走廊、厕所等几个角度来对校园进行说明,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准确。
第四,续写、改写或扩写课文故事。续写是一种想象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续写课文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习完科幻小说《喂——出来》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文章结尾把故事续写下去。学生雷鸣的文章体现了大胆想象,既幽默又引人思考,想象力丰富,语言保持与原作一致,情节发展一线贯穿。这样多次练习后,学生既对续写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写出的文章符合续写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在《石壕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改为课本剧并表演出来,八年级的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轻松理解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掌握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五,从课文中学会审美,提高学生作文立意水平 。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态度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指向。初中生的审美情趣常比较浮泛,指向不确定,教师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和体悟文本中的美。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背影》中所写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特别是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的语言很平常,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仿佛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不论是叙述事情,还是描写人物,都没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娓娓而谈。因此,文章很打动读者,使读者读着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在眼前,让自己动心、动情。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学生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愉悦……都可跃然纸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和体验后,就能从平凡琐事中搜索挖掘,做到“情动而辞发”。
第六,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每一册书中都有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可以进行延伸。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上,若遇到合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社会调查。我在教学汪曾淇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适逢“端午”放假。我便要求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集市观看等方式,让学生搜集当地有哪些主要的端午民俗。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可谓“一举三得”。
以上两点是我近期语文教学想要与各位精英同行探讨的问题,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蒋璐
标签:
教学论文
初中生阅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观沧海》全文注音
下一篇:
期中期末考试班级教导会 (八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