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469
标签:
教学论文
新教材诵读教学模式探索(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61
教学模式总说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突出主要面貌的具体教学活动样式的简化描述。
1、(1)具有一定层次的理论性或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
(2)它是一种中介性的理论和方法
(3)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4)它的应用范围涉及教学活动的全部领域
2、教学模式类型
(1)接受性教学模式族
(2)发现――探究性教学模式族
(3)自学性教学模式族
(4)交往性教学模式族
(5)练习性教学模式族
(6)情感性教学模式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宝贵财富,符合教育教学科学规律。不能没有模式,但教育是随时代发展的,所以又要超越旧模式,不断创建新模式,如此螺旋式上升,便构成了教学模式的发展曲线。基于此,我把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总结如下,以典型教学设计为主要再现形式,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一、 新教材诵读式教学模式
1、课堂流程:音读――诵读分析――检验――总结
基本思路: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将其它环节融入诵读,如作者介绍、背景了解、基础知识、内容分析都可在诵读过程中点到为止。
理论依据:
2、心理学理论:出声阅读方式之一,念诵的时候,大脑积极思考,做到边看边读边轴,口而诵,心而惟。诵读跟朗读、朗诵有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但三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朗读侧重于传情,诵读侧重于记忆。诵读要求读得字字响亮,句句分明。速度不宜太快,语流也不必要求像朗读那样流畅。要突出思维,强化记忆。
我国就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3、教育心理学理论:诵读是一个反复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超度学习,符合斯金纳强化律说,在一个行为得到不断强化后,在人脑中留下的记忆痕就比不强化要深,这种学习效果可以长期保持。诵读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强化律的理论,使诵读的优势得到极致体现。
4、典型诵读式教学设计
《 再别康桥》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20分)
在背诵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五、 检验背诵(5分)
提供音乐和提示:作别――金柳――青荇――潭水――寻梦――沉默――告别
六、课堂总结:(1-2)
七、课后作业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招手
金柳 留下
青荇 召唤
潭水 梦幻 依恋之情
长篙 寻梦
星辉 放歌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此教案由脉脉不得语提供)
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61
标签:
教学论文
新教材诵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