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637 2015-06-08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有关民俗文化的课外素材
《课时学练》七上苏教版版课外素材
第三单元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可以激发我们了解更多民俗风情的热情,让我们更加热爱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做一次独特的心灵旅游,去感受作家们给我们展示的“民俗风情”。
十社戏
社戏的历史渊源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哄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洒备饭,招待看戏。
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在绍兴城乡,这种庙会戏的演出十分频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绍兴公报》社编印)中说:“越人好,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赛会无虚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歌舞其下,犹为近古。”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续不断,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
鲁迅轶闻
名人如何对待笔误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不一致。鲁迅发现了这个“笔误”后,于1926年11月23日专门写了一封信,要求改正。鲁迅在信中写道:“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在香港撞见“鲁迅”
坐上香港地铁,我的眼睛首先盯车门上方,若是地铁过了站,地铁将我送到哪里去?突然走进另一种体制里,我确有种异乡感,找不着东西南北,那可是麻烦死了——在香港真是错不起的。上地铁,人家是低头看报,我是抬头看车门,却让我惊讶了一下,车里有鲁迅!在车厢两边,屏幕转来转去,转到一个画面:山峰连绵,一山连一山,一峰接一峰,在山脊,却有一条路,折折弯弯,通向远方,旁边一行字幕: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在这字幕的上方,是鲁迅先生的标准像:头发直竖如铁丝撑,胡须一字形如剑锋,眼光犀利冷峻,望着别处,不看人;瞳仁里插根温度计,温度不低——孺子牛的样子。要言之,香港地铁里的鲁迅,跟我们内地书本里的鲁迅,几无二致。
鲁迅是日见人少了。我们的课本,将鲁迅作品一撤再撤,鲁迅虽没远去,却有渐渐消形的迹象——鲁迅终究没消形,甚或在书本里影像幢幢,可是,离开书头,到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头,到地铁里头,甚至到大学校园墙头,你见过鲁迅吗?这些年来,也算去过了好些城市,自诩文化之都者,不知凡几,却是真没见过鲁迅。而在香港,在万头攒动的地铁里,却看到了鲁迅先生侧影。旁边是为这产品代言的刘嘉玲、为那商家当形象大使的张柏芝以及其他武打明星、歌舞明星甚或半裸艳星,我说不出这是什么异景,我只是感觉:鲁迅存在,便是有意兴的。
此行来港,既非米买放心奶粉,也不是来瞻仰明星少奶奶,主旨是来送小女读书的。坐地铁紧赶慢赶,赶到香港中文大学,让我瞳孔放光,这所世界名校,建在一座大山上,几乎占了整个大山,环境尤其漂亮,山叠叠,树青青,坐其校内免费中巴,跃上葱茏四百旋,一旋或是一处文化圣地,在这里华丽转身,转身皆华丽,不宜爽心乎?行至山顶,山的那一面是大海,依山傍海之地,有一处学术殿堂,嗯,看上去爽,想起来更爽。
中大真大,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小女就读之处,阳光厉害,晒得脑壳痛,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也是怪异,这栋大楼没有保安,不验身份,整个中大,我都没看到保安守大门、守小门,让我横冲直撞,撞进文化与宗教中心,学生尚没开学,楼内十分安静,由我乱转。谁想,在这学府重镇里,让我在香港再次撞见了鲁迅,鲁迅以版画的方式出现在一位教授办公室的门上,神形坚毅而悲悯,直面我,直面这个世界——地铁上的鲁迅是一个侧影,此处却是正面像:“……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
在香港的地铁里,撞见了鲁迅,己让我惊奇,鲁迅没关在泛黄的课本里,而行走于最为现代化的公共场所,实是文学的胜利。只是我觉得,鲁迅以那句“也就成了路”的名言高居地铁上,未免有点流俗,这一句话,那是既可以作“公益广告语”,大概如励志作者口吻的吧?更可以当“公司广告语”,或已降格为当代那些小人物成功学的鼓劲话吧?而鲁迅再次出现在这个一流学府里,更让我惊讶复惊讶,这不是藏之名山了么?这更是文明的胜景了。实在来说,当今精英与俗众多半是唱反调的:俗众间流行,精英必然反之,不反俗众,何以叫精英?这差不多是当代精英的逻辑了——自诩精英者,谁不将骂鲁反鲁当时尚?你还崇鲁啊?呔。呵呵,有多时了,我是破帽遮颜过鲁门的。
在香港尤其在香港中文大学,撞见鲁迅,我心底忽有气升腾,那是什么气?那是我可以喜欢鲁迅的底气。
这里是有思想底气的鲁迅,不是地铁里疑似降格为俗气的鲁迅。“……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这句话不孤零,恰如刘禹锡那句“何陋之有”一样,不孤零。这句话是摘自鲁迅《且介亭杂文》白序的,前句是:“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
展开全文阅读
因为什么?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因为什么?因为失掉了鲁迅,也就没有了未来。
十一 端午日
走近端午,弘扬传统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各地都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活动让人们更好的走进端午,弘扬传统。
赛龙舟的精彩片段
“砰”的一声令响,龙舟比赛开始了。各只船上立即响起了阵阵锣鼓声,桨手们在锣鼓声的指挥下奋力地划动手中的短桨。只看见桨起桨落,龙舟如离弦的箭一般飞驰向前。快到终点了,领头的两只龙舟上锣鼓声如雷鸣般响起,船上带头的那人也卖力地挥舞手中的两支小令旗来指挥龙舟的进退,岸上的助威声更是如潮水般汹涌,桨手们也越来越快地划动手中的短桨,整个场面如战斗般精彩。
龙舟下水以后,各村龙舟要划至龙王庙或其他神庙附近,祀拜神灵,祈求获胜和吉祥。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着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俗语说:“潮汕人无脸输死”。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胜利者夺得标旗,演戏及举行酒宴庆祝。
端午涨知识,诗词大比拼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碧艾香蒲处处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赵蕃《端午三首》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你应该知道什么
“本命年”做为一种约定,据记载在西汉时期就十分明确了。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回圈性。
如一个人出在一九五二年,中国黄历是壬辰年,依照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后的二○一
年会再次遇到壬辰年,而这一年就被称之为“本命年”。
本命年原本是六十年一遇,但在十二生肖纳入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由于天干地支太过难记,南北朝时期,民间便借鉴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来记年份,找出十二种不同的动物来一一对应十二地支。 这样,每年轮到哪个地支,就把这一年叫做这个地支所对应的动物年。如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年的地支都是“辰”,“辰”对应“龙”,那么二○一二年是壬辰年,就是一个龙年。 这种纪年法因为只考虑地支,所以一个人每过十二年,就会再次遇到天干迥异而地支相同的自己的属相年。
久而久之,人们便也把这一年称为“本命年”。
1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本命年是一个吉凶莫测之年。
民间有谚语曰:“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说的就是处在本命年的人要么顺风顺水,平安吉祥;要么就是倒楣透顶,祸事连连。
而且一般来说喜少祸多,是个极不吉利的年份,所以人们又把本命年称做“槛儿”,只有跨过去才能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这种说辞和民间另一个谚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相似之处。对于这种说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能以自身的经历给予证实,确实是“所言不虚”。很多人都喋喋不休的抱怨自己的这一年净碰邪事,倒楣到家了。那么,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都认为本命年是不吉利的,是人生和一道“槛儿”呢?
一个人一生大概要经过七、八个“本命年”。第一个“本命年”才十三岁,绝大多数人是欢乐童年,没人提起,人们也不重视。一般情况下,人们从第二个“本命年”开始重视,第三、第四、第五个“本命年”是一个人艰辛奔波的主要阶段。人是要不断总结修正自己的人生座标的,而人们不知道,上天也在帮我们进行总结和修正。做事符合人的善良本性的,其人生道路就平静吉祥,无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如果逆天道和人的本性而行那其人生之路必然是乖戾多舛,疲于奔命,其终结也一定是悲凄的。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其结果或者说报应,随时都在展现。只是报应的方式不同,轻重不同,效果不同而已。 以致于人们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尤其在当今的中国,则一言以蔽之“自然现象”。
即然是“自然现象”,那么人们自然就不把这些事情和自己言行相联系,更谈不上反省和修正自己,进而使自己乃至于整个社会每况愈下。但上天对人的慈悲是无所不在的,也是煞费苦心的。为警醒世人,通过不知谁的口,昭示众生提示:“流年不利”,本命年是人生“一道槛儿”的谶辞。本命年是“一道槛儿”和“不利”人们的通过实践验证了它,所言不虚。
但怎么形成的这道槛和不利?为什么这么不顺和“触霉头”? 人们就不得而知了。上天让人间的圣人们引导人们去执行上天的命令。而人的命运就像“剥与复及损与益”(《周易》)运行原理一样,有错就必须改正,走偏了,再修正回来。人们应该总结回味这十几年来的善行与恶迹,有恶则改,做积德行善的人。
对不能修正自己劣迹恶行者,上天将予以惩戒,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他人。你在什么问题上栽了大跟头,那你在什么问题上就应该好好的找找自己,长此以往都做的怎么样?这也是天在突显你的缺失和不足,强迫你认识自身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并希望能看到你“幡然觉悟”,不坠泥淖。让道德和仁爱回归,再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途。当然,也有人过不去的“槛儿年”,在我国分别指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这两个本命年是大不利之年,很多人难以逾越,这是因为上天不再给你机会了。既然面临槛儿年了,人们出于趋吉避福的本性,总想寻找能保佑自己的法器,帮助自己去过这个“槛儿”。
2)趋利避祸是人的本性。
我们看到在民间,人们为了能平安度过本命年,就在腰间系上一根红腰带,即“扎红”。除此之外,最好还能穿上红内裤和红袜子。以前,人们还讲究在大年三十这天系着红腰带,穿着红衣服守岁,直到第二天日出才能脱下。传统的红腰带一般宽四至五厘米,上面绣着本命年属相或者“平安吉祥”、“富贵安康”一类的祝福语。现在的年轻人推陈出新,在腰带上缀一些形状各异的玉石(如元宝形的寓意招财进宝,圆球状的代表时来运转,等等)花样颇多,较之以前,在辟邪祈福之外,还多了几分时尚的元素。“扎红”就把“倒楣”避开了吗?恐怕不行。关键还要靠自己行仁布义,善思善行。从根本上给“扎红”注入正的力量,也就是神袛给你所扎的“红”注入法力!“扎红”这时才有了镇邪的力量。不是“扎红”给你预防了什么,而是你自已内在的变化导致你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展开余文
从根本上说,“扎红”只是提醒我们时刻驱恶增善、归正自身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说,辟邪是自己的事,人们要是不改变自己,你把自己扎成一个红棕子也是无济于事的。除“扎红”外,很多地区还讲究在本命年拜祭“本命神”,以求平安吉利,延年益寿。本命神的提法来源于道教。道教结合民间“本命年”的说法,进一步提出了“本命星”的理论,说天上的星宿掌管着人的生死祸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地方唤作“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据说在立春之日,遥拜本命星君,可以趋吉避凶.其实,这也是提醒人们注重“本命年”自修的一种形式。你去拜“本命神”时,不能只是求他保佑你,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多行好事、做好人,方能得到“本命神”的帮助。
除此之外,民间还认为本命年结婚不好,应尽量避免在这一年办喜事。若实在没有办法,一定得当年结婚的话,家里人就会特意到山上采一把新鲜的艾叶放在女子的嫁妆中来驱邪避祸。据说,这个传统从汉末一直流传到现在。
年的召唤
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zú),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chú)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A的脸庞,B的方言,C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如数家珍一一数说,由此及彼,十分明白。顺着时间一件不落地往下说,本易犯流水账之病,但由于件件都属特定民风、民俗,相互不可替代,特别是由于作者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读者只会感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从而赞不绝口。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月是故乡明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3.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5.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6.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李白《古朗月行》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10.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塞下曲》
古诗“换新调”
苏轼的《水调歌头》曾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除此之外,还有李白的《静夜思》等也被改编传唱。对于这种把古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的现象人们褒贬不一。
反对者态度:这是一种灰色现象。因为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品进行“改编”本身就是对古典文化的不尊重,加之现在的改编大部分走“戏说”“恶搞”路线,所以是一种对古典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对所改编的古典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应当予以制止。
支持者态度:支持在尊重原作意境基础上的改编,反对“戏说”“恶搞”。毕竟原作是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与思想感情的,是不允许哗众取宠者肆意滥改的,所以反对“戏说”“恶搞”。但对于一些在创作上保持严谨态度,对诗词意境能完美体现的改编还是支持的。
应当宽容对待。古典诗词看似高深,但是改编成流行歌曲却朗朗上口,这不但有利于年轻人学习,还有利于传唱,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作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应是一种古今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进步的体现。
古诗中的节日
1.春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清明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中秋节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5.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四 春
学者风范
1.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2.“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春眠不觉晓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9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春中喜王九相寻》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1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城东早春》
1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1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意盎然
1春晨瑕想——清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春天来的好快,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生物在春晨中醒来,展示着生命的可贵、诱人。春晨点染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的热情。
展开余文
2春光明媚——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到处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爱满意,有情人的欢乐开怀,有孩子的天真笑容。
恍忽间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3春雨绵绵——春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
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4春意盎然——春是活泼的、春是狂热的、春是姿意生长的、春是年青旺盛的。
春天到处是人们辛勤的影子,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播种着他们的坚定的信念和永远不变的希望,播种着真执的情和无私的爱。
没有春的万紫千红?哪来秋的硕果累累?
5春夜沉思——春天的夜晚,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有风拂过脸颊,掠起长发。
月光如水平静柔和。我心如这月光,平静柔和。不敢去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希望所有美好的开端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如这春夜长长远远。
十五 三峡
瑶姬女神的传说
瑶姬是三峡最著名的女神,是炎帝的小女儿,未成年而亡,葬于巫山,成为巫山神女。
这位女神与治水英雄大禹也有一段关系。她授禹“天书”,帮助助禹斩杀了错开峡的孽龙。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一日,神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神女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
三峡知多少
《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跨重庆奉节县、重庆巫山县、湖北巴东县、湖北秭归县、湖北宜昌市,长193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和湖北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三峡诗歌荟萃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书斋,畅游天下,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今年我国首次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国家旅游日”。让我们放松心情,踏上旅程,来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吧!
【连线人文】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隆中对》
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黄河壶口瀑布——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岳阳楼—洞庭湖———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南京钟山——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广告美景】
六安:六安,神韵醉天下。
珠海:浪漫之城,中国珠海。
南昌:世界动感都市,花园英雄城市。
河津:古老 现代,经典,时尚。
重庆:奇迹之城,梦想之都。
林沂:中国临沂,物流天下。
上海:无数个姚明,好一个上海。
万州:爱在万州。
杭州:魅力杭州,生活品质之城。
昆明:中国昆明绽放的春城。
石家庄:燕赵古韵魅力之城,中国石家庄。
三亚: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分享收获】 一路游来,自然美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我大开眼界,旅游既让我强健了体魄,又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让我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验证,获得了真知。真是受益匪浅呀!
十六 济南的冬天
老舍先生小故事
七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在北京西直门内南草厂胡同的一所高等小学堂读书。他学习刻苦,待人诚恳,同学们都爱接近他。有个名叫高煜年的满族同学,更是和他形影不离。
这一年初春,东风劲吹,气候干燥,古城的上空,几乎每天都飘满了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风筝。一天,国文老师孙焕文触景生情,出了一个《说纸鸢》(纸鸢即风筝)的作文题,让同学们当日写完。
老舍文思敏捷,词汇丰富,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可小高却仍在那儿紧锁眉头,苦思冥想。老舍等得不耐烦了,便走到小高面前,悄悄地说:“让我给你起个头吧!快点交卷,咱们好去放风筝。”小高一听,眉眼顿开,连声说:“你真好!够朋友!”
第二天国文课上,孙老师显得特别高兴。他眉飞色舞地对学生们说:“这次作文,不少同学大有进步,尤其是高煜年同学的文章,破题得体,先获吾心。”接着,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起来:“纸鸢之为物,起风而畏雨,以纸为衣,以竹为骨,以线索之,飘荡空中……”
老舍和小高望着老师那副被陶醉的神态,止不住偷偷笑了起来。
孙老师发现后,奇怪地问道:“你们两个笑什么?难道我读错了吗?”
“孙老师,您没读错,不过……”
“不过什么?”孙老师追问下去。
这时,老舍和小高四目勾留,深感自己不该弄虚作假,欺骗老师,便把真情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
从此,老舍再也不做这种事情了。直到临终之前,一直保持着笃诚坦率的品德。
一个冬天的童话
1.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2.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冬天是心灵的年轮。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3.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
4.冬天,树上的一切都是光秃秃的。田野上只有野兔在赛跑。同学们早上去上学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呢,它也怕冷似的不愿起床了。燕子早飞到南方去了,只有难看的乌鸦在呱呱叫。苍翠的松柏树披着银霜。田野显得又空又远,只有麦苗伏在雪地里。同学们穿得厚厚的,用围巾把脸裹得严严的,只露着眼睛,呼出的气在睫毛上结了霜。松树上几个松果被风吹得乱摇乱摆。
5.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6.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7.冬———圣洁的象征。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跨进冬天时,整个家乡都是纯洁、晶莹的冰雪。瞧,树上如玉兰绽放,屋顶如涂了白漆,道路如明月轻洒。绵绵的“柳絮”在空中荡游,甜甜的“白糖”从天而降。啊,整个家乡仿佛跨进了冰川时代,整个心也似乎沉浸到水晶中去了。是啊!假如没有冬,又怎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佳句呢?
8.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9.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 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十七 夏
说夏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几首有关于“夏”的古诗,揣摩作者的情感。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西 江 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描写农村夜景很有特点。“明月、清风、惊鹊、鸣蝉”,都是极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词人的巧妙组合,就显得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上阕写晴,下阕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蛙声一片”,已透出天将有雨的信息;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正是天气突变的开端。词人在山道上冒雨前行,旧时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心中的惊喜可想而知。
夏夜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①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háo),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②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飘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注释】
① 形容〕这里指外貌、模样。②〔优游〕悠闲游乐。
钱钟书(1910—1998),学者、现代作家。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治学方法,并取得多方面的学术成就。
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视线来描写环境,即由作品中的人物来看环境。“他靠纱窗望出去”,段首第一句话,先交代人物的观察点。观察顺序从上到下,先写天空的星星和月亮,再写地面上的生物。写地面的景物由近到远,从近处的小虫,写到远处的蛙群、萤火。
钱钟书不仅是作家,而且是学者。他有着丰厚的文学素养,他运用的比喻往往新奇有趣,语言机智锋利。如,把一梳月亮比喻成“未长成的女孩子”,把蛙群的叫声比做“给火煮得发沸”,把萤火虫比做“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这些比喻新鲜奇特,富有情趣,生动地写出了夏夜的特征——“密”和“忙”,而这种“密”和“忙”正是人物特定的身份和心境的反映。
无夏不欢
1.落红还没完全化作春泥,石榴已有了笑意。接踵而来的是销声匿迹已久的第一声蝉鸣。夏天,就这样来了。夏天像一个青年人,灼热的阳光是他灿烂的笑脸,迸发的热量是他蓬勃的气息,葱茏的草木是他厚密的头发,水涨潮急的山洪是他的力量,速来忽去的骤雨是他的脾气。
2.荷花那么婀娜多姿,一朵比一朵没,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摇起来。我发现几只蜻蜓正绕着!下下地飞舞,这使我想起了扬万里的那首《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有意境啊!
3.在轰隆隆的雷声铺垫后,大雨如期而至,还伴随着一道道击破长空的闪电。狂风呼啸,乌云滚滚,大滴大滴的雨水落到地面上,使地面上到处都是跳跃着的水花,像一个个白色的精灵在喧闹地举办舞会。雨丝密密麻麻,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远处的山岗在雨的遮掩下,只露出那一点点绿色的轮廓,仿若一个未出阁的姑娘用纱巾遮住自己绿色的衣襟,深怕被别人看见。世间万物好似被一层白色的薄纱给笼罩了,透露出一种只属于白色的圣洁。
4.早上,晴空万里,云朵满天。太阳公公把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黄金。一群美丽的小鸟,在绿树枝头欢蹦乱跳,“卿卿喳喳”地唱歌。空气清新凉爽,而且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芳香,每吸一口都令人振奋。
5.夏天是热闹的,它激发了孩子们运动的欲望。孩子们来到空地上,做着各种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游戏;他们来到了泳池边,迫不及?待地投人碧波的怀抱,感受清凉,尽情畅游。夏的到来还使昆虫歌兴大发,它们唱着,昼夜不停地唱着,以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曲歌颂夏天的美好。
6.夏天,长出绿色,生机勃勃,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却给了植物生长的动力。站在空旷的田野,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用鼻子去闻,尽享夏天的芬芳;用耳去听,听见万物生长的激情。
7.进了公园大门,往里走,路边的六月雪这一丛,那一簇,远远望去象落在树的的雪花,走近一看是那么纯洁,那么芬香,那么美丽。还有小花苞,圆圆的,白白的,一阵清风吹来,她们摇摆着,像一个个跳舞的姑娘,给这夏日增添了独有的景致。
8.夏天的午后,下雷阵雨是常有的事。火红的太阳逼得天地之间气息奄奄,终于天庭也发怒了,他让雷公电母施展一下惊天神威。即刻,雷公电母操起武器,站在施法台上念咒施法。瞬间,天空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两朵乌云猛然碰撞,天空出现一道利剑般的闪电,好像要把天空劈成碎片。闪电过后,雷公闪亮登场,只一会儿工夫,天地马上变了样,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会儿,太阳再怎么狂妄也招架不住了,只好灰溜溜地暂时躲到乌云背后去了。
9.夏天是奔放的。它洒脱,它豪爽,它从不拐弯抹角,夏天的这一特点,你看看笼罩大地的阳光,看看倾盆而下的大雨和震天动地的雷声就知道了。
10.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爬山虎爬上墙,努力地攀登着,好像能爬上高楼顶层似的。粗大的树干上有几只小知了,它们的叫声引来了歌唱家百灵鸟,它放开噪门唱起了优美的歌儿,这时,所有的大树都用绿色的手掌哗哗地鼓起掌来。
王鸽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苏教版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1311班远离烟草主题班会材料
下一篇:
旧瓶装新酒——2015年全国课标1卷作文命题带来的启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