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53  
标签:教学论文
激发需要——课堂教学的首要程序
2001年度安徽省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殷世立(铜陵市二中)

一位朋友曾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我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把家里电话号码告诉了我,我就一路走一路背,背到家,还是忘了。”类似的经历我也有过。是我们这些人笨吗?不是!是缺乏需要!这位朋友的老同学如果得知,该有无限伤感,心想,如果他有求于我,或者如果他真的在心里惦记着我,想和我保持联系,那就一定能记住我的电话号码的。

这难道不应该给我们这些教师一点启发吗?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时空。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在于课堂教学的优化。这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果教育的对象——学生还是处于过去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的话,那么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是教改的着眼点,也是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希望学生能记住他们当堂所学的知识,总希望学生能掌握所训练的技能。然而,常常效率不高。我们用尽办法,无计不施。但是我觉得第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构建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或曰“欲望”),使学生自己想学、想听、想试、想掌握那项本领。做到了这一点,事半功倍矣。

去年暑假我在安师大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做了一个月的学生。做过十几年老师之后,再做学生,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方法的效果差异,更强烈的感受到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对一节课教学的成功的重要性。

一位讲授《教育教学法规》的教授一上课首先提出一个所有听课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你们来参加培训,回去后,住宿费、培训费、车船费等该不该报销?能不能报销?如果报不掉销怎么办?”全教室立刻鸦雀无声,人人伸颈凝神,洗耳恭听,因为这个问题正是大家十分关心的、这几天大家时常议论的问题。这位教授紧接着就这个问题谈《教师法》、《教育法》、《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法规,使本来枯燥乏味的、难以集中大家注意力的课讲得生动、活泼、高效,令人叫绝。

另一位教授讲《文言文教学》。走上讲台,脸拉得很长,似乎所有的听课者都欠他很多。没有开场白,没有新课导入,倒是干净利落,一句“今天讲《报任安书》”之后,就逐字逐句的串讲,讲得很细致,讲得很专心。然而,底下很多人昏昏欲睡。讲了两节课,然后教授发下卷子考试,要求写出文中几个虚词的用法,而且一定要与刚才他讲的意见一致,不同的意见就算错。这一下,许多人傻了眼。这位教授的教学显然是失败的。失败就失败在他事先没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没有激发学生的需要。这种课是典型的陈腐的静听课。

静听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静听的地位。这种课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容易形成“教师即真理”的学生服从教师的师生关系。静听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的实际情况;有时候即使贴近现实生活,也常常因为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需要和欲望而产生教师表演“笛子独奏”、“对牛弹琴”的现象。

那么,需要是什么?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学习需要是追求学习成就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一种活动的激起状态。学习需要可以激起学习活动,激发学习驱动力。

人既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并且是二者的统一。作为自然实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依赖某些自然条件;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群体、交往等社会条件。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是,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明显意识到,则称为愿望;若未明显意识到,则称之为意向。所以,需要常常以一种“缺乏感”被个体所体验着,并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已经为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所熟知。

学生学习是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地连续地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较短的时间、以有效的方法来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序列与程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因而是一个高速度、高效能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学生学习策略、动机、兴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也受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提出学习过程结构的八级阶梯模式:(1)动机阶段;(2)选择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阶段。加涅划分的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加涅把动机的确立作为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相互发生作用,旧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就是学习变化的实质。但不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强调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地主动学习。


展开全文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听课)需要呢?

第一: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实际运用紧密联系起来。

时常听到有人埋怨,说现在的教材编得脱离现实太远,落后时代太远。其实,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想方设法尽量使自己的教学与现实生活和时代潮流联系得更紧密一些,使自己的教学效率更高一些。

记得有一次我校一位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教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讨论时,有几位同组老师在热烈争论:这篇文章的中心到底应该是什么?它的体裁到底是议论文还是散文?我觉得没必要纠缠于此。恩格斯在写这篇讲话稿之前,难道定下了其中心句么?难道定下了其文体是议论文还是散文吗?我教这一课时,首先建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假设前天单位里一位领导同志逝世了,即将开追悼会,现在请你写一份悼词,你怎么写,写什么?”学生立刻思索,开始讨论该如何写,有的学生思考了一下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这时候我要求他们快速默读课文,看恩格斯是如何写的。这样,教学任务很快完成,轻松而高效。

再如,教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上的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也是首先创造情境,激发需要:如果我校召开庆祝建校50周年大会,你作为市长秘书,要写一篇讲话稿,如何写,按什么思路写?学生思考、讨论,气氛热烈,之后,再阅读课文,理清江泽民书记讲话的思路,学生认知活动十分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好。

第二:善于利用学生的从教师那里获得新知识、新观念的“求新心理”。学生都有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因而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总导演----教师,就应该事先对学生这种心理状态有个了解,并考虑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将学生“要我学”的不合作心理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参与心理,变师生之间的不理解、排斥、漠然而为相互情感的和谐共鸣和思维情感的完全一致。

首先,作为教师要衣作整洁、大方得体,同时要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要让学生喜欢自己,乐于接受自己。 

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绪受到何种程度的刺激和冲击,在走进教室前,都要恢复常态,决不能将不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和发泄,应该给学生一种精神饱满、和蔼可亲的感觉。教师倘若萎靡不振,情绪低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不愉悦的心理,进而使学生对该教师所讲内容产生反感。

其次,利用学生的“向师性”。

作为当代教师,要增强教育中的民主平等意识,把学生看成正在发育成长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教学中采用开放、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得到正常发展。 

不少学生都凭热情学习,凭兴趣学习,常常是喜欢哪位老师,就认真学习这位老师教的课,不喜欢哪位老师,就不认真学习这位老师教的课,甚至完全不学这门课了。这当然不是好品质。但是,“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学生如果不喜欢自己,那么老师就要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不能让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而不喜欢自己教的那门课。

再其次,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一位教师,倘若能事先知道他的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是学生高兴接纳的,什么是学生拒绝和在内心排斥的,那么他就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就会对教学内容去作恰当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并且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幽默的话语,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堂导语,或者抑扬顿挫的语调等等,都会使学生全神贯注,达到“心理同构”的最佳境界----“心理相容”。

第三:下达明确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以博采众家之长而著称。他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名称,如“符号学习说”、“学习目的说”、“潜伏学习说”、“期待学习说”等。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尽管刺激可以引起反应的发生,但学习者对刺激的主观认识指导着试误反应的进行。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者对达到目的的环境条件产生认知。有机体的行为都在于达到某个目的,并且在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

教师不仅要在一开始就明确阐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而且在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之前都要向学生明确下达任务,自始至终的调动学生听课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防治学生分散注意力,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知觉和思维形式,导致学生兴趣的减弱和降低,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上谈的是课堂教学中激发需要的具体做法。

有了明确的任务,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才会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才会产生听课、思考的动机和需要。

如果在学生中做项调查:你知道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有多少台阶吗?一定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你调查:你知道你家楼道每层有多少级台阶吗?一定有很多人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记住教学楼的楼梯台阶数的必要,而需要记住自己家那栋楼楼梯的台阶数,以防在夜晚黑暗中上下楼在还剩最后一级台阶时踏空摔倒。有需要,就有了内驱力,就有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也就有了高效率。

总之,需要是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课堂教学首先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和经验,激发其需要,拨动其矛盾运动,发挥其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学习功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他担负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学任务。” (加涅语)而发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正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程序。

(字数:4846。)

                             

           

                     殷世立(安徽铜陵市二中)

                          2001年3月19日

标签:教学论文 激发需要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老师,慎用你的表扬
下一篇:教育随想:让学生习惯驳难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