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阅读:363 2015-08-30
标签:
教师随笔
为我的学生鼓掌(教师随笔)
为我的学生鼓掌
那是九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我在和学生一起分析《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很多同学义愤填膺,纷纷斥责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冷酷无情。我适时地归纳出本文的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随之提出的问题是:假如于勒是你的叔叔,你会怎么做?我本以为大家会一致赞同把于勒叔叔接回家,所以准备的答案是将两种社会制度进行对比,批判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料想,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不会让于勒叔叔回我家。”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说:“我也有个叔叔,整天赌博,欠下人家许多债,我爸爸替他还了不少,害得我们也过穷日子。可叔叔没有改,还是赌,把奶奶都气病了。我恨叔叔。”听了这个孩子的话,刚才还热闹纷纷的课堂一下子陷入沉默中。
我真的没想到,她能有这样的思考。我赶紧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又有好几个同学也赞同刚才那个女同学的观点,认为于勒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有的说可以分两种情况,如果于勒改了,可以认他,否则就不认。有的甚至联系到了街上的年富力强的乞丐,认为像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可怜,因为他们有劳动能力,能自食其力。
我赶紧表扬了那几位善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同学,并带头为他们鼓起了掌。我们讨论的最终结论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菲利普夫妇的思想和行为,因为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无奈。
这节课让我对于目前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真的不能小瞧我们的孩子了。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这个世界有自己独到的判断,作为老师,再也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即使他们的想法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硬性地去否定,而应该以鼓励为主,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这也就是所说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和编者的对话都能在轻松自如中进行。
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每日问”和“不愤不启”的主张。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老师静下心来,甚至可以坐在一旁,成为一个参与者,尽情让学生去对作品乃至作者进行品头论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自己的体会。那是我在大学时,有一次的古代文学作业是就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一篇论文。绝大多数同学都在歌颂唐太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可我在论文中却持了反对意见。我认为它们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爱情,为此我列举了好几条反对理由。结果我的论文得到老师很高的评价。在我的鼓励下,我的学生激发起满腔热情,对文章的分析越来越头头是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多肯定,多鼓励,少否定,不批评。充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才算真正将新课程标准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
王玉梅
标签:
教师随笔
为我的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黛玉教诗谈起
下一篇:
初中经典古诗文赏析14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