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080  2015-08-30
标签:教师随笔
初中经典古诗文赏析14篇
1、孤雁

唐(杜甫)

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景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第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理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悠怨的老调,是雄伟知音。

3、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里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了是值得的。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

喜爱与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轻阴

入云深处亦沾衣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请你做简要的赏析。

“草色遥看近却无”写草刚出牙时的嫩绿景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融融,遥望可知是春草露出的嫩芽,朦朦胧胧,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牙,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诗人观察细致,表达新巧,语言自然,感情纯真。

5、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折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分析。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的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字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6、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与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形成对比。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7、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白玉条”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的情景,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8、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夜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展开全文阅读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存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渡过。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9、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做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念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远。

10、 鹊  桥  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城深处?

潮生理棹,謿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写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上片“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低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得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回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以看出来。陆游一次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首诗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利牵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11、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本诗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12、江 城 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1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抑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14、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赏析】         

剑门关是川北交通要道。当年,陆游奉调从陕南到成都去任新职,路径此地,吟成这首记行小诗。诗人骑着毛驴,风尘仆仆,远道而来。他一路前行,一路饮洒,倒也潇洒自在。只是早行夜宿,衣不电动暇洗,满身的尘埃和洒迹,未免不太雅观。今日踏上剑阁古道,阴云密布,细寸蒙蒙,他稳坐驴背,崎崎岖岖,迤迤逦逦,左顾右盼之中,不时吟哦几句,渐渐地,剑门关已经已经身后, 行入剑南来了。        

 这一番情调,够别致、够浪漫的吧?所以他不禁要自问该不该算个诗人了。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自古诗人多饮洒,李白斗洒诗百篇,杜甫洒量不在李白之下。现在,满襟衣的洒痕,正说明自己与“诗仙”、“诗圣”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不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吗?而今自己“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以诗人自命,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但何以又“无处不消魂”枣默然神伤呢?这就涉及陆游的一贯追求和当时处境了。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叫人怎么能甘心呢!         

所以,“此身全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试想,如果不是故作诙谐,谁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亲爱的读者,请透过诗人幽默、潇洒的语调,去触摸、古籍他那颗苦痛心灵的震颤吧!

 

吴生福

标签:教师随笔 初中经典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为我的学生鼓掌(教师随笔)
下一篇: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