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830
标签:
教学论文
快速阅读实验与研究文献综述 (教师中心稿)
诸子墨 2002年1月
1研究概况
(1)国外快速阅读研究
1878年,法国人埃米尔贾瓦尔就开始研究人的阅读能力。他研究了眼睛的活动特征并在其1912年一部著作中分析了阅读时眼睛的转动速度和节奏。美国人注意并继续了他的研究,用特种摄像机 来研究阅读时眼球活动的情况。到二十世纪中,快速阅读风靡一时,英、美、法等国都将之列为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如法国,国家科学组织综合委员会(CEGOS)是快速阅读训练的中心。早在1964年,该委员会即多次举办训练班,参加者多是秘书和资料员,后逐渐扩展到社会各行业人士。(以下举80年代初法国梅斯市成人职业训练中心的速读训练概况为例:15名男女,平均年龄40岁。秒表限时阅读。使用阅读器:方形,马粪纸制成,上有一条狭长细缝,可露出一行单词。据说使用阅读器可以消除眼睛疲劳。此前,阅读器由机器操作,每隔一两秒即下移一行。迫使读者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读完后立即回答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习题,以检查阅读效果。教师注意到,学生们往往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70年代末,快速阅读从成人教育领域深入到学校课堂,被广泛推行。法国已将快速阅读正式纳入学校教学大纲,有些地方已开始对孩子开始快速阅读的正规教学。80-90年代,美、英、前苏联、日本、巴西等国纷纷成立全国性的阅读指导组织,而速度正是训练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快速阅读在世界范围内仍有方兴未艾之势。
(2)我国快速阅读研究
我国有计划有目的的快速阅读研究最早见于本世纪30年代龚启昌开展的实验。台湾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于1962年从事速度试验,效果显著。80年代以后,快速阅读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1981华南师大附小开始试验;1985年程汉杰在北京铁路二中进行全面的快速阅读训练,1988年后,这一试验扩展到铁路系统多所中学。1987-1990年浙江舟 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快速阅读试验,经专门训练,学生阅读速度提高显著。随着实验的积极开展,相关组织也纷纷成立:1988年11月,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在河南郑州成立;1989年12月,全国中语会中学语文高效阅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1991年5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在重庆成立;1993年,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快速阅读研究中心在四川绵阳成立,快读快写培训中心在山东德州成立。各组织的骨干教师如程汉杰、晏茂心、王继坤等,先后成为快速阅读研究和教学的代表人物,推动各地的快速阅读试验研究,成果显著。
2主要研究成果
(1)阅读速度
法国快速阅读训练提供的资料表明,成年人经过短期训练,一部三百页的参考资料书一般只需两个半小时便可读完。圣得尼斯市初级教育工作者阿兰得法尔克进行的测试和统计表明,掌握了快速阅读的11岁儿童每分钟能读238个字,而没有受训的只能读91个字。1976年,前苏联阅读学专家的眼动研究中,被试接受三个月快速阅读法学习后,平均每分钟可阅读4800个字母。
国内阅读学专家指出,汉文读物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和优点,尤其有利于快速阅读。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第二,汉字形体各异,个性突出,视觉分辨率高,感知快捷;第三,汉字稳定、持久、易记,汉语固定词组简短、量多、易识;第四,汉字的图象信号主要由右脑分管,可不经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加之汉字数表意文字,可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较少牵动语音纽带,节省阅读时间。李公宜的研究结果证明,汉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
台北谭达士的研究表明,经过十周的训练,五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提高四倍多,每分钟达1232字,理解系数为92%。1981年华南师大附小的实验结果,实验班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2100字,理解率为75%-80%。后来浙江舟 小学的实验结果与这一结果相同。程汉杰的试验结果中,第一轮平均阅读速度由每分钟278字上升到每分钟957字,阅读效率由每分钟159字上升到826字,理解率超过90%。第二轮训练平均阅读速度达每分钟1200-3000字,其中少数学生可经常保持在每分钟2000字以上。
(2)训练过程和方法
快速阅读训练过程
参考国内各家较成系统的快速阅读训练,具体训练过程基本相似,以下试举一例(参见上海师大学报1993年2期《高中语文速读课实验研究》)。
实验者:潘意敏
被试:高二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为实验班,一为对照班。由实验者同时教授两个班的语文 课。
时间安排:实验班每周上一次速读课,每两周去一次阅览室,适当在计算机上进行速读训 练。对照班则严格控制实验因子。
教材:《速读方法与技巧》(实验者本人著,福建少儿出版社1988年版)。前后共用22篇材料:《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当代科学十谜》《开拓者的品格》《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错觉的妙用》《发掘孩子的六大智能》《美国的大城市》《汽车电影院》《感恩节》、《生物的睡眠》、《动物的智慧》、《生命的起源》、《讲笑话的艺术》、《谈话十诀》、《怎样安慰别人》、《睡眠就是黄金》、《人脑迷宫》、《人体特异功能》、《台湾的“小人国”》、《影坛巨星罗密斯奈黛》、《天天都过好日子》和《谈判的技巧》等。
过程:
前测:用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材料《伟大的自由女神像》和设计的十个理解测试题进行初次阅读能力测试。(没有说明两个班前测结果是否一致)。以问卷方式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调查,实验研究从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和方法开始。
介绍速读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具体要求和步骤(采用计时阅读法):
(1) 每次阅读均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干扰。
(2) 默读是一个起点,“眼脑直映”是基本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心诵,让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中书。
(3) 纠正各种阅读时的不良习惯:如用手指点、摇头晃脑、摸尺转笔等等。
(4) 改变逐字阅读习惯,尽力扩大眼睛视幅,减少眼停的次数。
(5) 精确计时,计算阅读速度。
展开全文阅读
(6) 阅读后立即做理解测试题,不计时,但要求抓紧。根据测试成绩计算理解率。(共十题,每题十分,均为四选一选择题。理解率为所得成绩/总分)
(7) 计算阅读效率。(速度*理解率)
注意:所有计算均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及时总结,鼓励督促。除课上训练外,还适当布置家庭作业。
结果讨论:随机抽样12位实验班学生,进行20次速读训练增长效率比较。平均速度由529字/分钟提高到4718字/分钟,阅读效率(含理解率)由472字/分钟提高到4060字/分钟。结果表明,速度的提高不会影响理解率。训练一段时间后,眼脑达到同步运作,阅读效率将随速度同步增长。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停止训练后,学生平均阅读速度有所下降,但能保持提高后速度的60%-100%,这仍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成果。
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上的成果可以说是各实验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项,研究者们综合国内外成果,在实验中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富于创造性的训练方法。
下面举浙江舟山快速阅读训练中的方法为例:
词语速读训练:
训练材料:每组材料由三至六个有意义关联(可同义、反义或同类等)的词语组成,训练从双音词开始,再到多音节词。
闪示方法:一般采用卡片闪示或投影闪示、速读箱闪示。通常采用卡片闪示,把词语分别写在卡片上,因其简单易行,时间上也容易控制。
训练步骤:
(1) 向学生明确解释速读要求
(2) 逐张出示一组卡片,每张卡片闪示时间控制在半秒钟左右。开始时每闪示一张卡片学生口述一张,最后连起来口述一遍。随着训练深入,可每闪示完一组卡片后再由学生口述,卡片数量可逐步增加,停留时间逐步缩短,并在速读后要求笔录。
(3)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小结。
(4) 统计成绩。再次闪示卡片,让学生核对纠错。然后教师批阅,登记成绩。
段落速读训练:
(1) 用红笔把段落中的一组词划出来,用一次眼停,一眼看清这组词。每组词用半秒到一秒的时间注视,只要求看清每个字,不要求整段的阅读速读。这一阶段可重复进行,最后让学生在看清词语的前提下,能读多快就读多快,读完后讲讲段落大意。
(2) 用红笔把一组词划出来,重复注视第一组词末尾和第二组词开头的重叠部分。
(3) 用加小黑点的方法来提示(小黑点加在中心词或关联词下),用四到五眼看完一个长行。阅读后讲述大意。
注意:对于每一种新的训练形式,字数都要从少到多。一般一个段落阅读三遍,每一遍阅读速度与理解要求都不同。
速读文章目光投视方法
(1) 垂直法。阅读时视线沿每一页中间一条假设的垂直线从上到下移动,一次眼停看完一行文字。练习时,用笔尖指着一行文字的右端,由上到下作匀速移动。文章中间部分为清晰区,两边为余光区。通过训练可扩大清晰区范围。此法适用于短行排列的文章。
(2) 波浪法。视觉焦点作波浪式的上下跳动,以弥补余光无法看到的区域。此法适用于横排字数超过视读广度的读物。练习时,笔尖从第一行约三分之一处开始,自上而下,隔几行作一次波动。适应后可减少波动次数。
(3) 斜线法。视线的投射呈斜线进行。开始可两行一组进行练习,笔尖从第一行顶端向右下方移动,视线的焦点随笔尖移动,余光看附近的一块文字。熟练后,以一条假设的斜线进行速读,并可增加每组的行数。斜线法使用于长行排列的文章。
(3)快速理解能力训练
北京铁二中程汉杰致力于快速阅读教学多年,成效显著。他的实验中一项极具理论意义的举措是:明确区分了快速阅读和快速理解,将快速阅读更名为快速高效阅读。此前虽然研究者们也不断关注到了阅读速度和理解率之间关系的问题,追求阅读的效率而非盲目的速度,但始终把提高阅读速度作为主要目的,其理论前提是速度的提高不会影响理解,并没有把提高理解的速度作为自觉的实验任务。相应的,各训练方法也多着眼于纠正影响读速的不良习惯和扩大目光扫视的范围,让思维被动的随读速的提高而加快,而不是主动的谋求提高大脑处理阅读材料的速度。正如阎国利、白学军在《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1997)中提出:应该用理解的速度来调节阅读速读,而不是用阅读速度来调节理解速度。事实上,眼动只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对阅读起制约作用的是大脑。快速高效阅读,其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率,从而最终提高阅读效率。高效阅读,实际上包括两种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和快速理解能力,两者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程汉杰快速理解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步骤
(1)速读。即按照快速阅读的要求进行阅读,尽快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特点及新思想新观点等。
(2)质疑。在速读基础上,对文章的难点或不同见解提出质疑。
(3)精读。带着问题有选择的阅读有关章节段落,力求在精读中解决疑难问题,
(4) 讨论。在精读基础上,就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讨论。
(5) 温习。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知识,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复习,加深理解,避免遗忘。
技巧(具体参见程汉杰著《实用快速阅读法》)
(1) 快速理解词语的技巧
相对相反/同位互注/转义(引申转义、修辞转义)/描述例解/目的手段/逻辑推断/词类活用/顾及全篇
(2) 快速理解句子的技巧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抓住句子的主干/根据语言标记摘引句意/根据修辞方法(反语、双关、婉曲)/根据逻辑关系/根据语言环境/根据人物特点/根据背景及作者意图/根据全文/根据语境和语句比较
(3) 快速理解段落的技巧
段意的归纳:
——抓中心句法:直接摘录中心句(段首、段尾、段中)/改写中心句/利用提示性词语找中心句/利用议论句找中心句
——概括法
——抓实质法
段内句子间关系:
——顺接关系: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并列关系
——转接关系
——层递关系
——解说关系
(4) 快速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
写人的文章从分析人物入手:由人及义
写事的文章从分析时间入手:由事及理
写景的文章由分析景物入手:由景及情
说明文由事物特点入手,顾及作者态度
议论文由中心论点入手,兼顾作者意图
复杂文章从区分入手:区分说明与被说明/区分衬托与被衬托/区分对照与被对照/区分线索与陈述中心
注意文眼
注意文题、开头与结尾
抓照应之笔
(5) 快速理解与分析结构层次的技巧
记叙文:按时间、空间的转移/按景物描写的楔入/作者的选材角度和组材意图/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区分事情性质/分析情节发展
议论文:以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说明文:从说明顺序入手/从总说与分说的结构方法入手
抒情文:从排比式的自然段入手
(6) 快速分析写作特色的技巧
从选材上分
从结构上分:写作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从表现方法上分:象征法/对比法/托物言志法/衬托法
从语言上分:严肃/活泼/辛辣/幽默/激烈/恳切/平实/生动
3关于阅读效率问题
(1)阅读速度与理解率的关系
阅读效率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阅读速度与理解率之间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经历了漫长的实验研究过程。
1894年阿贝尔曾对40名女大学生进行阅读速度试验,结果发现,从总体上讲,速读节省了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影响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后来,旷茨博士对50名大学生进行了试验,考察了他们的最快阅读速度。结果表明,在默读的条件下,最快阅读速度为每秒3。5-12。2个词;在朗读条件下,最快阅读速度为每秒2。6-3。9个词。这项研究给人们的启示是,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不能出声。1978年,阅读眼动研究专家雷纳对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进行了总结:(1)研究缺乏严格的条件控制,多数情况下,被试阅读后只是被问及很一般的理解问题,或根本就不进行阅读理解测试,(2)专家们对速读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意见不一致,(3)速度还缺乏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也提出了阅读速度与理解之间关系的问题,但没有形成一致看法。1980年,加斯特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提出:速度是一种熟练的阅读,阅读速度的过度提高会影响阅读理解的成绩。从本质上说,速度和正常阅读所进行的心理加工过程是相同的,只是对各个成分的加工分配不同而已。速读在句子水平上的加工较少,而在语段水平上的推理过程加工较多。80年代的研究结果认为:速读者采用的是跳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效果比较好的速读者,往往是因为对阅读材料的知识背景比较熟悉;在进行阅读后理解测验时,他们对有关文章主题的问题回答较好,而对涉及文章中细节的问题回答较差。进行速读的条件是,对容易和熟悉的材料易于进行速读,反之则不易进行速读。
展开余文
美国学者科林曼尔斯在他所著的《高效速读法》中指出:“速度本身无甚意义,它只是理解的一种工具,假如承认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我们就不能明知故犯的把速度与理解当作两个孤立的因素来看待。”美国阅读学家GR·施道弗博士提出:阅读速度和理解率是互相制约的,二者应适当保持平衡。理解率介于70%-80%,说明阅读速度适中;理解率低于70%,应适当放慢,如果高于90%,则表示读得过慢,应适当加快。。他还提出了通行的阅读效率公式(GR·施道弗公式):E=R*C,其中E为阅读效率,R为阅读速度,C为理解率。阅读速度一般以分钟为单位,即以总字数或单词数除以分钟数:R=G/T。理解率指阅读测试的通过率或得分率:C=答对题数/总题数,或C=所得分/总分。目前我国各快速阅读实验中计算阅读速度、理解率和效率使用的均是这一公式,对理解率的控制也遵从了这一标准。但这还是一个表层的数据上的结论,因为阅读理解本身仍是个有待明确定义的概念。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理解率的测定上,因为这是一个影响所有结果的,同时也最难以把握的数据。
以下是日韩等国使用的《理解率标准表》(1984年始):
理解率 要求
0.1-0.3 能写出与文章内在联系无关的片言只语
0.4-0.5 能就某部分写出大致内容
0.6-0.7 尽管有的部分漏得干干净净,但大部分能大体写出来,能概要的写出整体内容
0.8-0.9 漏掉很少,能按原文正确、具体的写出内容发展过程
1 几乎能和背出来一样的写出原文内容
显然,该表反映的要求还停留在复述内容的水平上。
以下是美国全国统一阅读速度标准:
A:在充分理解(90%)的前提下不同文化层次的阅读速度标准
初年级 80-158单词/分钟
中年级 175-204单词/分钟
高年级 214-250单词/分钟
大学生 250-280单词/分钟
高级专家 340-620单词/分钟
B:不同阅读方式与阅读速度及理解率标准
正常读速 200-300单词/分钟 理解率90%
加速阅读 300-500单词/分钟 理解率70%
筛选式阅读 800-1600单词/分钟 理解率50%
这个标准中仍没有切实规定理解率的测定准则。
(2)阅读理解的理论研究成果
理解是人脑思维功能的结果,既是人脑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又是人脑思维活动的表现和产物。一般认为阅读理解是从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但关于其具体解释,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还原说。即认为作者以言表意,读者则据言知意,交流得以实现。二是解释说。即认为阅读就是为了解释读物中作者的意图。三是获取说,认为读者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获得语义内蕴的信息,从而影响读者的情感、个性、品格。四是发现说。即认为读者从读物的外部表象世界的物质符号上探求其内在的东西,从而在“他”之中发现“我”,在对他人世界的解释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五是同化说。即读者消除读物所属的过去的文化以及历史与读者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和读物得以交融,从而同化读物的意义,使之成为自己的意义。
阅读理解从阅读实践看,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从读者介入程度看,可分为再现性理解和重建性理解;从阅读效果看,可分为诠释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它们之间实际上是互相关联的。阅读的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由浅入深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过程。
阅读能力结构:纵向层级结构——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横向贯串结构——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阅读时效力(尚存争议。包括精读能力,每分钟250字以下,理解率90%以上;略读能力,每分钟250-500字,理解率80%左右;快读能力,每分钟500字以上,理解率达70%。)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章熊):1阐释能力。即读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读物内容的解码能力。包括:概括——具体内容抽象化;解释——抽象内容具体化;开掘——隐含内容明示化。2组合能力。即读者把在读物中获得的信息在自己头脑里重新组织,再纳入原有知识体系的编码能力。包括归纳、梳理、调整等。3扩展能力。即把理解延伸和融合到“鉴赏、迁移、创造”中去,拓宽理解活动的领域,它是读者对读物的是非、得失、美丑加以扬弃的能力。包括赏析、评判、创新等。
测定阅读效果时,往往认为阅读理解表现在知识的简化、深化、系统化、活化和言语化等方面。简化是提炼的过程和成果,表现了理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格;深化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追求过程和成果,表现了理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品格;系统化是逻辑关系的建立过程和成果,表现了理解“由分到合”“条贯统序”的品格;活化是阅读迁移的过程和成果,表现了理解“创新增值”“灵活运用”的品格;言语化是重新建立表达体系的过程和成果,表现了前几个侧面或层面的理解“由内到外”“融会贯通”的品格。阅读理解作为阅读智力活动的核心是一个符合体系,由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品格的理解组建而成。
以下是章熊提出的阅读理解的发展层级,可以说是目前理论界关于阅读理解测定的较完备科学的标准。它包括:1复述性理解。能正确把握局部和细节,整体和主要内容及内容的发展过程。2解释性理解。能对读物的主要概念、重要局部或细节的寓意作出正确解释,能对读物作出整体解释,并能解释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能联系有关概念或材料对读物内容作出解释。3评价性理解。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出评价,能对读物的主要内容从自己的立场作出评价,能对读物的主要概念、观念、或内容从作者和自己两个角度和立场进行分析评价,能对读物的局部或细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能对作者意图、读物的客观价值、得失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能联系相关的读物进行比较评价。4创造性理解。了解和发展读物的各种用途,了解和发展读物所涉及的新概念、观念、思想或方法,能就上述内容提出新的、不同的或相反的见解,能联系实际或结合相关材料提出新的问题、见解或思路。
这一结构明晰具体,秩序井然,提供了训练和测试阅读理解能力的质量指标。
4问题
(1) 纵观目前国内的快速阅读研究和实验,所用训练材料多以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为主,多为知识介绍性文字。对于不同文体或长篇作品的速读特点缺乏研究。测试题则多限于考察信息的记忆,停留在回忆和复述水平,层次较浅。因此,虽然研究已深入到区分快速阅读和快速理解,主要成果还是集中于前者。关于如何提高理解的效率尚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2) 就获取信息方面来说,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记忆,没有上升到信息选择、提取、分类、综合概括等层次的加工。可以考虑将快速阅读训练纳入资讯指导过程,从整体上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加工处理大量文字信息的能力。
(3) 如果说阅读理解的横向指标是信息获取,那么纵向指标就是理解的层次。应当从阅读目的入手区分代表这两种不同方向(也可以说不同阶段)的快速阅读。这其中带有导向性的因素是阅读效果的测定,具体表现在快速阅读后理解测试题的制定。虽然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较为详备科学的质量指标(如章熊“阅读理解发展层级”说),但如何把这些指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试题仍是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索引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1999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漓江出版社1992
6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阎苹、张正君: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奚野:漫谈快速阅读,世界图书A1982年9期
9张崇善:法国小学试行快速阅读法,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85年3期
10刘任之:现代文快速阅读训练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5年9期
11崔石挺:语文教学中的快速阅读问题,语文导报1987年4期
展开余文
12叶世权:为“一目十行”正名:兼谈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7期
13李杏保:汉语快速阅读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之友,1990年8期
14左英娥:快速阅读教学准备阶段的基本任务,江西教育1991年4期
15潘意敏:高中语文速读课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93年2期
16李永芳:快速阅读的障碍与技巧,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18(3)期
17高奇生:快速阅读之必要、可行与思考,高师函授学刊1994年6期
18戴胜江: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期
19乐连珠:快速阅读的训练,浙江教育1995年2期
20祝新华:关于速读的回顾与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2期
21吴广亮:快速阅读实验研究开发右脑,北京教育研究1995年5期
22张鹤立:幼儿快速阅读法(系列),幼儿教育1996-1997
23张定远;程汉杰快速高效阅读法述评,中学语文教学(人大)1999年5期
24沈小平;快速高效阅读教学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人大)1999年12期
25余俊:快速阅读五法,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2000年1期
26唐志远:快速阅读法,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2000年2期
标签:
教学论文
快速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话说文人(论坛精华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