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5  2016-01-23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 陈新颖

  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__(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__(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__(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__(沉重),并感到了一种__(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2.引入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题“不尊重儿童的正当的爱好,会陷入即便请求原谅也不能释去感情重负的境地”,到《风筝》的主题“召唤人们驱除这种‘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变化。

     

老作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风筝》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