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64 2016-01-23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山中避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二)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三)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四)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识,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查字典,扫除生字词障碍。
2搜集丰子恺有关资料。
3按六要素,概述资料内容。
(二)活动流程
1请一两个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情况。
教师总结,在多媒体上显示作者的照片、简介文字,尤其是散文代表作、漫画代表作(跟本文有关的一幅漫画,要打出)。
①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立达中学。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②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
其子女丰陈宝、丰一吟说明:我父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山中避雨》,讲的是我十五岁那年(1935年),他带了我和妹妹到西湖山中去游玩,没想到天忽然下起雨来,我们就奔向前面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去避雨。店主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拉的是“梅花三弄”。父亲在文章中说:“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雨越下越大。父亲为了解寂寥,便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来试拉。他慢慢地拉《渔光曲》,我们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间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眼前这幅画,与当时三家村那家小茶店的景象十分相似,只不过天没有下雨,也没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那份温情而已。
2正音:读准加点字的音。(多媒体打出)
寂寥(liáo) 嘈杂(cáozá) 冗(róng)长 弄(lòng)堂
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 和(hè)歌(可把“乐”、“和”的多种读音全都列出)
3朗读:
①朗读提示:思考记叙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经过,明确记叙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串起来的脉络。
②朗读演示。(可请朗读基本功好的学生读,或者教师范读)
4讨论“朗读提示”:
先请两个学生按要求概括复述,后总结点评,并在多媒体上打出复述内容,让学生比较口述的内容与上面文字的优劣。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5理解本文记叙线索:
先请一两个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加点的板书)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总结线索特点: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6讨论活动引向深处:质疑提出讨论话题,每一组选定一个话题,下一课准备发言。
讨论参考话题:
①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理解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②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③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三)活动延伸
1书面作业:抄写字词。
展开全文阅读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需要讨论的话题,准备讨论。
板书设计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讨论上课所选定的话题
话题①: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某组学生讨论。
明确:
依依
惜别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明确:第五节有“胡琴的因缘”和“乐以教和”的词语。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乐”,音乐,本文指音乐艺术,胡琴演奏。“和”,和睦,祥和,和谐,或相互理解,心灵沟通等。“乐以教和”的意思是:音乐艺术,可以教育人们达到和谐协调的境地,或可以促进人们心灵的沟通,融洽感情。
话题②: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活动点拨:
朗读第2节,这一节写了几次“趣味”?
明确:
第2节四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又是通过平和恬淡和机智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比如第一句“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的叙述,就异常平和机智,富有表现力。
第4节中的“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如此之深呢?
读第4节。
某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远离尘嚣,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感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口,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人物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
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话题③: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默读第5节。
某组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突出其“有意思”。“有意思”一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而且照应了前文的“趣味”,使文章意脉一贯而下。
“有意思”包括三方面内容:胡琴价廉,可演寻常小曲,发音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这里叙述的语言,如数家珍,款款道来,亲切平和。
请学生朗读第5节。体味排比句反问句的作用。
本话题小结:“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而且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在民间的确是处处可见。此外,连说四个“有之”,则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这里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更强调了作者此行感到的音乐的趣味,感到的在音乐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真挚的感情。这样,让人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总之,突出胡琴在民间流行的特点,突出音乐的作用,实际上表现了作者一种思想:让音乐走向民间,走向平民,让更多的人得到艺术的熏陶,达到“乐以教和”的目的,这就是作者这次游玩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表现了作者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且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三)活动延伸
1抄写解释字词。
仓惶 寂寥 冗长 惜别 陶冶 嘈杂 回味 萍水相逢
怨天尤人 望洋兴叹 趋之如归 乐以教和
2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3阅读丰子恺的其他散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依依
惜别女孩心情: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三家村气氛: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老作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山中避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