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179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思想兴趣两不误 考试素质双丰收
―――我教《群英会将干中计》
四川省绵阳中学 李永贵
内容提要
一.《三国演义》知多少―――识记作家作品常识
二.概括情节对对联―――压缩语段
三.周瑜的“笑”―――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
四.假若你是蒋干――――语言表达得体
思想兴趣两不误 考试素质双丰收
―――我教《群英会将干中计》
有人说:进入高三就进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让同学保持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又见缝插针的让学生操练格式化的语文试题,使同学丧失了兴趣。如何解决考试与兴趣的冲突或许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一个课题。本文拟就这一个课题作一个探讨。
小说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甚少,因而小说教学也被打入另册,《群英会将干中计》也不免一劫。而同学却对小说情有独钟,何不顺其势而扬其波呢?于是,我钻研了高考考点,构思并实施了《群》的教学。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但环境不是《群》的教学对象,而人物情节可以和高考考点结合起来,加上作家作品常识,教学目标就确定了。其操作步骤如下:
一.《三国演义》知多少?―――识记作家作品常识
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我与大家合唱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主题曲。顺势提出五个问题:
(1)罗贯中何许人也?你知其多少?(2)《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是谁?(3)《三国演义》中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4)《三国演义》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电视剧中人物对白为什么有时打出字幕有时却无?(5)《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何区别?《三国演义》的创作有没有劳动人民的功劳?问题依次提出,同学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出示2000年“3+X”语文试题的文学常识,学生一望而知答案,有了成就感,就该向下深入了。
二.概括情节对对联―――压缩语段
概括情节是读小说的一个必备步骤,其要求是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正好符合高考“压缩语段”的考查意图,结合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回目特点,采取对对联的形式。我自己准备的对联如下:
开端:毁书斩使曹孟德初战损兵
立寨练兵周公瑾暗探决策
发展:夸海口蒋子翼过江作说客
会群英周公瑾设计迎故人
高潮:酒醉心明周瑜巧施反间计
床同梦异蒋干夜盗案头书
结局:曹阿瞒中计误杀蔡张
周都督遂心智除忧患
尾声:细作报喜
周瑜无忧
根据班级的层次差异,我采取了填关键字 、对下联、拟对联的形式。实践证明,同学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每人所拟对联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都能概括文意,大家群策群力,还有惊喜之对。如第三联(高潮)“巧施反间计”对以“呆偷诈降书”就比“夜盗案头书”好,正合了毛宗岗45回总评中所说:“将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不亦乐乎?
三.周瑜的“笑”―――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是高考一个重要的考点。课本上也说:“如果准确的把握住相应的语境,就可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作品。”(第五册89页)周瑜在文中有六“笑”,但各“笑”不同,如何深入地理解它呢?我们只有“咬住语境不放松”。于是我设置了三问:(1)周瑜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2)“笑”时,周瑜的心理世界是怎样的?(3)周瑜“笑”的目的或意图是什么?有什么效果?通过问题引路,同学们也觉得轻而易举,很快统一了认识。如分析“笑挽其臂曰”中的“笑”:是在蒋干宣称“告退”时笑的;周瑜想,要是走了,我如何施计呢?要稳住他;目的是让蒋干上钩;效果是“一同入帐”。然后强调“语境意识”的重要性,这与高考精神是一致的。
四.假若你是蒋干――――语言表达得体
蒋干既无真才实学,又盲目自信,结果弄巧成拙,成为千古笑柄。顺理成章地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总觉有些缺欠。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题目:假设你是蒋干这一角色,你如何才能不辱曹操使命?很多同学钦慕甚至想成为一名外交官,这便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我这样说。同学们七嘴八舌,饶有兴趣,但难有妙语。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可以运用高考能力点“语言表达的得体”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才能表达得体?只有既不否认说降,又不激怒周瑜;既夸其英才盖世,又解除其忠君之心。有了这个原则,大家写来得心应手,说来头头是道,颇有苏秦张仪之风。有一位同学的思路颇值得一提:叙情谊,把瑜赞;找事实,搞离间;再赞瑜,贬孙权;论实力,操领先;操爱才,无比贤;讲道理,把瑜劝。值得欣慰的是,有的同学并不局限于老师的引导,而有自己的创新想法。如以蒋干的身份,蒋干可以提出吴魏联盟的战略,以绝蜀坐收渔利之路,然后再次上演鸿门宴,杀掉周瑜。有一位同学更是打破常规思维,作一文曰《蒋干必须中计》,力陈己见,洋洋洒洒,入情入理。(其作附后)
通过以上训练,既激发了兴趣,又活跃了思维;既紧扣高考考点,又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旨归,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三测后的心理问题分析(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一碗阳春面》赏读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