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论文
阅读:1069
标签:
教学论文
剔除功利色彩 教育需要理智的革命
北京青年报 2002-03-27
■编者按
以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和实事求是、扎实稳健的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本报一贯秉承的宗旨,也是发起本次讨论的本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而这一变革无论在方向上、形式上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上,都和“文革”期间的造反、革命,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因此,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对教育改革的探讨,也就根本不可与“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相提并论。在这个意义上,3月24日发表的郭先生的文章和今天编发的“一个不爱考试但赞成考试的人”的文章《考试是惟一公平的尺子》,确实存在着对本次讨论的误解。
但是,讨论的基础,就是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们欢迎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读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
教育需要一场理智的革命
■现在我们的教育患的疾病,不是考试造成的,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应考导向造成的
■中国的学校教育必须改革,不是因为学生的负担重,也不是由于考试的压力大,而是因为它自身的落伍
我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就读的是师范学院英语系,这决定了我从事的是教育,思考的是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者。我从工作中得出的教益是,“文革”的那种违背教育规律而以政治方式匆忙进行的改革,确实是错误的,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对教育本身的破坏和人才培育机制的瘫痪。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当然反对废止考试或者考核的意见。现在我们的教育患的疾病,不是考试造成的,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应考导向造成的。
中国的学校教育必须改革,不是因为学生的负担重,也不是由于考试的压力大,而是因为它自身的落伍。我们的体制,包含了根据前苏联的模式设立的教育结构和教学管理,包含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统一孔径和用人指标需要而制定的大纲、教材,还包含了为执行这些教育制度而培养的大批师资力量。惟一不包含的就是改革开放条件下的自由人才竞争需求以及市场经济需要的知识体系。这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教材的内容、考试的方式和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失败,在于现在刚刚从教育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了极少数专业外,不能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接受,毕业生需要自己再改弦更张,学习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给各种培训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收入。
那么,类似于我们今天教育体制和内容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大约包括了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传统华人学校以及一些比较封闭、要求下一代承袭前辈知识的地区。而与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同的那些国家,恰恰包含了各发达国家,这就是中国目前留学热居高不下的本质原因。
那么,在美国,教育是怎样的?首先,各个学校自己编制自己的教学大纲,设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对社会公布并且自由招生。学生的选择,无论对于学校还是专业,都凭自己的自由意志,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包办,而进入学校以后,还可以重新选择专业甚至学校,转系转校是十分普通的事情。自己既然喜欢,就会自发学习的,而考试只不过是测验方式的一种。
我观察到,美国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被要求按照兴趣组成学习团队,被要求经常做我们成年人才懂得的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用图书馆查阅自己的资料,形成学习团队的领袖和队友关系,准备好在课堂上呈现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听。进一步,学生自己准备好照相机,在老师带领下进入实际的地方观摩参与,然后写成一篇小论文。低年级小学生的题目包括:中国人居住的唐人街的房屋建筑特色和中国点心与美国点心的区别。高年级的题目则包括: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异同点分析。老师,被称做“协助者”,只负责组织安排和激发兴趣。
说到测验,美国学校将每周、每月、每学期的测试权重60%至70%放在这些个人写作的论文的创造性上。当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要求学生增强论说力度,包含学术索引。但是,如果有谁胆敢全面引述他人的观点,就会被全班嘲笑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剽窃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行为,任何观点都要你自己的、全新的,或者对他人批判扬弃的,这是教育上的所谓主观测试。当然,还有30%左右的测验是考知识的记忆,使用类似我们这样的考试卷,所谓客观测试。
我希望大家在辩论中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问题对于中国未来至关重要。教育,需要的是一场理智的革命,而不再仅仅是对测试手段的小改革。
■文/杨小隆
展开全文阅读
考试是惟一公平的尺子
■没有1978年的大学招生考试,就不会有今天强大的中国
■3+X考试,就是将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的尝试
■我们必须狠抓考试、狠抓升学率,让人人都往高处走,不往低处流
看到3月24日郭小凌先生的文章,尤其是您们的编者按,我忍不住想在这个几乎一边倒的讨论中当一个反潮流的角色。
首先,您们的编者按说郭先生“有些误解了人们呼吁素质教育和本次讨论的本意”,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编辑的指引下,讨论中的矛头不是老师就是考试(体制变成了考不考试),这分明使我们想起了黄帅,也就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灾难。恰巧我当年就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我们那时候发出的声音就是“我要读书” 、“我要考试”。要不是粉碎了“四人帮”恢复了考试,我们是不可能上大学的(我是78级大学生)。对我们这些当年的“红卫兵”、“知青”、“老三届”来说,讨论中一些读者包括编辑的立意都不能不使我们想到“文革”。可以说,郭先生说出了我们这些当年受害者的心里话。自1966年至今的历史已经证明,考不考试结果是正相反的,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呢。没有1978年的大学招生考试,就不会有今天强大的中国。
有教育专家回答过这类问题,“考试是个指挥棒,它现在指向应试教育,也可以指向素质教育。现在我们还需要这个指挥棒”。其实不是该不该考试,而是考什么内容和如何考试。3+X考试,就是将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的尝试。实际上,第一次实践就使许多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和老师手足无措了。我们都知道,在学校成绩好的往往不是那些死读书的学生。我在大学时,每天用16个小时读书的那些同学考试成绩并不好。而那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整天在实验室中与老师合作科研项目的同学,也就是创造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往往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这都说明素质、创造力、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与考试并不对立。
我认为,现在不是谈给学生减负的时候,而是要加压。现在的学生,不是功课太重,而是学习不得法,大量的时间在做重复的习题,没有时间开拓创造性思维,更没有吃苦精神。但是他们有时间去崇拜那些没有文化没有音乐素养的歌星,去听那些中文和英文都不通的流行歌曲。如果再没有考试,如果学不学习都一样(爱学习的不如不爱学习的——就像“文革”那样),我们还不走向非洲了?我们必须狠抓考试、狠抓升学率,让人人都往高处走,不往低处流。当然,应该改革我们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方法,使考试这个惟一公平的尺子和指挥棒能够划分正确的标准和指向正确的方向。
所以,我认为根本不应该进行“素质教育靠教师还是靠体制”的讨论。应该讨论的是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怎么考。把矛头指向老师或体制(尤其是考试体制),很容易得出“文革”发起时的结论。
■一个不爱考试但赞成考试的人
教育应剔除功利色彩
■正是科举考试为国家挑贤选能,真正开始了“任人唯贤”,但也是因为“八股取士”,才让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慨叹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无数的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我们还需要那些把工程师的设计图变成现实的工人
首先,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否定考试:
标签:
教学论文
剔除功利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育不要成为让人伤心的理由
下一篇:
去除“镣铐” 让教师自由发挥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