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3752
标签:
教师随笔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
摘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听众朋友,从十二世纪前期到十三世纪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就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里,我们就向您介绍一下元曲。
按照传统的看法,“元曲”包括杂剧、散曲两部分,但杂剧是戏剧,而散曲才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合乐歌唱的。因此,有人把那种用于清唱的曲也称为散曲。但实际上只有那些按谱填词的独立唱曲,才是真正的散曲。
做为诗体的散曲的出现,可追溯到十二世纪前的宋辽时代。这时,在中国的北方,流传着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民间歌曲,这些民歌具有尖锐泼辣、质朴鲜明、音韵粗犷、语言流畅等特点。相传,当时的百姓踏着“蓬蓬”的鼓声节奏来歌唱这些民歌。在这期间,一些文人吸取了这些民歌的营养,革新了原来的歌词,创造了新的歌曲形式,这就是流行于当时的讲唱文学“鼓子词”、“大曲”和“诸宫调”。
散曲兴起于元代。到了元代,散曲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异花独放。据考证,元代有名有姓可考的散曲作者达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曲四百多套。这只是流传下来的。因为散曲是民间歌唱形式,在当时不被一般文人所看重,因此,散佚的作品也很多,不足以全面反映当时散曲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
元代散曲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一时期是散曲的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达官贵人、杂剧作家,还有民间艺人。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不同,思想感情各异,使这一时期的散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到了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南方的杭州。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他们研究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写出了一些好作品。后期在创作数量上虽然比前期多,但总的创作倾向,却趋于雅正典丽,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
元代散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其二,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这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其三,歌唱爱情和描写闺怨,这类作品想象丰富,语言直白,明显地表现了受民歌的影响。其四,描写景物也是元散曲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他们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关汉卿是当时戏曲界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散曲大多描写离愁别恨、爱情生活,也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思想性格的自我表白。艺术风格以婉丽见长,语言清新,情调缠绵。
王实甫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杂剧家,他做过官,在勾栏瓦肆生活过。他的曲文风韵优美,词章清丽,诗意很浓。
白朴,出生官宦人家,幼年曾遭国家之难,他一生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白朴的散曲现存有三十七首小令和四个套曲,其中有咏叹男女恋情的,有感叹人生无常的,也有描写自然景色的。大都抒发了一种哀愁低沉的调子,但很少有当时散曲中常犯的庸俗毛病。
马致远也是著名杂剧家,他的杂剧《汉宫秋》曲辞相当优美,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是一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至今这首小令仍为许多中国人所熟知。
标签:
教师随笔
中国诗歌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国古代大剧作家关汉卿
下一篇: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