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设计
阅读:1035  
标签:教学设计
教育时评:不要磨掉学生个性
教育时评:不要磨掉学生个性 

 

李希贵

 

   在某地考察一所在当地蛮有名气的小学校时,主人带我们参观一个被称为“个性空间”的大楼。进去才知道,所谓“个性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弹琴、吹箫、舞蹈,乍一看热热闹闹,可再仔细看看,就感到有点不对劲。 

  阅览室里,读书的学生有站的,有坐的,可站的都是同一个姿态,坐的都是同一个标准。尤其叫我们难受的是,席地而坐的孩子们不仅手里拿书的高度个个相同,而且连盘腿的弧度都是一样的。主人本来可能是向我们展示学生在阅览室里的自由,可这种统一的“自由”实在令人悲哀。我认真看了一眼他们半空的书架,发现大都是适合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基本上无书可读。至于科普、历史等书籍更是凤毛麟角。在这样一个阅览室,我不知道怎么培养个性。而合唱团、器乐队的排练,更叫我们不安。小队员们一个个面部表情紧张,生怕出什么差错,三分的情绪在表演,七分的精力在用眼睛瞥着我们这些考察的人们。 

  我强烈地感受到,“个性空间”里的孩子们似乎都在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都希望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个性空间”里的孩子们,最终可能都有了一些特长,但他们却在悄悄地“消磨”着自己的个性。 

  所谓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后者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个性全面发展观中,特别强调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审美的、创造的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人是一个整体,个性当然也是一个整体。一个艺术家,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把乐器弄出优美旋律的人,而且还应该有艺术家的眼光,艺术家的胸怀和艺术家的情操。一个运动健将,不应该仅仅跳得高、跑得快、拿到奖牌,而更重要的是用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去感召人。这样说来,个性的培养就显得不是那么简单。不是说谁学会了吹笛,于是吹笛成为他的个性;你学会了草编,草编也就成了你的个性。重要的是,在这些兴趣活动中,你给了他更重要的情感、智力、道德和审美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他的人格锻造淬火。如果你给他的仅仅是特长,那你就不算什么“个性空间”。 

  过去,我们用一次次的练习、作业充塞学生的时间、空间,学生处于被动的、疲惫的应战状态,没有了个性自由,个性自然没法发展。但是,我们切不可走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表面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了,从单纯的必修课里解放出来,却又陷入了所谓“自由的泥沼”。在表面的自由下,学生必须学会这一个特长,必须练就那一番功夫,甚至连培养什么样的个性都由教师给设计好了。事实上,教育并不是由教育者替代学生设置模式,个性更不是教育者一拍脑袋为孩子们想出来的,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罢了。 

  最后,我又想起了“个性空间”里孩子们的一个细节,当我们的考察刚刚结束,孩子们便飞出了“个性空间”,问他们为什么,回答竟然是“完成任务了”。我为之悲凉。他们把“培养个性”的活动看成是做给人看的任务,是在应付学校的安排,在这种造假活动中,形成双重人格的个性也就在所难免了。小心,切不可培养了特长,又消磨掉了个性!(李希贵) 

  《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6日第3版  

 

标签:教学设计 教育时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教育时评:莫为“测试”遮望眼
下一篇:纪晓岚对联精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