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525
标签:
教学论文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回复琅琅书声 (教师中心稿)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回复琅琅书声
——从古代诵读教学法反观今天的语文教学
姓名: 蓝园 电子邮箱: lanycn@sina.com.cn 学校: 东莞常平中学
一、朗读背诵的传统及其科学性
(一)朗读背诵的传统 诵读一直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在古代,学生集中识字以后,就开始诵读经典文章。那时老师很缺乏,书籍也很缺乏,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从而达到无师自通。汉魏六朝到南北朝,教学办法最基本的就是“诵”。所谓“自重之,不知厌倦”。连皇太子也是自己反反复复读,读到懂为止的。汉代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汉代的赋很发达,正是得益于当时“诵”的教学方法。宋代朱熹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古人重读之风一直很浓,清代尤启端拟的“课程表”中也突出了诵读教学法:
“早起……理昨日生书,带温书一卷。背。上生书……命学生复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
早饭吃……温书一本。背。仍读生书……
灯下念唐贤五律诗,或《古诗源》……”
(二)朗读背诵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背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我们的古人那么重视它呢?这是因为,朗读背诵具有特殊的效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的重要形式,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顿悟,汉语内涵的自由度(弹性)很大,朗读感悟就显得重要了。
朗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是一种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方式,它的具体程序是眼——脑——口——耳——脑。在朗读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能取得特殊的效率。朗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1、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背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还能丰富词汇,增加语言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张志公先生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作家巴金能背出包括两百多篇古人佳作在内的《古文观止》,他自己就深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可见朗读背诵能提高说写的表达能力。
3、培养语感能力 古语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手感 、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4、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智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有的应用都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鲁迅、毛泽东、爱因斯坦等都说过记忆力很重要。汉代甚至把记忆力等同于智力(这显然是过分了)。 而朗读背诵跟记忆力密切相关,读得多背得多,记忆力自然强。古代朱买臣挑柴背书得官(《汉书·朱买臣传》),高风专精诵读成名儒(《后汉书·逸民传》)。历来被称为才女的蔡文姬,也很能诵读。《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她和曹操的一段对话:
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载(才)四百馀篇耳。”
她把这四百余篇全部默写出来送给曹操,没有错漏,可见是读得很熟的。现代的文学大家中也有许多是背诵的高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背功”促使了他们的成名成家。如巴金七岁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十二三岁就能背几部书。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并能当场任由别人抽考背诵其中的任一章节!还有鲁迅、郭沫若、毛泽东等都是背诵的高手。
二、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回复琅琅书声
正因为朗读具有特殊的效率,所以,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语文教学传统。夏丐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唯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重视诵读,也是受汉语言特点决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易于诵读,琅琅上口;易让人在背诵中领悟其含义,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然而, 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盲目地反对背诵,反对多读多背,将这传统的有效的作法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诬之为“束缚人的笨办法”。或者认为朗读背诵是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学生不需要这种“笨办法”了。加上语文考试没有口试,以致如今校园里读书声已渐绝于耳。高中生更是不愿开口读,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已,有的同学用早读做练习,有的用来复习,所谓"早读",已名存实亡。上课也是老师“一言堂”,不重视让学生朗读课文。不重视朗读与背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与人交流吞吞吐吐、辞不达意。说不好,写作水平也受影响,以致许多学生写文章,用词不当,文理不通。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状况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中“重分析,轻吟诵”,盲目地反对朗读背诵,反对多读多背。而且这种状况愈演愈烈。
展开全文阅读
为什么把我们民族自家的、这么好的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给丢掉了呢?我想,说透了,这实际是自五四以来的一种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学的民族自卑心态所致。五四后,各门学科都讲科学,都讲理性分析,讲分解和所谓的“解构”,似乎语文教育不讲这些、不引进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率的。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探索者总想走出一条所谓的“科学化”“理科化”的捷径。但没曾想到,却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繁琐哲学、玄虚之学、形而上学的纯技术化的习题、将课文“碎尸万段”的文章分析法等等,在语文教材和课堂上,泛滥成灾!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是时候了!
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宋代朱熹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正确朗读(读音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字、句读分明、口齿清晰)——关键是要理解内容,把握停顿、语调、语气;
流畅朗读(读得正确、快慢适宜、节奏适当、流利顺畅,没有嗑巴现象。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关键是要真正熟悉内容,理解内容;
有表情朗读(熟练运用语音和表情,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能够达到感染人的程度)——关键是要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感情。
朗读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必须体现在语文课堂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没有朗读,“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特征。例如,讲授现代文时,分析之前,让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要求做到准确流畅;分析之后,再让学生朗读吟诵,要求做到传情达意。讲授文言文经典作品就更要注重朗读吟诵。
当然,文章不是每一篇都经得起朗读,都值得背诵,要作一番挑选。每学期可列出十几段精彩段落,让学生早读时朗读背诵,以积累现成的言语经验。
总之,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强调诵读教学,对课文熟读成诵 。不朗读,不背诵,光靠看,光靠浏览,默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学了不少文章,好文章的那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大脑的“内存”就不丰厚,学生“腹中空”、“根底浅”,说话写文章就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怎么能学好语文呢?
可喜的是,现在的高中新教材加大了背诵的分量,对诵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有了相应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 曾仲珊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2、《阅读教学论集》张定远 主编 新蕾出版社1983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董菊初 著 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 主编
5、《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标签:
教学论文
返璞归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自然渗透 润物无声——作文教学与德育(网友来稿)
下一篇:
建构主义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启示(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