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师随笔
阅读:1677
标签:
教师随笔
没有惊险体验的童年不完整?
北京青年报 2002-08-12 陈静
“胆大的翻开,胆小的走开”,一套“鸡皮疙瘩”系列丛书时下在各大书店十分畅销。据了解,此书自3月份面世后的半个月中,创下销售7.5万册的“中国纪录”,而到目前为止一共卖出了80万册。
看一本书仿佛经历一次历险,“鸡皮疙瘩”热销的背后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现代观众很喜欢“具有幻想性的东西”。近来,不论是电影还是图书,都好像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从充满神秘的《指环王》到刚刚上演的《蜘蛛侠》,从热销的《哈利·波特》到“鸡皮疙瘩”再到“幽灵街”系列丛书,“魔幻、恐怖”突然间一起到来。如此集中地轮番轰炸,孩子能否承担得起?家长能否认可?孩子的幻想能力该如何培养?
孩子接受,家长不认可
中外对“恐怖”接受程度不同
曾令欧美儿童着迷的惊险、恐怖阅读和电影乐园,是否符合中国孩子的阅读习惯?中国的家长是否认可?
记者在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拉着妈妈要买“鸡皮疙瘩”丛书,而妈妈却不给孩子买:“什么妖魔鬼怪的,看书皮就吓人,恐怖情节让孩子看了不好”。
在孩子一片叫好声中,家长却为此而担忧。“手指弄破了,流出来的血居然是绿色的;帽子掉了,露出来的头发居然变成了绿色的叶子……”这样的描述令成年人都觉得头皮发麻,更何况一个小孩。
在对魔幻、恐怖小说和电影的接受和喜爱程度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有着很大的差别。美国人似乎对魔幻题材特别的偏爱,《哈利·波特》上映时很多美国成年人争相去看,而在中国《哈》说到底还是一部童话影片;看过《午夜凶灵》的国内很多人都落下了一听电话就害怕、老觉得背后有人的病根。而国外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没事。 国内许多人,只要一听到“恐怖”两个字,就脸色惨白了,更怕吓坏了孩子。其实,家长们也曾经历过在一根蜡烛后面睁大了一双双眼睛听鬼故事的过程。
有人说,魔幻和恐怖小说就好似对勇敢者的一种测试,它充分拓展了青少年新的想象空间。一位孩子看完《哈利 波特》后对父亲的讲述令这位家长感慨万千。孩子讲起影片中印象最深的魔镜一段的细节,穿着隐形衣的哈利在魔镜里看见了自己已经死去的父母望着自己微笑,邓布利多校长意味深长地说,镜子显现的不是真实的样子,而是人们希望的样子。孩子的鉴别能力也不能小瞧,只要从旁加以引导,效果也是不错的。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认为,国内的孩子看卡通和童话多一些,而国外的孩子充满了想象,儿童时候没有那么现实。幻想和创造关键在于敢不敢想。
为图书市场“甜品”配餐
没有惊险体验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与魔幻相关的电影和读物都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尽人类幻想能力之所能,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惊险、悬念的超越现实的世界。不知道“勇敢指数”这一概念最初来自何处,只是国内的很多儿童对于魔幻小说都有一种饥饿感。
“国内儿童读物市场‘甜品’太多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责任编辑之一的李朝晖这样分析道:“长期以来,国内儿童接触到的读物大多都是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甜品’,而像有关宇宙惊险、恐怖的小说却很少,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长大以后性格的缺陷。”
培养孩子“勇敢指数”说法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一些专家也认为童年的恐怖记忆极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心理阴影。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王泉根说,假如少儿图书中妖魔鬼怪横行,绝对不是好事。“成人应当很小心地对待这类读物,不是儿童喜欢的都一味提供给他们。整天处在阅读的紧张状态中,将使儿童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
一些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特别强调:“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像力。要做一个智者、勇者,就要敢于经历心灵的探险。”
“一些魔幻和恐怖小说的引进正是要给国内的图书市场做出一套精神营养配餐”,李朝晖这样说道。
读物也应分级
儿童幻想力该如何培养?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认为:“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国内的儿童在看童话的年龄没有很好的童话给他们看,幻想不充分。在儿童时期,孩子没有了幻想,生活会变得很无味。”
“而目前少儿读物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籍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打出了魔幻的牌子,其实有些消极的想像力在里面,这给家长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贺淑曼说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该有不同的读物。”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美等国就将儿童读物按照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进行严格分级。责编李朝晖说,“鸡皮疙瘩”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些专家也纷纷建议,国内儿童幻想读物应该进行科学的分级,以便让家长在购买时有所选择。
对于儿童幻想力的培养,贺淑曼认为有很多种方法。小学中应该开设劳动课,在故事课中还可以让孩子发挥想像力编故事讲给大家听。除此之外,0至6岁之间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一个人讲一句话的方式,循循诱导,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拓展孩子的想像力,譬如在喂孩子吃东西的时候,问他纸杯除了喝水还可以做什么、报纸看完了还可以干什么用等问题,帮助孩子一起解答。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寓教于乐,为孩子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
标签:
教师随笔
没有惊险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人为因素导致考生权利受损也应补偿
下一篇:
有感于文革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之一:谈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培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