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30  
标签:教学论文
学习进出说
  文/张 富

 

  有识之士认为,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没有接受过 科学学习方法训练的人,一生不知读过多少书,但也不知白读了多少书,不知浪费了多少时 间和精力。

  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进出过程,问答组合教学调整了进出关系,加大了进出力度,有利 于帮助学生学会最有效的学习。

  一、改变进(学)出(习)失调、失效现象

  读书学习,“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进 出过程。进,是学;出,是习。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 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有所启示,提高认识的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 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十分重视学习 的实践运用价值。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清代颜元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 从 身边习过,皆无用也。”康有为认为:“人与人相去之远……则全视习。”人的性、情、知 识、能力之间所有差异,都是因为他们所受的习染和对运用情况不同。

  长期教改实践说明,学重要,习更重要。理解教材要习,学以致用靠习,要暴露问题、纠 正差错也只有习,习是理论联系实际高层次的学。学生的成绩好与差,出校后发展的快与慢 ,事业成就的大与小,和学有关,但主要在习。通过习能使“性相近”的人发生转化,显现 出“习相远”的实质来。

  (一)学的经常性与习的偶然性失调 学与习,进与出,二者是不可偏废 的统一体。语文学习长期走不出少慢差费的低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学轻习,造成学习 进出失调失效的缘故。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表扬信知识短文,教师讲解时(这是学),学生不大认真听,觉得这 很容易。当布置写一封表扬信时(这是习),大家却都紧张起来。书上明明要求“以说明事 物为主”,不少人则以“空洞议论为主”;书上明明要求把事情经过说清楚,不少人连时间 、地点,尤其是表扬原因,这些最基本的内容都没有交代;书上明明要求“赞扬的话要注意 分寸”,不少人却说了许多过头话。

  以上问题只有在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弄懂、解决。习的作用不单在此,而且能促进学,影 响进。俗话说,“事不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习就是“经过”,能起“恨少” 作用,从而使学习者更认真地去学去摄取。如果教师只抓学,不切实抓好习,这个并不复杂 的表扬信就学不会,写不好。

  出现重学轻习倾向主要是因为:①片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尽量让学生多吸收、 多积累,没有看到习也是学,是吸收;②片面认为学需要教师指导,或认为习是学生自己的 事,没有看到习更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习好同样是教师的责任;③运作上存在问题,讲 得太碎,教材还没有讲完课时就用完了,习也就顾不上了。正反经验说明:

  要重学更重习,教 文又教人;要把被忽视、被排挤的习,由课下转归课上,从自流纳入计划。师傅领进门,修行不放任。

  (二)学习的零碎性与语文的综合性失调 语文学习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 学生正确理解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即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 阶段的语文学科,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而是把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运 用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去吸收别人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 思想。

  无论是吸收别人的思想,还是表达自己的思想都离不开载体,这个载体应该是一席话、一 篇文,片言只语、支离破碎的东西无法承担。当然一席话、一篇文这个“大”是由字词句这 个“小”组成的。“大”“小”关系如何处理?唯一方法是“以大带小”,可是我们自觉与 不自觉地走进了“抓小放大”的误区。

  在处理一篇教材时,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点上,放在某些注解、某些课后练习题上;习的内 容,80%以上是孤立的字词句之类。无论是学还是习都没有注重帮助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整体的理解和整体的领悟。

  在师生的思路上也存在失调现象。教师走的是一条“化整为零”路线,分析课文将篇分解 为段,由段及句,细化到词甚至词素;学生企盼的是“串零为整”,如何按照一定的组织形 式将部分组合为一个整体,将字词句组合成能表情达意的一席话、一篇(一段)文,以适应吸 收别人思想,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

  客观地说,任何学习内容,教师任何指导,对学生都是有帮助的。但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 ,只能是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一些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说:我们急需的,学校没有 重点教;重点教了的,又不是急需的。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要求,不是看在校内,而是要看 离开学校,走上社会。

  (三)学习的徐缓性与实用的即时性失调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 言的产生依赖于实际的交往需要,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发展。个人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 获得,也主要是一个在尝试应用中向社会语言贴近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语文应用往往是在限定的时间、空间里进行。工具需熟练,信息传输要快捷,可是在教学 中强调正确多,提及速度少,养成了一种缓慢拖沓、磨磨蹭蹭、十步九回头的坏习惯,与生 活的快节奏形成反差。入耳能撮意、过目能牢记、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这不仅是社会 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学习自身完善的需要。

  弱点总是事物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水桶所积蓄的水决定于最短的一块木板。语文学习 中的成功做法,形成“水桶”上的“长板”,而那些弱点、失调地方,又变成了“水桶”上 的“短板”,那些“长板”也就白长了。解决起来并不难,只要找出“短板”并把它接长, 就能以较少的代价,换来积水量大增的理想结果。

  二、协调进快关系,提高学习效益


展开全文阅读
  (一)有进有出,避免半截式学习 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时,提出了一 个著名的论断,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学习过程与人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学习中不能违 背人的一般认识规律,学习有进有出,有学有习,就符合规律;有进无出或有出无进就违反 了规律。这就是违反认识规律的半截式学习、低效学习。

  问与答组合,就是进与出的组合。用成串问题导读导听,培养“过目入耳能掌握”进的才 能;通过对成串问题的分析、解决,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通过对成串答案的口头、书面表 达,形成“出口下笔可成章”出的才能。

  不管是进还是出都切实解决问题,不走过场,不是虚进虚出,而是实进实出。问题解决是 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问题解决是从问 题的起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标、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因而使 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学习者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而又 前后连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问题组合教学把学习由单一 的进扩展为具有五个阶段的流动过程,即: 

进 → 记 → 思 → 出 → 改 

  要出,首先就必须进好,感知好;要出,只感知而无记忆不行,要加强存储;要出,就要 思考,根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制作。通过出,把书本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语言 ,说写能力得到锻炼;由于出,形成了声音和文字,为改正差错提供了依凭。出是进、记、 思的自然延续与必然发展;进、记、思是出的必然前提和可靠基础。五个阶段相互依存,如 果缺少一个,信息流就会终止,就不是一次高效的学习。

  组合教学,还使学习目标具体化、数字化。这堂课要求解决八个问题,还是十个问题,自 己解决了多少个,一清二楚,因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性。

  (二)大进大出,避免点滴式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有进有出,还要大进大出。问答组合教学,改变了传统提问方法, 将一问一答发展为多题连问与多题连答,大进大出,系统吸收,系统表达。

  教师连问,作提问文。一堂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拟出能反映课文全貌的成串问题,通过 “讲中问、问中讲”的形式,将问题一一告知学生。学生不作笔记、不翻书,耳听脑记;中 间不穿插回答,不断断续续。

  学生连答,作答问文。学生在带着问题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用一段段准确、通顺、简 洁的话作答;不讲题目,答案里反映题目要求;按顺序作答,暂时答不上的和漏答的可补在 后面;书面作答还要一题写一节,口答笔答都独立完成。

  成串问题连词连答的实施,使一次学习过程变成为:

成串进 → 成串记 → 成串思 → 成串出 → 全面改 

 1用成串进取代点滴进,强化信息摄取 

  一个人只有能大量吸收,才能 快速充实提高自己。为了做到大量吸收,要求:①听好教师一席话,而不是几句话。这席话 包括对教材的精讲、提示和成串问题。由于任务具体,学生听讲70%内容(这是专家调查得出 的)变成“耳旁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②读好一篇文,而不是部分内容。因为带着任务 读,“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无效劳动得到纠正。③运用多种感官,而不是某一种感官。 有人研究,单用耳听为“2”,单用眼看为“3”,又听又看不为“5”,而是“8”以上。课 上学生既要用耳听,又要用眼看、用口读。

  2用成串记取代点滴记,强化信息储存

  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在人 们的一切活动中占重要地位。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留下“痕迹”,而不是在本本上留下字迹。 记教师的成串问题,记课文的成串要点,不动笔墨,都坚持脑记。只有加大分量,加大力度 ,学生记忆仓容才能发生变化。

  3用成串思取代点滴思,强化信息加工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任何 书本上的东西变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都必须经过内化过程。内化的有效形成就是思考与运 用。旧的做法只安排学习者对点点滴滴的内容进行加工,制约了“加工厂”的发展。实验要 求学生根据课文成串要点和教师提出的成串问题加工制作出成串答案,学会将大量材料放在 一起加工制作。这样做虽然加大了难度,由于平了坡、搭了桥,学生完全能通过。   

  4用成串出取代点滴出,强化信息输出   

  输出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 是难点。由于前面做了那么多垫底工作,也就化难为易,加上口头与书面训练并重,相互促 进,相得益彰。此外,还用及时改错来强化信息反馈,发扬成绩,弥补不足。

  (三)快进快出,避免缓慢式学习 新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科技 将成为与人们生活、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大容量、 快节奏,使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接受知识来自方方面面,大量信息摆在 我们面前,有的稍纵即逝,几乎不让人们从容接纳,细细思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对花时 多、见效慢的学科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不仅要懂得怎样学习,而且要懂得怎样快速学习。 所以在大进大出的同时,还要快进快出,把学习过程变成:

快速进 → 快速记 → 快速思 → 快速出 → 快速改 

 1当堂进当堂出,联系不中断,适应过程的需要 学习是学习者接受信 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通过反馈知道好坏并对差错加以改正的全过程。阅读、做练习、 改正差错,是大脑积极思维联系十分紧密的过程,如果一天后再谈结果,那个完整的过程就 已停止,只有靠追忆来寻求失去的信息。

  根据学习的多因素性和高度的连贯性,学习可分成:①要素完整、反馈及时的高效学习; ②要素完整、反馈不及时的中效学习;③要素不完整、无反馈的低效学习。

  根据一次学习思维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进—记—思—出—改”过程就要一气 呵成,不可今天“进—记”,明后天“思—出”,几天后再“改”。目前语文课一般一 天只安排一节,如果当堂不能完成,就要隔一两天,所以学习必须实行快节奏,一堂课完成 一次完整的学习任务。

  2当堂进当堂出,及时见结果,适应心理的需要 任何人都企盼行为有 个好结果,并及时看到结果。当堂见结果,能让学习者发现学有所得,看到力气没有白花, 还能克服学习劳动的艰苦性,体验到这种劳动所给予的快乐,从而乐此不疲。这样学习就 进入“积极行为—好结果—更积极行为—更好的结果”的良性循环。

  3当堂进当堂出,及时长善救失,适应自我完善的需要 学习是一个不 断深入逐步发展的过程。输出后及时反馈,长善救失,就能由不正确到正确,由差错多到 少差错、无差错。

  矫正差错是学习的一个环节,只能让学习者自己来完成,教师和其他人只能指导、帮助, 不可越俎代庖。实践证明,别人改,只能改在本本里;自己改,才能改在行动上。

  学生输出即答问文快速完成后,以“四人组”为单位换笔自改,再在组际间互查。通过自 改互查,加上统计工作,学生当堂就知道自己和他人完成情况。课下教师复查并根据差错多 少和自我完善两方面情况记分。第一次做错了自改对的扣分从轻。记分上的“政策倾斜”, 促进学生自己差错自己改、争着改、及时改。过去那种“学生管做、教师管改,再做、再改 、再错”的现象就能克服。

  (四)活进活出,避免填鸭式学习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今天播种、明 天开花结果的事业。学习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提高学生适应变化、应对未来的能力上,所以要 活进活出。

  组合教学进的是问题,不是答案,教师不是奉献真理;出的是学生的见解,是让学生自己 去发现真理。这样就由维持性学习转向探求性学习。维持性学习重点在于获取固定的见解和 方法,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促进人们解决既定问题能力的增长,以达到维 持现有生活方式的目的。探求性学习,教师不直接告知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是 一种能带来更新、重组、发展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新思想、新观念、新态度、新方法。 这样就能降低、减轻由于激剧快速变革所带来的不平衡、不适应、不习惯等现象。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和发展人的自身 。学习进出说,用“有进有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活进活出”,去改变学生习惯了的 但不科学的认知方式——半截式学习、点滴式学习、缓慢式学习、填鸭式学习,促使认知结 构发展;让学生在“成串进、快速进—成串记、快速记—成串思、快速思—成串出、 快速出—全面改、快速改”的信息高速传输处理中不断释放潜能,发展自我。(完)

 

标签:教学论文 学习进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下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创新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