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反思
阅读:2501
标签:
教学反思
教育反思:中国为何出不了天才科学家
东方网 2002-08-23
编者按 最近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掀起了一股中国的“霍金、纳什”热,但也引发了中国为何出不了“霍金、纳什”的思考。我们这里转载一封经济专业大四学生的来信,希望能引起更多有志于研究基础理论的学子们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看了这篇《中国的霍金、纳什在哪儿?》一文颇为感慨,其实不仅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在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认为十分热门的经济学,虽然大学报考和录取的人数众多 ,但绝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混张经济学专业的文凭而已,这样找工作方便些。而那些真正潜心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生实在少得可怜。
这并非毫无根据的,鄙人就是一所省级重点大学里在读的经济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在我周围的学经济学同学中几乎没人会用他们所学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去思考些生活中或者社会中的经济学问题,他们仅仅是为了考试通过而已,一考完什么都忘了。而越是基础的越是理论性强的科目更是如此,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由于学生强烈反应太深太难迫使老师不得不大大降低考试要求。事实上,鄙人并不觉得这些东西真的难的不可理解和掌握,只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平时根本不花时间,他们更热衷于炒股以及一些所谓的挣钱“窍门”,这反映了现在学生的浮躁和缺乏学术精神,这虽然有教学体制转轨因素的影响和就业竞争的加大使学生更多地考虑更现实的问题,如何较快地获得物质基础------钱,但我们不得不否认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误区。
我们国家长年来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使学生越来越变成考试机器,不懂得去思考些社会问题,去自主的研究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在长年累月的应试导向中抹杀了学生的本身的求知欲、探索欲,学生越来越缺乏求知和探索的激情,他们只知道被动的去接受指派,因为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指派使他们不得不去追逐更高的分数,学生不爱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老师总是正确的,父母总是正确的,长辈总是正确的,书本总是正确的,那我为何还要去思考去探索。只要顺着老师、父母、长辈、书本的想法去做,我总是好学生,我总是乖孩子,我总是受到表扬,我总是受到同学的羡慕,我总是可以获得很多好处。这就是导致放弃自主思考放弃自主探索的一个因素,这就是为何我们国内培养出来的学者总是热衷于所谓的跟踪国际学术热点,把国外的东西拿过来翻译一下在国内出版,然后发表些感想式的所谓的论文,以显示自己的前沿,哗众取宠一番。为何我们的学者不能创造自己的国际热点?探索些自己发现的学术问题?求索些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盲目跟踪国际热点正反映了我们缺乏求知欲、缺乏探索欲的学术精神,我们习惯做已经给指明方向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去发现方向,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我们国内为何出不了“诺贝尔奖”、出不了“菲尔茨奖”、出不了“霍金”、出不了“纳什”的根本原因!
我们国内热衷于炒作一些所谓的世界级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试图想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这难道不恰恰反映我们的浮躁吗,即使我们花了很多精力解决了某个世界级难题又如何,难道我们的原创性学术能力就真的能上去了?我们国家越来越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难道我们在学术上还要继续为人家打工,给人家做修修补补的工作吗?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二三流的国家,永远无法超越美国,永远是在为美国打工的“打工仔”。一个打工仔没法和他的老板争辩,因为老板会对你说:“小子,不想干就滚!”老板可以再找其他打工的人,第三世界有的是要为这个老板打工的人,因为他们穷,没饭吃,没衣服穿。而我们这个打工仔却就断了生机,不知所措。
我们大学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开设了不少选修专业,而报读物理等这种理论性的学科的寥寥无几,我所在的学院更是除我之外无一人报读物理,他们选择的第一标准是好拿学分,第二标准是能找工作。这由于这种知识面的狭隘,也导致了我们国内学生和学者的创作思维的狭隘,缺乏创新的灵感,加之惰性作祟,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成了默认的全国皆知的秘密。而那些有灵气的有创新天赋的学生却在这样的体制下不仅无法得以充分的施展,还经常受到老师、领导等的压制和批评,说不务正业,不听老师的话,不受管教,整天瞎想,不把功夫用在好好念书考高分……怪不得有理想的人都往国外跑,呵呵,有一天我有机会我也得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但在不少高等院校,嘴上说要创新鼓励创新,然而这个不行,那个还不成熟,这个你有理但我没办法,人家都按书上答题,你用自己话总没书上好吧……美好的愿望往往被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埋葬了!教育观念的彻底改革是科技腾飞的源泉,否则我们的科学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即使偶有霞光,也无以长久。偶有的霞光是瞬间的光环,晴空万里才是康庄大道。
标签:
教学反思
教育反思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剖析我们教育对象——学生
下一篇:
广东高考状元收了20万“红包”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