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德育论文
阅读:2509  
标签:德育论文
该如何看待高考科目改革
        2002-08-30     K12网友:黑白斋主 

 

    自从以“3+x”为标志的新一轮高考与招生改革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作出了较强的反应。“3+x”与过去的“3+2”相比较,其科目变化主要是在“x”上,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仍为全体考生高考的必考科目,而“x”则变得具备了一定的弹性,它除了保留了原来的理化、政史作为“x”科目外,还增加了生物、地理、外语复试、音乐、美术、体育的术科考试以及社会科学综合(文科综合)、自然科学综合(理科综合)、甚至还有文理相间的大综合,考生除参加必考科目外,还应在“x”中选取一门或多门参加考试,以适应高校的录取。 

     1999年,广东省开始做“3+x”考试的试点工作。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加入“3+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到2002年,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在高考中都实行了“3+x”形式的科目设置,看来“3+x”的科目设置已是大势所趋,无可更改了。 

    本人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从业以后,又一直立足于三尺讲台,可以说,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动着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深刻地体会到每一次高考与招生的改革对中学教学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普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面对扑面而来的“3+x”高考科目的改革,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思考:“3+x”是否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它究竟会对当前的中学教育及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人愿以一名基层教师的身份,站在自己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高考形式上的变化是无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的 

    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高考科目设置及内容的变化上,如果说最初的几次变化明显带有寻求科目设置及内容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现在的变化给人们的感觉则明显是冲着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而来的,那么这种变化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呢? 

    从高考考试内容上看,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人们强调的是考查“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这段时间被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后来被称之为“高分低能”——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则强调考查能力,然而,大学高的录取分没有降下来,而考生的能力(主要是创新能力)并没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于是上上下下开始对恢复高考以来的“应试教育”进行诘难,显然,这一诘难不可能被恢复高考以来在教育一线付出过辛勤劳动的教师所接受,要求回避应试也不可能被广大的考生及考生家长所接受,至九十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强调素质教育,高考在这一时期也不断地强调考查素质,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以期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来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相信每一所中小学或与之相关的教育部门都能整理出一些相应的素质教育的成果。然而,不客气地说,这些所谓的成果中的效果基本上是写在纸上的。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说没有哪一所学校能真正跳出应试的圈子,许多学校一方面对外大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对内则是狠抓应试教学。原因则不难理解:高考的升学人数及升学率摆在那儿,稍有闪失,学生不依,家长不依,社会不依,上级主管部门更不会依。有这种环境,学校与教师哪敢轻言放弃应试。 

    诚然, 中学教育的问题的确很多,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也势在必行。不过,许多人把教育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水平低下的原因造成的,这是他们对当前教育问题的症结认识不清造成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另外,社会把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完全交给学校来执行,也是广大教师承受不了的。我们的媒体动不动就在不顾及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约束的前提下,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与欧美的中小学教育进行横向比较,而比较的结果自然是我们无论在教育观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远远落后于别人,而根本不比较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目的的差别。比如,美国中小学任何一个班级的人数不得超过三十人,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其学校的设置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能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我们能做到这些么? 

    此外,欧美的青少年对未来的就业并不存在太大的担忧,他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就业率的社会环境,于是,他们在求学阶段能自由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有资料表明在高等教育并不发达的我国,去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五,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尚不足百分之五十。而哪些更多的,没有机会升入大学的青年的就业就可想而知了。而农村青年要进入社会的主流,读一所较好的大学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途径。而读了一所好的大学,就几乎等同于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好的职业。在这种环境中,你能奢望我们的师生不去研究高考命题,不去准备应试么?说穿了,我们的教育还远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思路,我们的教育还包涵着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高考实质上是“科举”的延伸。正因为如此,希望通过减少考试科目,缩小考试内容的范围来减轻处在高竞争氛围中的中学生学业的负担,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事。不难肯定,在目前的环境中,既便是高考科目减至只考一门学科,竞争依然会如此惨烈。有了这种目的非常明确的竞争,要求我们的教师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则无异于是让教师们去建空中楼阁。 

    其实,有了条件,老师们是会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的。 比如刚恢复高考时,上上下下都在强调中学理科的实验教学,而那时一般中学教学用的实验器材十分贫乏。老师们想做实验也无能为力。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配齐了相应的实验器材,还有谁在喊要强化实验教学呢?老师们已把实验教学带入课堂了。不仅如此,有条件的学校老师们已把多媒体课件带入课堂了。促使这些变化的硬件设施难道是中学老师们所能改变的吗?同样,当我们社会的人材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事部门的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就业变得宽松,我们才会真正具备素质教育的土壤,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蓬勃开展。 


展开全文阅读
    但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要不顾客观事实,制订出哪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方针、政策,让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无所适从。 

    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在全民教育水平并不高,高等教育并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中,高考的最大功能应是具备选拔性。那么,目前高考科目的变化是否有利于优秀人材的选拔呢? 

    曾记得,我们生活中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有夸张,但又无疑是简洁地阐明了数、理、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现在的高考,以语数外为主,削弱理化在高考中的权重。针对这一现象,一位中学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在降低高考中的科技含量,是有违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的。而一位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教授坦言:这是知识的廉价化。毕竟,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以数理化为基础,为先导。 

    物理、化学在高考学科中逐步被淡化,语数外的权重增加,多少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才选拔的意向。理智地分析这一变化,应该说是不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笔者案头正好有一份某重点中学高二实验班与本校平行班在上次期中考试中成绩对照表,值得说明的是,该实验班的学生是该校在录取新生后,对中考成绩特别优秀者又单独进行了一次测试,并在高一进入高二时又作了相应的调整后留下的学生,是被公认的智力较好的学生,成绩对照如下: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实验班均分 105.0  117.5 115.5 75.5 80.7 83.4 

平行班均分 102.2  111.4  88.0 55.8  65.1 80.1 

说明:表中语、数、外单科总分为150分,理、化、生的单科总分为100分,期中考试高考学科的总分值是依"3+x"的考试需要而设定. 

    由上表不难看出,优秀学生在语文、生物方面的优势根本得不到体现,外语的优势亦不明显,而真正能体现出差别的是在数理化三科之上。这一认识也体现在高校对等“3+x”的态度上。前年广东在“3+x”几乎变成“3+1”的前提下,有的名牌院校的录取仍在选取“3十2”的考生中进行。 

    与理化在高考中权重的减小相对应的是高考对理化内容的削减。以物理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每一次高考内容的变化都要对物理的内容砍上一刀,砍到现在的结局是使得中学物理内容只剩下几条抽象的物理规律所构成的框架了。用一位物理教师的话说: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物体只能是质点了,离开了质点,我们几乎什么也不能谈,那能谈得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呢?应当说,只有扩大相应的知识面,才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毕竟,对人才的选拔才是高考最主要的目的。而在中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是在教学内容中删去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学生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真不知该怎样去适从它。 

    高考发展到今天,为了达到大面积选拔人才的目的,在科目的设置上(特别是理科),应是比较合理的了。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至于说到一些特别人才会被高考拒之门外,那么,在目前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升入大学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考试或录取方法会没有漏网之鱼呢? 

    也许正因为“3+x”无助于人才的选拔,江苏省在实行了两年的“3+x”的科目设置后,今年率先提出回到“3+2”的考试模式,可见这种考试模式是存在着相当的不足的。从今年首次采用“3+x”科目设置进行高考的广西来看,其结果是值得令人忧虑的,因为考试结果显示,在全自治区单科前10名的124位考生中,有66人来自非重点中学。其比例之大是前所未有,自治区领导的解释是“广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而我的认识是高考的选拔功能极度减弱。要知道,教育效果的显现绝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高考改革,究竟该改什么? 

     诚然,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及高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改革。然而,这种改革并不应该以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及高考科目的设置为先导。要知道,教育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就业与用人标准严重地偏重于学历文凭,学历文凭几乎直接与人生的“功名”挂钩。这一标准直接驱动我们的教育行为,致使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偏重于智育,偏重于考试科目,偏重于分数,从而忽视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没有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没有社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没有现有教育评价标准的先期改革,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就业环境,没有全社会勒紧裤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仅从高考科目的设置及考试内容上进行变化,那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推动素质教育的预期目的的。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目前的科目设置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并不是没有改革的必要,相反,有许多问题已到了令中小学教师无法忍受的地步了,是到了改革的时候了—— 

    第一,取消会考,用随机抽查性质的考查代替目前的会考。会考的出现,原本是为了让毕业考试与高考完全分离,以便对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进行测试。然而,会考制度实行不久,便失去了它预期的功能。事实上,无论学生学得好坏,有的甚至于不学,只要参加了会考及随后的补考,就没有不能通过会考关的,就笔者从教的经验而言,尚未遇到一例。如果有着部门在会考前到考场外实地考察一番,考场外或真或假的考题答案的广为流传,也便知会考的严肃性及作用了。事实上,目前的会考不仅仅只是增加了一般学生的学习与经济负担,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漠视了考试的严肃性,让高中生在走入社会之前有了一次弄虚作假的实际经验。会考在一定程度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与高考科目与考试内容的频繁变动相反的是中学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陈旧,许多课本知识与时代的需求越来越远,如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的制碱工艺,还是已被淘汰了的六十年代的制碱工艺。而且还被列入了高考范围。 

    第三,合理地调整各科目在高考中的权重。在理科方面,与目前降低理化的权重相反,笔者认为,应适当降低语文与外语在高考选拔中的权重,这一方面是它们没有合理的区分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两门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作用相对较弱。而在文科方面,政史从来不分家,高考完全没有必要将其分作两门学科进行考试。况且,政史中的许多观点尚在变化之中。此外,电脑及其网络已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考本着社会的需求,应适时增加信息学的考试内容。 

    总之,高考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赖于高考改革,但如果没有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实际的改革思路,仅仅从形式上加以变化,则无疑是在中小学这一本就十分脆弱的领域进行穷折腾,令中小学教育雪上加霜。

 

标签:德育论文 该如何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是谁制造了教育消费的无底黑洞?
下一篇:高考招生该不该给“荣誉”加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