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1887
标签:
作文指导
如何理解作文的真(网友来稿)
蓝天职业技术学院 马豫星
一、亲身经历的事
记得刚上初一,语文老师第一次布置作文:《我的老师》。笔者记叙了一件真实的事件:小学二年级时因顽皮扭伤了脚,身为女性的年轻的万老师背我途经一段长长的台阶回家。我饱含深情,描绘了我趴在老师背上的感受,尤其将途经那长长台阶的时段作为重点。后来作文讲评却出乎意料,语文老师不点名地批评了我,说作文应该讲求真情实感,不能编造虚假的故事。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小学的万老师教过姐弟三人的语文,而且背我回家的事当时有许多的证人,我只是把我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怎么是编造的呢?
许多年过去了,笔者自己当语文教师也已十多年,总不能忘记一九八一年秋天发生的作文事件:什么才是作文的真情实感呢?
笔者认为,作文是一种为提高言语运用能力、在教学条件下、从事的、模拟的言语实践活动,自有自的“真”的评判标准。
二、三类比较
(一)
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活动及言语成品,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借助文字来传情达意的真实的言语实践,也不同于文艺领域内的虚构的创作活动。
日常生活里的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像应用文的写作,在正常的条件下,是绝对不允许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传递虚假信息的,应恪守世俗的道德规范、遵守法律规章,诚信第一;如果不这样,就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
文艺领域内的虚构的创作活动,其“真实性”问题更为复杂,笔者赞成朱立元、王文英两位先生在其《真的感悟·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第351页)中的观点:“艺术所要求的真实性并不是严格的生活真实性;无论作品的艺术表现如何虚假,只要符合鉴赏者的审美视界,使他们感到可信,得到他们的认同或批准,就有了艺术的真实性。”
作文的“真实性”应作另类界定。
毕竟,作文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言语实践,不一定须死死遵守社会道德与法律,有些应用文的写作其实是按作文设置的情境在“编造”,像写“通知”、“倡议书”、“感谢信”等等;这时的“真实性”,只能从言语形式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要求传达的言语内容(包括设置的情境)来评定,不需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作文(即创作的言语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经历与切实感受。
毕竟,作文不同于文艺领域内虚构的创作活动。后者经常体现为极度成熟高超的言语表现技巧,似乎可以说是作文的未来阶段,同时它还渗透着创作者敏锐深刻的思想和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它采用典型或变形的写作手段,营造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和超脱感。而作文呢?它是一个不成熟的言语主体迈向成熟的必经的学习阶段,不仅言语表现技能显得粗糙,而且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也显稚嫩;这毕竟是种模拟的言语实践。应用文的教学写作,人们对其模拟的性质是不会怀疑的;说明文与议论文的真实性也可以较为直接地以客观现实规律与逻辑,来测定其真实性。而抒情记叙类的作文训练则应该借鉴朱王两位先生的见解。
(二)
作文的“真”不同于哲学的“真”。后者是“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这是主客体之间达到实质性统一的第一种状态。没有这种状态,人的活动不可能获得成功。”【1】哲学的“真”是在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状态,强调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客观性,侧重于事实性判断。
作文的“真”,如上所述,产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这不是为了获得真理、达到真理的境界而借助言语表达现实客观实践的过程。在这里,言语表达过程本身就是作文的目的,是否为“真”,无须经客观实践来检验,似乎是种由评阅者(教师)来确定的价值性判断。一次或多次评阅,屡屡出现同一或相似言语内容的作文,即使其中存在客观现实里的确发生了的事件的叙述,即使言语形式的选取各不相同,也可能会被判定为“假”;正如笔者在开篇提到的那件事,可能由于当时的语文老师见多了此类作文。大家全都反复地说“一加一等于二”,没人认为你在说假话;作文则迥异。----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合理性”为标准的判定,一种建立在日常概念认识基础上的判定。
表现为言语作品的作文的“真”应该从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密合程度来确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处移用为言语内容的“质”与言语形式的“文”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此,才是作文的“真”。
三、讲求“真情实感”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讲求“真情实感”的作文训练,与由他人设定言语内容、自己选择言语形式来建构言语作品相比,更为快捷便利,也更易于创作出优秀的习作。后者须经一个分析把握他人欲表达的言语内容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去组织言语,才能去形成体现他人思想情感的言语作品;“我”似乎是局外人、以旁观的冷眼去完成,理智的力量过于强大。抒写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意,是一个直接吐露心扉的过程,言语内容自然不需花费太多的气力去梳理,尤其是抒情记叙类的作文。
班级授课制下,讲究命题的艺术就至关重要,应努力使题目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在模拟性极强的作文情景中触动、激发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这样,言语形式的选择也会顺畅,最后的成品也更出色。
另外,在班级授课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一个较为整齐划一的训练内容和步骤,过分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本原的知情意的宣泄输出,可能会使整个教学变得不易控制。而预设一个共同的言语作品的内容,令学生调动主观自我言语世界去寻求最佳的言语形式来外化,才能展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注:【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李秀林 等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四版 第373页
作者邮箱: mayx27@hotmail
标签:
作文指导
如何理解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沁园春·长沙(网友来稿)
下一篇:
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