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891
标签:
教学论文
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教师中心稿)
胶州三中 张守卫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亦即语感能力。语感具有明显的直觉思维的性质,语感敏锐的读者,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有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夏沔尊先生有过一段话,对语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夏沔尊先生把“传染语感于学生”作为他阅读教学思维的最高宗旨,确实使人觉得见解深远。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首先要以有关的语言知识为基础,对词汇的、句式的、修辞方法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知识,都应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从语言与现实的联结上去体味作者表达的具体效果,进而对作者何以这样表达作出比较恰当的分析。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讨:
一、 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好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所谓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是引导学生去努力理解课文语言何以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去具体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哪些妙处。如《荷塘月色》中一段文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段文字从用词来看,“泻”字便是极佳的一例。它与“流水”的比喻十分协调。用“流”字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与“淌”都显得意味不足,无法生动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的三个比喻句也简洁精当。流水,令人想见月光的清澈;牛乳,令人想到月光的皎洁润泽;轻纱,又使人觉着月光的素淡柔和。短短几句如此传神,不通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无从体察。
二、 品味语言的情意感受
阅读课文,能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捕捉其中细腻的情趣,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这是阅读活动所追求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只有通过吟咏咀嚼的功夫,才能有所收获。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对着他心爱的美人虞姬的慷慨悲歌。通常,这只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被当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尤其对末句“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理解,容易失之平淡,挖掘不出深层含义。实际上,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 女人,如此急剧的变迁,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内心震撼。这种复杂的情意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领略意蕴。
再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一段文字,语言简洁,平实无华,但其中蕴含的情意非常感人。尚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水生嫂挚爱着自己的丈夫,眷恋平凡温馨的家庭生活,但由于鬼子的侵略,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愿望被打破,那种关切、忧虑又夹杂着些许责备的含蓄深沉的复杂情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问话表现出来。“抬头笑着问”“站”“端”“望着”“看出”等动词,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若改为“你今天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恩?”一温柔、关切,一凶悍泼辣的对比便跃然纸上,学生自然会认可前者为最佳问话方式,更切合水生嫂的细腻的似水柔情。“怎么了,你?”这一主谓倒装句,若改为“你怎么回事?”或“你干什么?”等,也体现不出水生嫂的关切之神来,韵味皆失。
以上主要从两方面谈了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语言品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品味语言的思想观点入手,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但是,不管方法有多少,归根结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此,就要引导学生大量地开展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感性材料。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背诵成段成篇的文章,久而久之,读得熟练了,背诵的篇幅多了,对语言的感受力自然就提高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采用的诵读法,在当今时代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总之,如何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将进一步摸索下去。
标签:
教学论文
传染语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理解作文的“真”(网友来稿)
下一篇:
用美的尺度观照中学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