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设计
阅读:5766
标签:
教学设计
徐匡迪:今天怎样做教师
光明网 2002-09-11 记者 夏欣
徐匡迪,1937年生于浙江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曾为我国第一个院士市长——上海市市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党委书记。历任大学教师、副校长、外国企业的总工程师、高教局长、市计委主任、副市长、市委副书记等。
曾就读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
记者:你是在科技、经济、教育、政治几个领域都有突出作为的学者。据说你在经过这么多工作变动之后,仍保持着可贵的教育情结、教师情结。请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如何做教师”这个问题的?
徐匡迪:我虽然有过多次工作变动,但几乎没有脱离过大学讲台。关于“怎样做教师”,是一个有很多话可讲的命题。教师的作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记者:“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师素质中越来越被看重的东西,你认为它是怎样构成的?
徐匡迪: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这种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
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在今天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
教师的人格力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要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这样的要求总起来说,是要使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记者:一般说来,教师比较重视专业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相比之下,提高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方面的自觉意识要差一些。
徐匡迪:严格地说,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才有做教师的资格。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学,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更要学,不但要在书本上学,还要在实践中一点点琢磨领会,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和“育”走进学生心里。
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深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记者:心灵之窗是最难打开的,请谈谈在你教师生涯中的有关体会。
徐匡迪: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记者:你并非学师范出身,但在从政这么多年之后,怎么还能记着这么多有关教育、教师的格言呢?
徐匡迪:我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前后28年。为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要主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实际读书,录下书摘和警句、格言,亦是我多年自学的习惯。除此以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许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我学习的动力和榜样,他们是那些格言的验证者。
标签:
教学设计
徐匡迪: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大眼睛”成为普通“标本”
下一篇:
我们为什么缺少人文精神?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