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1836
标签:
教师随笔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对话
苗金德 顾之川
苗金德给顾之川的信
顾老师:
您好!
高中语文新教材已使用三个多学期了,在使用过程中,我碰到过一些问题,对此也作过一些思考,有些问题还是不得其解。您对语文教学有很深的研究,且主持编写了新教材,因此向您求教。您很忙,我不便过多麻烦,这里我只就新教材与阅读谈一点想法。
新教材之新,就我的理解有二,一是选作教材的相当部分文章是新增的,并且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二是编著理念相对靠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无论怎么说,这套教材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以往教材所不可比的。但要真正发挥好这套教材的优势,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
我们教师,一般比较迷信考试,或考试成绩,因此上课的最终目的是指向考试。功利性如此明确,上课往往容易变味,而学生久而久之,也变得功利起来。因此我们所谓的阅读课,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试题分析课,即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题目。使用旧教材时,这种课型是很通行的,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除了教师迷信成绩之外,由于教材十几年不变,而各地的会考又在如期进行,这样每次会考之后都会有一些课文成了会考阅读题,而这些题目相对比较典型,又往往为校考、联考、县考、市考之类所采用。
现在使用新教材,教师手中可用的参考资料应该会少一些,这就解放教师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应该是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手中除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之外,总有一两本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之类的书,这些书如果使用得当,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应该是有帮助的。除此,等而下之的是统一让学生做的所谓一课一练,如果用传统的方法使用一课一练,事实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我以为这是对新教材的绞杀。如何使用,我不妨把它描述出来。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做好(其实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抄上去)一课一练,然后将一课一练中出现的题目细化到课文中。上课时一般是依教参和一课一练去讲,题目讲完了,课也就上好了。课后布置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去完成一课一练。学生做作业时是不用动脑筋的,因为答案老师都已讲过,甚至抄过。这样做至少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较大地受一课一练的影响乃至牵制,使阅读课变成题目课,影响语文课的质量;学生做题则无非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答案移过来,这样做题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对能力的培养一无好处;另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语文是最容易做的,使得他们不在语文上面花时间。
新教材注重人文性,许多文章内涵很丰富,不是所谓“标准答案”所能框定,再说同样的答案,因为语言组成的差异而出现一些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也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听一个朋友说起过,他用新的方法来上新教材,所谓新,只是不过多地受教参尤其是一课一练的影响,按课文的内在逻辑上课,同时加进了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如上李白的诗,不仅讲这一首诗,而且讲到他的人生历程及与人生历程相关的其他诗篇,这样讲,课堂气氛很好,但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作如此说,听课是有味的,但做一课一练有难度,因为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详细讲。针对做题有难度,他是这样说的,他并不要他们能完全做对题,关键是做题,因为能力在做题中提高。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哪有老师不在乎学生有没有把题做对的?我能理解我朋友的意思,并且认同。语文不同于数理化,数理化课堂上讲的跟课后做的,是举一反三的关系,也就是说上课是个例子,用解答例子的方法去解答其他题目;而语文则不同,至少课文与一课一练的关系不是这样,如果老师上课时把有关一课一练的内容都讲了,尤其是阅读题,那让学生再做一课一练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或者说做一课一练只是简单的重复,让学生感到语文无味的同时也感到语文不过如此。不过我也为我的朋友捏了一把汗,因为这样做,短期效果可能不会好,而长期实在是一个更大的冒险,因为最终的证明是在几年后的高考,再说学校和学生有没有这样的耐心也难说,如此说来,对他不仅是考验,更是在付出的同时还要有更大的牺牲。因此新教材在面对如此现状,实在也有点举步维艰。
既然老师很迷信考试成绩,因此对新教材的处理就显得很大胆,虽然是不合语文的教学规律。如第四册中的小说《边城》、《陈奂生上城》等,虽然是公认的好小说,但老师不会在这些小说上花时间,因为小说中没有什么语段可以题目化。老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没有兴致,因此在相当多的老师和学生看来,不少文章形同虚设。语文需要感悟,文章需要入情,太功利了,审美这种情感也就不存在了。而新教材好像不为现行的低层次(相对于高考)的考试而编的,它扛的是真语文的大旗,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入手,让学生感受语文,热爱语文。既然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很艺术类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就显得很为必要。
新教材在阅读教学上还不是很顺手,看来要迎来阳光灿烂,还有待教师观念的更新。这让我想起令人尊敬的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他在90年代初就倡导语文教改,他的做法跟新教材的理念是相吻合的,但曾不为时人所认同。他自称是语文教学的“叛徒”,我想他“叛”的更多的是一种陈腐的落后的观念。而语文要有新的突破,除了教材的突破,更需要教师观念的突破。如果能多一些黄玉峰式的老师,语文可能会多一些新气象,新教材也就会有更好的礼遇。
让新教材能真正走上体现语文本质的阅读之路,其实是个理念问题。新教材的理念相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是超前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新教材与阅读的关系,实在是一个难题,也是很可以讨论的问题。您是语文教学专家,且有许多丰硕的成果,现写信向您求教,诚望您给予一个满意的答复,谢谢!
展开全文阅读
致
敬礼!
苗金德 2002年3月10日
顾之川给苗金德的信
苗老师:
您好!
接到您的来信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直到今天才给您回复。除了忙碌之外,你信中的观点,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整理思绪也需要一个过程。迟复为歉,还请您鉴谅。
诚如您所言,高中语文新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套教材所体现的语文教育理念,与以往的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要求较高。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后,新教材的教育理念、内容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到底还是一个教材与高考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我国这次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来看待这次教材的变化。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2000年9月开始使用的这套高中语文新教材,只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相对于整个课程改革来说,这套教材仍有过渡的性质。2001年9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材已进入实验区,未来几年内将逐步扩大实验范围。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科的课程标准也在研制的过程中,新一轮的高中教材也即将开始编写。这无疑会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指导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革。因此,可以说,这次包括教材改革在内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教材反映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新内容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不管课程改革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阻力,恐怕改革的大方向都是坚定不移的。如果我们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新教材与旧教法之间的矛盾,新教材与现行的高考的功利目的之间的矛盾,我们就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了。
先说新教材与旧教法之间的矛盾。诚然,如你所言,“让新教材能真正走上体现语文本质的阅读之路,其实是个理念问题”。 一方面,“教师一般比较迷信考试,或考试成绩,因此上课的最终目的是指向考试”。有一些老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仍然习惯于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有人喻为“旧瓶装新酒”。但是,另一方面,就我所知,包括您提到的黄玉峰老师和你那位朋友在内的一大批老师,确实也都一直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过去那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正在变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不能不说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但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课程改革,教材变了,而且不断地在修订调整,过去通用的教法被否定了,新的教法又还在摸索之中,不少老师有顾虑,感到困惑,这是很自然的,也在情理之中。再说,就我个人的理解,这次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改革,都是对以往经验教训的吸取与纠正。事实上,20多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像“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辅相成关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自学能力的培养,等等,一直是这些年语文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恐怕不能说与过去老师们的探索与试验没有关系。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具体措施又必须是稳妥的。因为教学不像种试验田,失败了可以重来,而学生是不能耽误的。教材可以试验,学生可以参与试验,但这种试验,只能比过去更好,而不能比过去更差,因为学生耽误不起。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既要保证新教材内容的落实,又不得不考虑三年后的高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一课一练”的内容。我认为,如果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通过做题,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毕竟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成果,相当多的人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仍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只是不能把这种做法推向极端,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作纯粹的考前演练。
再说新教材与高考改革的关系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考试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内容和考查形式等等,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可以说,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愈来愈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已经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拿阅读来说,新教材作为单元教学目标提出来的“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质疑思辨”“融会贯通”“提要勾玄”“迁移运用”等要求,与《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新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分量,文学作品的鉴赏已成为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比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中,就增加了古文翻译、名句名篇默写和古诗鉴赏等主观题型。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评分标准更加强调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地表达等要求,也是与写作教材的改革理念相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考作为一种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它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改革、稳定与发展,既要十分慎重,又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
教材与考试,一个是治本,一个是治标。作为语文教材的编者来说,更多地考虑如何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无论学生将来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具备相当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学什么,考什么,而不能颠倒过来,变成考什么,学什么。我认为,老师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像你的朋友那样,平时注意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辅之以科学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真正提高了,就等于给了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不管具体的考试内容怎样变化,都能无往而不胜。何况我们的高考也在不断改革呢?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还望您批评指正。
即颂
教安!
顾之川
2002年6月28日
人教网
标签:
教师随笔
关于高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话说语文教育科研的“真”与“伪”
下一篇: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