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75  
标签:教学论文
再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语文教学两种不同倾向说起
                                    文/王革屏

 

  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仍然坚持“讲析法”,另一种则主张“诵读式”。主张“诵读式”的原因是由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过细的分析造成了作品的支离破碎,破坏了作品的和谐统一,遏制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极力主张“诵读式”教法,认为该讲的少讲,可讲可不讲的不讲,有些人甚至主张“全文言教学”。

 一、两种主张各有弊端 最近读了两篇文章,巧得很,两种观点都以寿镜吾先生大喝一声“读书”为例: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的嘈杂场面,其结果是当先生自己高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而入神时,学生们的书声便低下去,静下去便用纸糊的盔甲在指甲上‘做戏’或是‘画画’……先生只读不讲,学生就不懂所读的书是什么意思,不懂就调动不了感情,就会对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这道理再简单不过。鲁迅是‘过来人’,他对这种陈旧的方法深恶痛绝。”

 “学生们都习惯地摇头晃脑起来,而先生自己呢?也习惯地摇头晃脑起来。其轻松、其潇洒令人神往;其效果、其名望令人羡慕。大文豪鲁迅先生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或许与寿镜吾先生经常大喝一声‘读书’不无关系。”

  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否源于寿先生的大喝一声“读书”还有待商榷。但在此,只想提醒一下,一声“读书”便可奠定深厚的文学功底,岂不是有无数个鲁迅诞生?

 前者强调“讲”,后者强调“读”。教师是应该讲,学生也应该读,就看怎么个讲法,怎么个读法。一味地读书,恐难深刻理解作品,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烦琐的讲析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美美的一篇散文,偏要掰开揉碎了讲析,破坏了意境的完美统一,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说,“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乃是各学科所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所谓“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特征(见李孝忠《能力心理学》)。根据国外心理学家们研究,能力是由智力和各种特殊能力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智力居于核心地位。而智力也是由异常繁多的因素组成。一些心理学家已测出近百种智力因素(见《能力心理学》)。

 在这近百种的智力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乃是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首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见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就语文教学而言,人们常说,应当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但这种能力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们的最主要的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思维方式大体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这两者在人们的实际思维过程中,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来也不可能有绝对纯粹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我们一般总是根据其主导方面来分辨其属于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的。

 就语文教材而言,议论文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性课文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说明文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我们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的方法。在议论文教学中,侧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文艺性作品的教学中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说明文主要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灵活掌握。一般是,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应积极引导学生以文艺性课文所描述的生动形象为出发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抽象思维训练,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读时发现问题或者通过教师事前精心设计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去进行思考,并从而解决问题。

 具体方法如何呢?

  (一)启发联想和想象 阅读文学性课文,联想和想象是进入作品“意境”的桥梁。

 学习《陌上桑》,文中对罗敷的描写,有用具美、饰物美、服装美、语言美、姿态美等等,那是一个美的化身,而这些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才能“看到”,如果采用一些教师“诵读法”,学生通读之后,眼前浮现的只能是模糊的罗敷。如果教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浮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会是活灵活现的罗敷。如果教师把课“讲深”“讲透”,那个罗敷只能是作者笔下的罗敷,而不是学生脑中的罗敷了。

  (二)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问题提得好,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积极思考。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精髓。

 在教学《故乡》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别了二十年的故乡,再回来有什么感受?(故乡的萧索,没有一些活气,闰土和杨二嫂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闰土和杨二嫂了)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人的变化)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外貌、语言、行动上)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农村经济的萧条、衰败,兵匪官绅的盘剥)通过问题的深入,主题被鲜明地归纳出来了。学生通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掌握了“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特点。

 另外,设计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掌握好每堂课提出“问题”的多少和疏密,“问题”过多,学生无思考回味的余地;“问题”过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深过浅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在学生熟视无睹、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设疑,当学生有疑问时,可在学生疑问之处提出相反的问题来,当学生错误地回答了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采用“归谬法”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展开全文阅读
 思维训练的途径还很多,这里只谈及两个方面。

 四、教无定法 妙在得法

  一味地“讲深讲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文言式”的诵读同样如此。怎样运用要视文体而定。诗歌、散文就要“多读”“少析”。而有些教师在教授这类作品时一字一句地咀嚼实不可取。“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远远不够;还要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等方面进行训练。从思维训练的途径看也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标签:教学论文 再谈对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初五册] 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下一篇:“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架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