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设计
阅读:700  
标签:教学设计
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教育报     2002-10-22     张斌贤 刘淑兰 

 

  2002年9月8日,江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庆典,首次就教育创新问题做出了系列和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是新时期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新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认真学习这些论述,深刻领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将迎来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进步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一、教育创新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江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深刻说明,教育创新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后所提出来的一个带有根本性、指导性和历史性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一是要抓好科技这个关键,二是要夯实教育这个基础。但是,现行的教育怎样才能够在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呢?江总书记从战略的高度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从各个方面变革那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教育创新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江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讲话和报告中,都明确指出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地阐释社会创新的丰富内涵。1995年9月28日,江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要花大力气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1997年12月29日,江总书记在一次高层研讨班讲话中,高度评价了“理论创新”对于明确方向、搞好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此后不久,在给中科院的一个批示中提出要“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2001年7月1日,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已经明确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历史性任务。由此可见,江总书记此次讲话中首次提出“教育创新”,将“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提,认为教育创新与其他三种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反映了江总书记始终注重“创新”的思想,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难能可贵和使我们感到倍受鼓舞的是,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提出“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可见,教育创新不仅构成了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还起着一种基础性的作用,为各个领域的创新提供知识、人才支持。 

  三、教育创新标志着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不断改革的历史时期。1951年学制的颁布,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教育要“向大众开门”、“为工农服务”的主张,第一次使广大的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受教育权利。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拉开了20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的序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为了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两基”工作、“减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校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回顾上述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发现,贯穿其中的就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甚至可以说,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教育创新。今天,江总书记明确提出教育创新,是对教育改革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希望今后的教育改革事业能够在创新方面更加主动、积极和自觉。因此,可以说教育创新的提出,预示着中国教育改革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思想境界。 

  四、教育创新凝聚着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共识 

  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创新不仅仅考虑到了后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而且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出发,凝聚了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冷战时代的到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事业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教育白皮书》,认为学校已经进入新的世纪,鼓励、促进选择多样化的办学理念。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实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提出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成立国家教育目标领导小组。同年,日本开始了“终身学习(教育)运动”,其目的不仅在于人力资源开发,而且在于满足人们高度的精神需求。2001年,日本又制定了《21世纪教育新生行动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有关2010年前教育发展的战略,提出了“超前教育”的构想。比较中外教育改革的实践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改革重点和举措,但是,透过这种教育改革的多样性,我们也看到一种高度的一致性:教育改革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整体上彻底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一种适合于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新教育。 


展开全文阅读
  五、教育创新呼唤着教育科学事业的大发展 

  教育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那一个方面的创新,首先都要了解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教育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规律。而要做到这些,仅仅依赖个人的或局部的教育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繁荣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地促进教育知识的进步。在这方面,既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中华民族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教育理论成就,也要注意吸取和借鉴人类一切教育智慧。两者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代替。20世纪以来,在学习西方教育科学方面,我们是积极的、努力的,也是非常有成效的。从早期的学习日本,到后来的学习美国、苏联,一直到今天我们广泛地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深刻的教育理论,这对于建设中国的现代教育学科,提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范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较起来,20世纪的历次教育改革中,我们对于自己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传统的重视是不够的,不少人甚至达到了无知的程度。这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实施教育创新,与加强教育思想和制度史的学习、了解与掌握,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内在统一的。无论是借鉴古人的,还是借鉴外国人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升我们的教育科学的发展水平,提高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创性,从而为教育创新提供更加成熟的教育理论准备和资源。每一个教育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真切体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师范大学应该将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作为促进教育创新、服务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六、教育创新重在实干、力戒空谈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反复指出,教育改革“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教育改革如此,教育创新更是如此。在教育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实干,力戒空谈;要善于抓住教育实践中的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一是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前一个矛盾就体现为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还不能满足终身教育时代人民群众基本学习需求和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矛盾,特别体现在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上。后一个矛盾体现在,日益深刻的社会转型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如何满足这种新的社会教育需求。这两个矛盾的解决,涉及教育基本关系和制度的变革。这两个矛盾的解决,必将带来整个教育关系的重构。教育创新,除了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矛盾外,还应该关注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就当前而言,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问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问题、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问题、WTO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问题、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问题、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与构建学习化社会问题、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问题、全球化时代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认同问题等等。相信这些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一定会使整个教育系统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作者张斌贤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刘淑兰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标签:教学设计 教育创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专家指出六月高考影响不会很大
下一篇:年轻教师重在培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