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设计
阅读:3200  
标签:教学设计
名校靠什么出名?(上)
         k12        2002-10-22     江苏金湖县中学 卢军 

 

    名校就是重点学校,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至90年代,重新恢复、层层设置、争相创办的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差校"、"弱校",严重违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名校改头换面为示范性学校,于是神州大地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一批"国字头"(国家级)的示范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名校又成为家长为子女大把"烧钱"的场所,出现了高额收费的"高价生"、"择校生",败坏了教育的内在品质和风气。同时,由于名校的"示范效应",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这种异常现象使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登峰造极! 

    名校靠什么出名?当然是升学率,而且,还必须是升入名牌大学的比率。的确,不追求升学率的名校就不是名校!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盗亦有道"?所以,本文重点要探究名校奇高的升学率从何而来。 

    获取与普通学校相差悬殊的生源是名校保证其奇高升学率的根本。这方面名校有传统的优势,但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及教育的"地方壁垒"被打破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了。笔者所在的学校也算地方名校(正在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今年高一招生1000名,中考成绩680分以上的学生有50名,但本地另一规模相当的"国字头"示范性高中达到这一分数的学生是700名。这一"国字头"的示范性高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周边地区优秀生源"一网打尽"。更有"大象"级名校,财大气粗,跨省市招生,专门网罗当地中考状元或奥赛冠军,不仅免收培养费,还有巨额奖学金奉送,真正为"得天下英才育之"而不惜血本!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对应试教育来说,生源便意味着一切!对名校利用传统优势和市场手段搜罗优秀生源我也能够理解,但希望他们在介绍办学经验时能充分考虑这一重要方面,而不要罔顾实情,故弄玄虚,大唱高调,说什么"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等等,让人误以为名校真的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本领。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苏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先生曾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此言可谓一针见血! 

    这么多优秀的生源犹如茁壮的种子,在名校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理应享受到别样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成为参天大树。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笔者在名校任职的朋友和新闻媒体透露的信息看,名校在培养学生上鲜有高招,采用的无非是通行全国、乏善可陈的"加班加点,魔鬼训练";近年,随着应试教育的加剧,许多名校更是黔驴技穷,操守、风范尽丧,"当仁不让"地趟起了假期补课、加重学生负担的"浑水"。有的名校甚至提出"把高一学生当高三学生抓"这样的口号,让前来学习取经的无名学校大开眼界、如获至宝、奉为圭臬,惊呼"钢铁原来是这样炼成的"!江苏省有一所声闻全国的名校,该校在加班加点上可谓"独领风骚"、登峰造极--全年只放一天假:年三十半天加大年初一半天!这样的学校不是"集中营"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魔鬼训练营"中学习不可能体验到成就和梦想,也不可能获得探索的激情和乐趣!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焦点--许多名校培养的国际奥赛金牌尖子令人心痛地丧失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就是明证!不用进行专门的调查,名校学生的近视率也肯定名列第一!这些现象难道不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吗? 

    更为恶劣和堕落乃至罪恶的是,有的名校与各级奥赛命题组甚至是高考命题组成员"关系铁杆"、"走动紧密",结成"利益共同体"。用高额出场费请上述"命题专家"利用讲学、辅导、吹风等方式提供有关拿不上台面的"内部信息",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一块块金牌的背后,那高得离的升学率里面究竟有多厚的"黑幕"?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泄漏就露出了"冰山之一角"!可惜这事只在人民网、K12教育网等网络媒体登载,最终不了了之,实在令人扼腕。 

    名校靠什么出名?夸大其词、玩弄数字游戏等不实宣传又是一招!某名校在公开的媒体上激奋昂扬地宣称自己当年高考是如何辉煌,一个班就有十几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其实该班是学校仅有的一个"强化班",该校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也就这十几个学生。如今社会风气使名校也未能免俗,招进了许多有钱有权但没有分数的学生,名校虽无"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术,却有玩弄数字游戏的技巧和门道,在统计升学率时,落榜的从"后门"进来的学生是从不作为分母的。名校都有为数不少不在籍的"黑户学生",这差不多是公开的秘密

 

标签:教学设计 名校靠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年轻教师重在培养
下一篇:周国平: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