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899
标签:
教学论文
表现欲——写作的动力
航空航天大学附中 曹 阳
表现欲是人的基本欲望,是个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缺乏表现欲,那么这个人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实际就是要表达愿望,发表见解,抒发内心的感受。概括起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的表现欲。所以,激发表现欲,是调动写作积极性、发挥创作才智的根本手段。
怎样激发表现欲呢?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设题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学生要善于自我激发表现欲。两方面努力,人所固有的表现欲就通过写作的形式活跃起来,写作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我在50年代末上小学时,本来对作文毫无兴趣。有一次,老师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现在出这样的作文题不算新鲜,但当时对我们来说,这样的作文题很新鲜,很有诱惑力,我第一次有了写作的欲望,把一个小学生对将来的憧憬尽情描述出来,写完以后,就好像自己已经看到了未来的一切,心中满足极了,也增强了要努力学习以实现自己愿望的决心。老师看了我的作文,并没有在作文方面说什么,或许她说了什么我也记不住了,只记得她笑眯眯地对我说:“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对我的鼓励很大,我开始喜欢作文了,知道了作文不是用来向老师交差的,是写给自己的,是一种享受。后来,我觉得看《矛盾论》是有水平的表现,于是就看《矛盾论》,看不懂多少,但多少也能看明白一点儿片言只语,于是就写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我的读书心得,并没有嘲笑我,而是夸我有出息,同时给我推荐了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鼓励我多写读书笔记。今天想起来,应该感谢我的小学老师调动了我的写作兴趣,给了我写作的信心,这比精批细改对我的帮助大得多。老师每鼓励我一次,我就回去主动再多写几篇,形成了良性循环,为我今后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中学以后,我的语文老师是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夫人曾彩美,当时刘绍棠已被划为右派,曾彩美老师自然说话比较谨慎。她很喜欢我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给我们很大帮助,尤其在写作方面,不但循循善诱,耐心指导,而且告诉我们学写作必须勤动笔,不勤动笔是学不好写作的,鼓励我们在写作中不断增强“我能成”的信心。现在时光已经过去了30多年,我已记不清她是怎样教我们写作文的,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她对我们鼓励的话,珍藏着她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信心。后来在许多重要的写作任务面前,我都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好,人有了士气,文章就有了文气。由此看来,学写作的第一要务是激发写作的欲望,也就是激发表现欲。有了表现欲,人就爱写文章,才能写出好文章。人的这种表现欲和信心,不能等着别人给,要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中逐步建立起来。我的中学时代大部分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读书学习的条件差得很,写东西也要小心再小心,说错一句话是要惹大祸的。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我能坚持勤动笔写读书笔记、写日记。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本来我的日记跟流水账差不多,有一次,我见到一本别人的日记,这才知道日记可以写成一本给自己看的小刊物,是自己抒发性灵的一片天地。当时写日记只不过是自己跟自己说话,但久而久之,写东西可以一气呵成了,自己训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再往后是下乡插队,我们从北京来到陕北,在黄土高坡,顶着炎炎烈日,挥镰割麦。手腕上绑一条手绢,手绢内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今天该学或该记的东西。既方便了擦汗,又可利用劳动间歇多少学点东西。就是这样,还得防备别人看见,说你走“白专道路”。放工回家,大家极其劳累,但我们相约先不忙着做饭,先学习一小会儿,然后再生火做饭。饭后写日记。我的日记足足写了17 本,现在这17本日记成了宝贝,谁写知青回忆录呀或写个知青题材的电视剧呀,这些日记就派上了大用场。现在我的写作能力的形成,跟当初我写这些日记有很大关系。现在的青年学子的学习条件非常好,更要自己激发自己的表现欲,勤动笔写一写,写作的能力只有在写作中培养起来。如果处处等着老师安排,一学期就写那么几篇作文,而且是交差式的,作文水平怎么能大幅度提高呢?有的同学好问老师“怎样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看不如自己问自己“我做到了勤动笔吗?”勤动笔,多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除此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现在我也像当初教我的老师那样当了语文老师,已默默耕耘了26个春秋,我也像当初我的老师那样在作文教学上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我相信,我对学生的鼓励,比我在作文方法的传授上起的作用大得多。我也经常动笔写写东西,粗略算来,我仅在近几年就发表了百万文字,而且给《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考试》等全国大报刊 的稿件没有空投过。我现在用电脑写东西,速度之快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我能做到文思如涌吗?我自己给自己鼓劲;我能成!
From:网上语文课堂
标签:
教学论文
表现欲—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引导学生多关注当代汉语
下一篇:
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