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备课中心

红烛/闻一多 教案 教学设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二、核心素养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
阅读全文』...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 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
阅读全文』...

 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说明】统编新教材(必修)以人文主题统领,打破文体界限;以任务群为学习旨归,聚焦语文学科知识学习。本设计初衷既紧扣新课标,又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单元学习任务,以统编教材的课为单位,一组一组设计教学。    第一课任务主题——知人论世、品味青春。    ...
阅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太...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
阅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三美”原则;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作用;    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解构”的方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领悟“蜡炬”和...
阅读全文』...

 【设计依据】    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    【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
阅读全文』...

 【学习目标】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体会诗歌对青春的吟唱。    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思考问...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大致掌握新诗章节方面的形式特征。    2.认识诗歌抒情达意需要借助具体形象,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一、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3.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4.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
阅读全文』...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阅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阅读全文』...

 【学习指引】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
阅读全文』...

 【教材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
阅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阅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    3、了解诗人抒情脉络及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
阅读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诗歌。    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难点 抓住意象...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
阅读全文』...

 一、正字音    ①烧沸( ) ②脂膏( ) ③慰藉( )    二、记字形    1、蜡 j ù    j 365;形    2、耕 yún    纷 yún    yún yún 众生    3、怒 y335;ng    怂 y335;ng    y33...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知识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
阅读全文』...

 【文本解读】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
阅读全文』...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
阅读全文』...

 》点此浏览本课其他备课参考资料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