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316
标签:
教学论文
课堂质疑要因势利导(网友来稿)
湖北省通城县石南中学 黎志星
电话:0715-4811569
宋朝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质疑对学生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质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影响,这也是教师们讨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此有必要对其作一翻探讨。
首先要明确界说,遵循原则。
质疑俗称设疑或设问,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达到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与提问密不可分,但又不是教师为引起学生对某个内容的注意或思考而简单的提问。质疑更侧重“故意设置”四个字,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普遍性、层次性、发散性、灵活性、生动性,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为调动全体同学的主体能动性,有的放矢的逐层推进的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讲究语言环境的创设,讲究回答内容的自由,讲究提问技巧的运用,能很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和主观意识。
其次要讲究技巧,因势利导。
按照质疑的性质可分为求解性质疑、研究性质疑和商讨性质疑三种,按照教师施教的程序又可分成超前式质疑、引导式质疑、点拨式质疑、比较式质疑及归结式质疑五种,在质疑的技巧上有直问与曲问法、顺问与逆问法、单问与套问法、独问与议问法。无论哪种质疑形式或方法都要讲究因势利导,注重实效。
(一)新授之前质疑能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在讲课之前是学生预习或自学阶段,教师此时提出质疑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尤其是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更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教师一般可以根据课题、作者或体裁等方面来质疑,当然问题以明确而又浅显为好。像《谁是最可爱的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课题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设问。又比如有个老师在讲《鹤群翔空》这篇课文时,一开头就设计了“这是一篇写鹤 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这个样一个问题去读课文,学生激情高涨,兴致盈然,整堂课都处在一种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针对重难设疑能顺水推舟,引人入胜。
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能叩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在积极的双边思维活动中使教学过程如破竹之势,顺水推舟,从而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给学生搭建思维“坡度”,将学生置于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的境地,经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在教《驿路梨花》一课时,在学生理清结构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赛,学生通过边思考边议论边纠误,很快就能把握“所有建屋与修屋的人都是主人”的中心,从而顺理成章的理解“雷锋精神到处传扬”的主题思想。
(三)反常之处设疑能明辨是非,加深理解。
课文内容的反常之处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在此设疑,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作者用意,畅通思路,还能开拓思维,加深理解。这反常之处在学生自习时就应引导他们找出来,让学生培养出一种敏感性思维习惯,不要随意放过任何一处“有疑”的字、词、句、段,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反复酝酿,为表达中心思想以奇巧取胜的点睛之笔,所以细加研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像《种树“种到”联合国》一课课题中的“种到”二字就耐人寻味,这树怎么能“种到”联合国呢?这就不得不吸引读者去阅读全文以探个“究竟”。再比如《一面》中最后议论部分“现在,先生是死了”一句,一般情况下对死亡我们是忌讳说“死”字的,可这里为什么却直说呢?通过师生共同置疑辨误,了解到这种正语反出的手法更能激起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去世感到悲痛和惋惜之情。
(四)无疑之处置疑能出其不意,制胜千里。
在学生“无疑”之处生疑提问,能引导学生学会生疑,激发学生在平淡的学习过程和内容中的学习心理冲动,从而能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中见绝妙。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采用比较式设疑,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文体或写作特点等设计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性问题,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辨过程中加深理解,增进思维。比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关键字词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比较优劣,从而品味到作者“炼字”的技巧;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爱联想到与本课或思想相同,或题材相近,或写法相联,或语言相似,或观点相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激发思维,深化理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抓住好奇设疑能反客为主,诱导创新。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能使学生产生探究反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很好地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备到学生这种千差万别的好奇心,不能保证学生发问离题,教师也难以达到那么随机应变,收放自如;可学生正是有了这些好奇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思维也会空前活跃。比如胡明道老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开头就说:“这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篇小说,我们该怎样学习小说?你希望老师怎么教?请大家给我出点子。”一句话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直插到对教材教法的探究上。由学生选择学什么,由学生设计怎么学,这种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就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沃土。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质疑的不可预见性而放弃对它的尝试。
展开全文阅读
(六)批判作者质疑能推陈出新,春色满园。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与作者或编者对话,对文章提出或赞同欣赏,或批评指谬,或建议改编的疑问,即使这些问话不一定成熟,抑或不一定正确,我们也应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因为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其个性的独特表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笔者在教杨朔的《荔枝蜜》一课时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编者想把这篇文章缩短一点,你将怎么删改?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删除第一节,因为这节在感情上不协调;有的说要删改第二、三、四节,因为这几节没写蜜蜂,写得太详细了容易喧宾夺主;也有的说可以删除最后两节联想,因为这样更耐人寻味,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并且这种以梦结束全文的手法太俗套。学生的这些观点是赞同者少,而反对者多,反对者多数还是不敢怀疑书。我本想以作者的身份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但转而一想我这样做不同样变成了迷信教材的“反对者”?那样将无情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而是我对他们都给予了诚恳的支持和鼓励。胡明道老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就是这样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与莫泊桑对话的环境,使“一千个学生变成了一千个作家”。
总之,课堂质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反复尝试,勇于革新,才能做到运用自如,从而真正为语文素质教育服务,培养出有着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共2915字)
主要参考书目: 1、刘华《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
3、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邢改萍、李守森主编《中国教育学术文存(第五卷)》(学苑出版社)
5冉乃彦、王学明、刘素梅《中学生心理与追求》(中国文联出版社)
6睢文龙、冯忠汉、廖时人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 b5438@eyo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课堂质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当语言“糟粕”流入课堂时
下一篇:
语文教材三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