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798
标签:
教师随笔
空白示人意更丰
文/张明霞
《白蝴蝶之恋》抒写了“我”的心境,从救助时的同情怜悯,到自由飞去后的失落、怅惘。这种心境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作者没有直白其思想意义,而是示以空白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思索的空间,这恰是名家的行文高妙之处。在课后练习一大题的第3小题涉及这样两问——“我”为什么感到“失落、怅惘”?“我”的感叹包括了怎样的感情?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这里梳理出来。
一、强者怜弱说
纤细的白蝴蝶在阴晴不定的天气,仍然飞出来寻觅,“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可见作者是十二分地欣赏寻求者。白蝴蝶这纤细的生命危难之时,“我”救助它、怜悯它,是因为我感到了人的力量比其强大。“怜悯”一词,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但同情必须以同情者比被同情者有优势条件为基础。的确,人在自然界风雨面前是有资格怜悯白蝴蝶的。一场风或一场雨断不会要了一个人的命,最多是偶感风寒。作为人,可以捧起一个接近死亡的生命,“送给它一丝温暖”,直到它重新飞起。尽管被救者是一个勇气非凡者,这也只能平添人能够怜悯的自豪。但是当它真地自由翱翔而去时,他又击溃了“我”作为人的自信。纤细的蝴蝶刚从风雨的利爪中夺回生命,旋即投入到新的航程。前面可能有风可能有雨,白蝴蝶前程未卜,白蝴蝶前程又可卜——这是一只永远的白蝴蝶!然而人呢?能对奋斗目标的关注胜于生死的关注吗?能从社会的风雨挫折中崛起奋飞吗?假如人面临几乎是致命的挫折,人又会怎么样呢?……人在某些时候,却不能超越,这同白蝴蝶相比,又是多么渺小啊!“我”能不感到失落怅惘吗?
二、患难真情说
白蝴蝶在“五风十雨”中“受伤”,几近死亡。“我”目睹白蝴蝶虽“轻柔纤细”,但敢于在风雨中穿梭、“寻觅”,这是一种因肯定其价值取向而滋生的怜悯。这就像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病重仍不辍学习,她的老师对她怀有了深切的怜悯。更为可贵的,是“我”以呵护之手把白蝴蝶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这生命在“我”的掌中被关怀,在“我”的关注中由“吓懵”到复活,它的第二次生命与“我”休戚相关。“我”由怜悯到怜爱——“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但是,它真地自由翱翔而去了,“我”那刚刚缔结的患难情缘,却使我依依不舍。骨子里,“我”是它生命的再造者啊,就像父亲不舍儿子去远行闯荡。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它会飞得好吗?“我”支持它,同时以一种父母担心它的航程是否顺利,“我”怎能不失落、怅惘?
以上两种感情各执一词,却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是围绕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基于作者所表述的是复杂而丰富的感情,故说法不应唯一。“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语文界的同仁有更精辟的见解,此文权当是引玉之说。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
教师随笔
空白示人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一篇:
提醒幸福何必贬损提醒灾祸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