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高考范文
阅读:798
标签:
高考范文
走进两个孩子的不同中学生活
南方周末 2003-01-07
原点:北京四中
选点:西北50里外———北京延庆永宁中学
采写:本报驻京记者张捷
王磊:不想埋怨
2002年12月18日。漫天轻飘飘的雪粒,坑洼不平的土路已经积雪成冰。14岁的王磊走得小心翼翼,这种天气总让他觉得庆幸,他的一些同学,要顶风冒雪走漫长的山路回家。
学校坐落在连绵的平房之间。说不清是村是镇,十几个村子已经连成了一片。永宁中学是延庆最大的农村中学,延庆是北京的郊区县。王磊的家住富民街村黄甲巷,离学校只有10分钟路程。
王磊的家
在一片蒸腾的水汽中,王磊的妈妈正操持着午饭。房间干净而温暖。白墙,水泥地,简单的家具。墙角一个浅浅的圆盆长着青郁郁的小葱,乍看上去,有点像水仙。
很穷的一个家,但是穷得很有尊严。
很长一段时间,这三口之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3亩地。地方干旱,种不了别的经济作物,只能种玉米。除去化肥、种子钱,一亩地年收入100多元。3年前,王磊上初中的时候,爸爸终于幸运地找到了相对稳定的临时工作,到镇林业站开消防车,家庭月收入达到了六七百元。
2001年,王磊的爸爸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家里的土炕拆掉换成床,黄土地打成水泥地,土坯墙抹一层白粉。整个工程花了2000多元。为此,夫妻俩闹了一顿气。王磊妈妈的想法:咱得攒钱,供王磊读书。爸爸的说法:孩子大了,也有自尊心,来了同学坐都没地方坐怎么行?
王磊是父母的骄傲,家庭的希望。
在乡村小学的时候,王磊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上了初中,学校搞素质教育,老师不再宣布名次,怕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王磊的母亲总是自己去打听,知道儿子的成绩还一直是全班第一,全年级12个班,也没出过前10名。每当街坊邻居说起王磊的好成绩,王磊的妈妈就在心里笑。
“农村没有别的办法。你得学,好好学。”从小到大,他们总是这样告诉王磊。王磊考试考得好,他们说:你得尽力。考得不好了,夫妻俩还是说:你得尽力。
王磊心疼父母,虽然从来不会当面说。“心里明白就成了”,他说。爸爸给林业站开车,上班没有准点。有一天中午刚进门,饭还没吃一口就被人叫走了,林子着火是没有固定时间的。经常,王磊看到父亲晚上坐在椅子上说会话就睡着了。妈妈的辛苦他看不见,总是他起床的时候,妈妈就已出门了。夏天,她要骑自行车走五六里路,凌晨四点半之前到别人家菜地帮忙摘菜,赶城里早市。摘6个小时可以挣10块钱。“现在是冬天,找不着零活。要是能找着她也会去的。”王磊说。
两岁时到过一次北京
在夫妻俩看来,王磊越来越懂事了。“上小学的时候,还闹着要吃个冰棍。从上了初中,给他几毛一块的冰棍钱都存着,自己买学习资料。”他们每年都给王磊买一双新运动鞋。去年买的那双很贵:50元。鞋子总是很干净,因为王磊几乎舍不得穿。
上学读书回家做作业,有时候到院子里玩一会。王磊的生活一向这么简单。两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去过北京动物园,后来再没去过。虽然离北京城只有60多公里,但是去一次要吃要玩恐怕也要花几百元吧,对这个家庭太奢侈了。家里的一台21英寸电视是亲戚送的。王磊很想知道城里中学的情况,看电视时特别留心。
“有篮球馆、足球场、语音教室,挺幸福的,比我们好多了。”他最羡慕学校有电脑房了,到现在,王磊都还没摸过键盘。王磊的父母也在为电脑的事着急,从王磊上初一开始,他们就经常打听,学校什么时候开电脑课呀?“又不能跟城市比,自己家里买电脑,只能靠学校。要是学校也没这条件,就只能干着急了。”最近,听说学校终于进了电脑了。但是王磊所在的初三却没时间开电脑课了。
偶尔也会想可能有点不公平,偶尔而已。再说,要埋怨不公平也轮不到他,王磊看过电视上的困难小学,自己的学校在全国看来也算中上等了。政府拨款,学校这两年还盖了两栋四层新楼,比镇政府的房子还气派。教室里有暖气,冬天很暖和,比家里暖和。
还有一个问题王磊不关心,家长们却特别关心:老师调走的事。家长会后王磊的妈妈曾听到有人抱怨:“还怪学生成绩差,好老师都跑重点去了。”王磊妈妈觉得分配的时候好老师就被城里留下了,现在乡村中学培养出个好老师,又要被城里拉走了,“有点说不过去”。但这又是干着急没办法的事,毕竟乡村中学待遇不如城市,她只能不停地对王磊说:你好好学吧,好好学吧。
想考北京四中
2003年夏天,王磊就要面临人生的第一大关口:中考。就像大多数乡村孩子的父母一样,王磊的父母做好了几乎是“破釜沉舟”的准备。他们已经打听过了,考上县城的重点中学,一年的费用至少要七八千,如果考到北京城里,没有1万打不住。
他们已经计划先请亲戚帮忙,村里几个考上高中的家境困难的孩子都是这样做的。“打一个条,给他记上,将来他工作后再一点一点还。”
怕王磊有心理负担,他们一早就对王磊说,“只要你能考上,即使把房子卖了,俺们赁房住也要供你念书,你发展好就是对俺们的最大安慰。”
王磊现在很关心学校的情况,中考的时候上不了好学校,前途就比较渺茫。他听说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去年考县城的延庆一中,没考上,回家就哭了,哭得很伤心。
王磊心高,暗暗向往北京城里的学校。他听人家说,最好的学校是北京四中。
但他并不知道:就像高考时给各个省分派名额一样,北京的重点中学招生也在各区县分配名额。北京四中,在延庆并不招生。
惠尚懿:像我这样生活应该很自然
2002年12月19日。17岁的惠尚懿是由妈妈开车送来上学的。她是北京四中高三学生。
1983年,政府曾大笔投资打造北京四中校园,那些当年引起轰动的六边形教室、天文台现在看来已经略显陈旧。今天四中的精致更多体现在一些出人意料的细节上。比如,午间,雪天的校园,回荡着悠扬的音乐。据说这套广播设施是一个商人捐赠的,100多个隐藏的音箱保证音乐均匀地飘到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
展开全文阅读
讲话或者听人讲话,惠尚懿总是神情专注地直视对方,没有丝毫怯懦。
北京四中:“和一般中学不一样”
“如果你的履历表上,高中是北京四中,大学是清华北大,可以说,学生时代最好的经历你都具备了。”两年前,决定中考志愿的时候,父母对她说。
她看了一些四中的资料,感觉四中不仅仅是一所中学,“它和一般中学不一样”。四中非常具有“社会气息”,比如:接待叶利钦夫人访问,接待中央领导。惠尚懿从来没想过,一所中学能有这么高的荣誉,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还有一张照片吸引了她:英国伊顿公学学生在四中游泳馆的友谊赛。她很惊讶:这么漂亮的游泳馆!
惠尚懿听说四中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特别之处。她不想进一般中学,那只能把高中三年投入高强度的学习中。2000年,惠尚懿如愿考入了招生分最高的北京四中。
她很快有机会在一些重要活动中承担角色。北京申奥,奥申委评估团来访,政府安排的一个活动就是:参观四中校园。惠尚懿6岁就开始学英语,口语很好,被学校选中做评估团团长海因·维尔布鲁根的向导。那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这件事情后来又引来媒体关注,惠尚懿又为接待记者采访忙碌了一番。
两个月后,惠尚懿参加了“欧洲之旅”。经过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最终目的地是德国,这是四中和德国的一所联谊学校的交流活动。旅行花了1万多元,惠尚懿觉得不是很贵,重要的是开阔眼界。“确实各国文化不一样。即使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印像很深的一个细节,是荷兰高速公路旁的绿化。相比之下,北京寻常可见的裸露黄土就难以忍受了。
“不一样”在哪里
教学安排的确特别,惠尚懿一入学就感受强烈。每天下午3时25分放学,几乎不留作业。开始惠尚懿觉得很不踏实,毕竟以前已经习惯了做老师布置好的一张张卷子。好在学校随后就做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大家怎么学习而不是去学什么。
很多教材都是学校自编的。惠尚懿曾偶尔听一位校领导说起:四中招数学老师必须是硕士以上。惠尚懿觉得一些老师讲得真精彩,比如,物理老师,能从一个人人都能做对的简单题目挖掘出很有味道的东西。地理老师,在讲人文地理的时候居然涉及到了城市规划,带大家讨论北京交通状况如何改善。
高一下学期,一些主要课程开始施行分层次教学。北京四中20年前就开始施行这种教学方法,先用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分班教学。比如,思维活跃,喜欢和老师讨论的分在A班。接受型的孩子,很认真很踏实听讲的分在B班。惠尚懿的数学和英语都在A班。她有时对比A、B班老师的板书觉得很有意思:“A班注重启发性,黑板上满是小圈圈,B班板书一条条的很整齐。”
选修课让她体会了选择的痛苦,可选的太多,而且都那么有趣。四中的选修课分为两大类。与课程相关的一类,比如,细胞遗传学实验、应用微积分、武侠小说鉴赏、异国风情录、新闻英语、经济学入门。同学们据此而做的题目也新鲜,比如新年福利彩票中奖率,用解析几何研究伊斯兰建筑形式。还有一大类是文体活动类,国画、陈氏太极、健美操、桥牌、围棋、交谊舞等。
有一次惠尚懿看报纸:某中学体育课改为交谊舞。“这也能算新闻?我们早都习以为常了。”她觉得这条大惊小怪的新闻倒真是一条新闻。
未来
同年级几个同学正在申请美国的学校,打算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国读书。惠尚懿也考了托福,610分。但是父母要她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按惯例,四中几乎一半的学生读清华北大,惠尚懿的未来几年看来要在那里度过了。
全国各地的孩子应该跟我生活差不多,或者像我这样生活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惠尚懿一直这样想,所以母亲的描述让她觉得不可思议。她的妈妈曾在北京教科文委员会工作,到北京郊区考察后告诉她,虽然政府投了很多钱,但是实际并没有多大改善。房子建得很漂亮,但从里面出来的一看就是很穷很穷的孩子,教学质量也不能保证。
中午,惠尚懿有时去电脑房。他们的劳动技术课就是电脑,她学会了网页制作和电脑动画。
从高一入学,老师就一直讲:“你们知道吗?你们三年读下来,国家在每个人身上的投资可以资助10个失学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实你们在这里上学就是在剥夺他人上学的权利。”
高二,她去西柏坡和一家希望中学联谊,坐汽车七小时后看到的贫穷让她大吃一惊,她想,如果坐火车七小时会怎么样呢?中国那么大,再远一点,又会怎样超乎想象呢?
标签:
高考范文
走进两个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本好书给我诗意的教育学
下一篇:
中小学教学科学衔接是个难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