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设计
阅读:1522
标签:
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累不累?
中国教育报 2003-02-15 翟召博
常见教师与学生谈话,教师旁征博引,对学生晓以大义,如临民族生死存亡状,痛陈没有知识的害处,极力渲染拥有知识和文凭的光辉前景;教师诚心诚意地为学生出谋划策,或苦口婆心,或慷慨激昂,或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应该这样,不该那样。只是在“不倦”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缺些什么。
有个学生听完教诲后,长舒了一口气:在家妈妈就这样,她说她的,我只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等她说累了,我就翻身得解放了!
执著于诲人而不知疲倦,反映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心态。教师总是“说得对”,学生就是“小”,不懂事,处处需要别人教导。有的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盲目而坚定地相信只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才是最正确的。有时并非教师讲的道理不正确,而是因为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的态度、想法,学生面临的问题、处境(或许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给学生的建议尽管听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没有通过他切身的体验,就很难变成他的行动。
见学生犯点错误,就想当然地认为那是溃千里之堤的“蚁穴”,需要进行“纠正”,不然就“害了学生”;本来目的在于让学生认清错误,但为了让教育入脑入心,教师常常由此想到这个学生其他问题或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变成喋喋不休的说教,甚至还抓住这一“机会”去教育全班。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可谓诲人“不倦”。
教师常常为自己做到了“不倦”而陶醉,但向学生“暗示”的却是一种担心,一种失望,对学生没有信心,实际上给学生的不是信任和支持。要是学生不服气,说教就更加“不倦”,全然不顾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此时诲人“不倦”往往变成了“关怀强迫症”。教师方面的问题在于,很多人都不自知地出了错,又不以为错。
在这样的“教诲”下,学生要么只能充当“忠实听众”的角色,成了乖巧温顺的“羔羊”;或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加剧了逆反心理。从根本说这并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诲人“不倦”让人感觉有点像唠叨,其最大快乐在于“表达”,说出来“心里痛快”,并非打算让学生从“教诲”里得到什么,事实上学生也很难得到什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教师再“不倦”也只是外因,学生自有学生的道理,不承认这一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必然导致事与愿违。
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来教育。只有诲人“知”倦,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智慧,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一厢情愿式的好为人师,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不再是“我训你听”,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谈对成长的看法,他们的话,即使十分幼稚,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对于他们一些不妥当的想法,要引导提高认识,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知”倦就如书法中的“飞白”艺术,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师责任感的终极体现。教师做到了诲人“知”倦,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教育才会走上尊重规律的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55200)
标签:
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群言堂:“学生规范”的进步
下一篇:
考老师可以是这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