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论文
阅读:2646
标签:
教学论文
别用孩子的健康换取利益
新华网 2003-04-09 李泓冰
读下面这则新闻,“救救孩子”这四个字就愈来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辽宁省海城市铁西区的8所小学,3000余名学生在同一天饮用了今年区教委推荐的豆奶后,持续发生了腹痛、头痛、眩晕等症状,目前已经证实有3人死亡。近百学生进京求医。”
有个死亡的女孩13岁。生前,是撒着娇让爸爸妈妈拿钱给她订这种老师极力推荐的“营养丰富”的豆奶:“老师告诉我们,不订不行。如果我们不订,就得老师拿钱给我们订。”
谁都知道,这背后是学校和老师的利益,爸妈能说什么,当然只能掏钱。现在,面对女儿冰冷的尸体,他们追悔莫及,几近崩溃。
谁来救救这些孩子!
在中小学校,类似这样“不订不行”的收费,早就花样百出。教育的乱收费、教育的腐败,近年来一直是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教育腐败为祸之深之远,某种意义上甚于行政腐败。家长敢怒不敢言的愤懑,一些老师课堂上教学生正派为人、下课后变换名目捞钱的言行不一……都直接消解着下一代对社会诚信的认同、对个人道德的追求和对以教师代表的成人社会的尊敬与信任。如果我们一面在成人社会中大声疾呼建立诚信社会,一面又听任教育腐败肆意啃啮下一代人的心灵,那么,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恶性循环,可能会让我们付出更深重的社会成本。
事实上,政府部门早已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且认识到教育腐败与所有腐败一样,源出缺乏监督的机制,不公开、不透明。于是,早在去年5月,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以便社会监督,保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当时,媒体以一种兴高采烈的口吻欢呼:以往那种名目繁多、政出多门的教育乱收费,将遭遇来自政府部门的“封杀”。
可是,有了制度,效果并不理想,明显游离于“制度”规定之外的择校费、赞助费、书报费等等均照收不误。更奇怪的是,教育腐败尽管人人喊打,却绝少有人公开举报。媒体偶然的批评,也是遮遮掩掩的“某地某校”。如果不是死了人,如果不是出了事,我们几乎是无法根究身边赤裸裸的教育乱收费行为。
为什么?有家长一语道破:“孩子在人家手里,我们能怎么着?”
是的,在一些滋生教育腐败的学校,孩子已经成了掩护腐败的“人质”,让家长奈何不得,有口难言;让监督部门查无实据,不了了之。所以,与其他遮遮掩掩的腐败不同,教育腐败几乎是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明码标价”的,是让学生稚嫩的小手一笔一画写在小本子上的:明天交费××元……
我们一直都在和老师一起,苦口婆心地教育下一代。现在,谁来苦口婆心地教育这些老师、这些校长?
当然,责任完全由校方来负,也说不过去。利益驱动原则处处“理直气壮”,学校要保持“一方净土”,又谈何容易?
看来,要解救教育腐败中的“人质危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辽宁海城3000名小学生饮用教委推荐的豆奶中毒,3人死亡。现在,学生已经成了一些地方掩护教育腐败的“人质”,让家长奈何不得,有口难言;让监督部门查无实据,不了了之。因此,与其他遮遮掩掩的腐败不同,教育腐败几乎是招摇过市、“明码标价”的。
标签:
教学论文
别用孩子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偏才”、“怪才”都是“正才”
下一篇:
该如何理解“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