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阅读:2461  
标签:德育论文
什么样的家长是我们的好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教师中心稿)
[前言]

2002年,长垣二中承担了新乡市“十五”科研课题《“三主和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科研课题,该课题分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三主和谐”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子课题。经过不断的跟踪调查研究与论证,现将有关实验研究方案与调查研究结果汇总以供广大同仁商榷。

《“三主和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之三

什么样的家长是我们的好家长

——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

河南省长垣二中  刘伟强  李慧香

一.  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与家长(父母)之间的关系,调查学生与父母关系融洽程度,调查学生父母支持学生上学程度,调查什么样的家长是受学生爱戴的好家长,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父母,调查受学生爱戴的好家长原因,调查研究家长与子女交流的误区在哪里,调查平时学生与家长配合的程度及配合与不配合的原因,调查学生心里话是否愿意给父母讲,针对上述问题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以及社会的关注,并试图提出一解决方案。

二.  调查对象:

以本校高中学生为主,以外校中小学生及上网学生、家长为辅。

三.  调查方式: 

1.  问卷式(随机抽查本校学生 200人)。

2.  开展网上调查讨论,我们分别在[中青在线-中青论坛http://www.cyol.net/  ]、[灵猫网- 灵猫论坛http://www.135791.com/  ]、[学生天地http://www.xstd.com.cn/  ]、[中国学生网http://www.6to23.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 ]、[e21家庭教育网(家教中心)http://jtjy.e21.edu.cn/e21web/ ]等网站展开以“什么样的家长是我们的好家长”和“我们怎样做父母”为主题的调查讨论,以上两个主题讨论仍在进行中,欢迎浏览发表意见。

3.  选取典型学生个别询问、谈心。

4.  查询有关书面资料和其它网上资料。

四.  调查的结果及其解决办法:

(一)调查结果:

教育家魏书生指出:“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一个孩子成了好人,社会受益,人民受益,集体受益,邻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实、受益最大的,还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原国家督学周德藩说:“矛盾的家教与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在今天应引起每个家庭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多重人格。孩子们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学生与家长(父母)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家教问题。学生与家长(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学生与家长(父母)与生俱有的、不可选择的一种最亲密的家庭式血缘关系。它不同于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其它关系。它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家庭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学生整个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与家长(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表一: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调查

在对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调查中(表一),我们发现学生“与父亲关系融洽程度”无话不谈(融洽)占33.5%,有时交流(较融洽)占62%,若即若离(不大融洽)占2.5%,从不沟通(不融洽)占2% 。“与母亲关系融洽程度”无话不谈(融洽)占60.5%,有时交流(较融洽)占38.5%,若即若离(不大融洽)占1%,从不沟通(不融洽)为零。“父亲支持上学程度”全力支持81.5%。“母亲支持上学程度”全力支持为82.5%。“平时与父亲配合的程度”全力配合80.5%。“平时与母亲配合的程度”全力配合93%。“有话愿不愿说给父亲听”愿意(经常)48%。“有话愿不愿说给母亲听”愿意(经常)63%。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你与家长(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话题。结果同学们的回答与形容师生关系有异曲同工,但相比起来,比师生关系要好的多。像“父子情深”、“母子情深”、“亲密”、“忘年交”、“友谊”、“雨中情”、“无话不谈”等这样的字眼不胜枚举。但是,像“代沟”、“挨吵”、“不理解”、“偏心”、“为什么父母不能读懂孩子的心声?”等这样的字眼也不乏有之,但相对较少,仅有4.5%,但比起学生所形容师生关系描述的词语则是小巫见大巫了。看来,大部分学生与家长关系较融洽,但有些家长与孩子之间确实存在一定距离,孩子也希望家长能理解和与之沟通交朋友,消除因年龄差异所造成的认知差异。

在问卷及开展的网上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什么样的家长是受学生爱戴的好家长,你喜欢什么样的父母”这样一个问题。总结调查结果,受学生爱戴的喜欢的父母类型归纳如下:①理解尊重子女;②不摆家长架子;③家庭和睦;④赏识自己;⑤真正关心子女;⑥对子女的期望值要合乎实际。“受学生爱戴的好家长原因”基本上是等同于上述几种类型的父母。

在问卷及开展的网上调查中,我们还设置了“你认为父母的那些行为令你看不惯”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学生答写者寥寥无几,但从一些回答者也可看到一般。①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吵;②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还把我们当成小孩;③埋怨、指责;④爱叨唠;⑤打、骂、体罚;⑥脏话连篇;⑦爱瞎吹;⑧穿着不得体。对于在学校犯错,老师叫家长,家长有时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吵学生也很反感。

在问卷及开展的网上调查中,,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对你最常说的一句话”。同学们回答频率最高的是“好好学习”,其次是“别看电视了,赶紧写作业去”,“上课要注意听讲”,“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记着玩”,“这回考了多少分”,“现在是竞争的社会,没学历行吗”,“我们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听老师的话”,“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好好念,我们那时候……”


展开全文阅读
在问卷及开展的网上调查中,,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简单说一件你最烦恼的一件家事或问题”。经过调查与个别谈心,“父母的唠叨”,“管的太严”,“没有自由”,“家庭不和睦”,“父母脾气暴躁”,“父母太严肃”,“父母不理解我”,“父母离婚”居多。

在对“父母知道自己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吗”这一问题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回答是肯定的。也有数名的同学表示父母不一定知道,因为他们“总是以家长自居,高高在上”。同学们大都表示希望家长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改正自身的缺点,途径一般是直言直说。

“平时学生与家长配合与不配合的原因”,经调查谈心分析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顺从型,他们大多顺从家长意志,由家长安排一切,这类同学较少,占6.5%。列举几例学生原话如下:“父母永远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不会害自己的孩子”,“我信任他们”,“家长就是家长”。二是极端型,他们一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这类同学最少,仅占4%。如同学这样说:“我就是我”,“走自己的路,随他们去说”。三是混合型,这类同学尊重父母,但又有自己的主见,这类同学最多,占89.5%。

(二)思考与研究: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曾进行了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高中生。统计结果:日本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木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迈克尔·乔丹(球星)、母亲;而中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甚至不如一位电影明星。同样,在我们进行的调查中,父亲也仅列第八位,母亲列第十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家庭作过描述:“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孩子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在家庭这个群体中,父母作为一个教育者,由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的沟通。谈话则是家长和自己孩子之间进行心际交流,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的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许多父母似乎与子女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经常有家长来校反映,子女或不听良言,甚至产生逆向行动,或保持沉默,无法沟通。笔者以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关键在于父母本身。

按理说,父母应该是子女最亲近的人。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信任父母,有话不愿说给父母听,甚至不愿意回家……这一方面说明中学生由于身心的不断发育成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试图摆脱家长的约束和管教;另一方面,可以说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和传统的家长专制作风造成的。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经过调查分析,许多家长在与子女交流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误区。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通常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态度误区        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是过来人,见多识广,经常摆出一副家长“尊严”的架子,凡是自己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子女绝对服从,以此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容不得孩子的半点解释。这类情况有两种:第一是粗暴武断,例如当自己平时十分放心的孩子在游戏室、网吧一玩就是一整天时,怒从心中起,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却不去因势利导,不去分析原因,凭主观臆断产生上述错误行为,从而导致孩子内心产生怨恨情绪,却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第二是威胁审问,有些家长喜欢居高临下地跟自己的孩子说话,把子女推向对立面,缺乏和善的态度,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不问是非加以训斥,总是用“如果你不……,我就……”等威胁性的语句,其结果必然导致子女对家长产生“口服心不服”的不良后果,严重时会出现孩子离家出走的恶性局面。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道理可能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父母首先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那情况就不一样。比如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了别人,你怎么想,你怎么办……

2.  情感误区        在教育子女时,作为父亲和母亲往往不能采取同一政策,有些家庭是“父严母慈”,而有些家庭是“父慈母严”。不管是严还是慈,从情感角度看,应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能讽刺揭短,对自己子女犯错误后不能冷嘲热讽,使孩子丧失改正错误的勇气,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拿以前的旧帐翻出来,使孩子的自尊心一次一次受伤害,这样子女就会对家长产生反感,导致“破罐子破摔”,从而使交流失去教育目的。第二不能姑息护短,家长关心子女是理所当然的,在关心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应当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不能当他(她)永远是孩子,对孩子犯错误后要帮助他(她)分析原因,特别是一些成绩优秀学生的家长在子女犯了错误时往往会轻信诺言,千方百计为子女护短开脱,这都不是明智之举。 

3.  方法误区        谈话方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谈话的效果,每个家长倘若都从尊重孩子的原则出发,采取正确的方法,无疑会使谈话令人满意,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第一重复罗嗦。有些道理孩子已经明白,但有些家长唯恐子女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一有机会,颠三倒四,说个不停,恨不得让孩子立刻变成自己希望的模样,父母这种殷切希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千句、道万言不如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样的说话方法往往起不到一点实际效果。第二是不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希望。在生活中,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跟邻居、亲戚、朋友的孩子相比较,当自己孩子各方面条件处于劣势时,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流露出对别人家子女的羡慕,使自己的孩子在心里产生“我处处都不如他,再努力也是白搭,反正也赶不上就算了的消极思想”。第三是缺乏原则。现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容易使家长教育孩子时缺乏原则。作为家长在学生取得成绩,有一点进步,不能简单地就用金钱奖励。同样,在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满足,更不能无原则的一味迁就迎合孩子。应当做到爱而不宠,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她)不会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会丧失进取意识。

孩子们的“烦恼”,主要来自我们的教育,来自家长和教师以及来自他们自身。一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曾问到“你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19%的孩子列举的内容与父母有关。有几个数字很耐人寻味:分别有81.9%和89.3%的同学说“爸爸很爱我”、“妈妈很爱我”,可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的分别只有36.6%和48.2%。从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中,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给孩子带来了烦恼。一位高中生总结了妈妈在自己上学后说了十年的10句话:①作业做完了吗?②别看电视了,赶紧写作业去!③上课要注意听讲。④听老师的话!⑤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记着玩!⑥这回考了多少分?⑦现在是竞争的社会,没学历行吗?⑧早晚你得去扫大街!⑨我们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⑩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好好念,我们那时候……。相信如今的大人和同学们听了这10句话都不陌生。可以说,孩子的一系列烦恼都是由学习压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引发、派生出来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春提出,家长的“超前危机感”、紧张心理最后都转化成了压力,落在子女头上。单调的语言破坏孩子的心理健康、钝化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天天被数落得心烦意乱,而家长却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分数,可谓南辕北辙。通过调查数据看到,学生对“爸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肯定我”、“不要老说别的同学比我强”、“考试成绩不好时不挨骂”的期望,都远远超过了对“多给些零花钱”的渴望。这表明同学们对平等、尊重的要求日趋强烈。


展开余文
每个同学都向往快乐,需要诉说自己的心声。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倾听,要知道孩子的心声并掌握他们的烦恼。一名同学讲述了她与家长之间的烦恼故事。

“大年初一,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聚会。自己打扮好后正在得意,却被妈妈‘教导’了一番,最后和妈妈吵了一架。我简直烦透了,因为我从来都有自由,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由妈妈支配,而我只是一个服从者,我无法去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认为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别老想着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只要把孩子培养成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要管孩子,就管住两条:不伤害社会、不伤害自己。让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都能与人和谐相处,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

一般来讲,中学生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子女、理解子女的家长,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家长,而且绝大多数中学生特别厌倦母亲(或父亲)的唠叨。

经过大量调查与分析,对中学生喜欢的父母类型归纳如下: 

1.  理解尊重子女       许多父母都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败。但瑞士心理学家噶兹那维夫妇却认为,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 中学生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很多做父母的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子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多学生抱怨说:“他们只知道分、分、分。考好了,他们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从不问你为什么考不好。”

不少学生说,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拆自己的信件,偷听自己的电话,像特务一样在后面盯梢。一位女生说,她母亲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只要一有男生打电话,她立刻要问,“他是谁?哪班的?学习好吗?家在哪住?父母是干什么的……?查完祖宗八代,然后重重抛出一句话:你可别给我丢人!女孩哭着说,妈妈这么不信任她,真想“早恋”一把让她看看。

2.  不摆家长架子        家长既是子女的保护者,又是子女的知心朋友;他们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一位高一男生自豪地说:“我特别爱我的父母,他们和我的关系不像家长,像是铁哥们。从小到大,家里有什么事都摆在桌面上,一家三口商量着来。爸爸出差的时候,妈妈就说:‘男子汉,全靠你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感,而且坚强、果断。" 

一名高二的女生说,“她的家长特别民主,而她的妈妈更理解她。有时,她的日记本忘在书桌上,妈妈保证不看,而是小心替她保管好。同学来电话时,不管男女,总是自动避开。 她不说,妈妈决不问对方是谁。一次,在假期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不知为什么怎么也忘不掉。妈妈知道后没有批评我,而是跟我讲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并且讲了她年轻时的经历。妈妈的理解、帮助和信任,使我顺利地走出最初的迷惘……我真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3.  家庭和睦        每个孩子都向往和睦、安宁的家庭环境。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弗洛伊德也说:“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爱,子女就会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则影响子女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子女一生的幸福。 

4.  赏识自己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同,学生也不例外。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赞美自己子女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子女的长处去比自己子女的短处。一位高二男生讲:“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其他同学比:人家某某考一百分,你怎么就考八十分?人家初一就入团了,你都高二了还什么都不是!人家期期拿奖学金,你一次也没得。后来我对她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某某当妈去吧!”子女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父母用别人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而事实上却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和崩溃,产生自卑心理。

5.  真正关心子女        很多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高中或者大学、孩子身体状况等,而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关心不够。而孩子恰恰需要父母关心的是后者。

一位同学曾自豪的对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不知道怎样感谢我的父母。小时候,对于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耐心地予以解答。我曾经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来观察一种极其微小的动物。当时它们正在一个盛满污水的罐头盒里游来游去。但是不久之后,它们的形状又变成了一些倒挂着的钉子,浮在水面上,身上还包围着一层茧。又过了几天,我再去看的时候,这些虫子正从壳里钻出来,张着翅膀飞走了。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解释说,这种小虫子是蚊子的幼虫,要先在水里变成蛹,最后变成有翅膀的成虫。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觉得世界是多么奇妙啊。 ”

相反,不止一位学生这样说:“我父母哪是关心我呀!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分!一回家就知道问两句话:作业写了吗?考了多少分?除此之外你说什么他们都没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的东西。曾有一位母亲“骄傲”地这样对我说,“我管得特严,她(指女儿)从不和男孩子打交道,见了男生就烦。”我不敢接话,因为早恋问题,我和她的女儿已经谈过三次话!

6.  对子女的期望值要合乎实际        去年高考前,一位高三的女生找到我,泣不成声,“老师,我妈说我考不上大学她就跳楼!”我想这位母亲早就该跳楼!孩子带着这么大的压力、背负着那么重的包袱去竞争,她可能赢吗?有一个典型例子,我村某学生中考分数离我县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还差着60多分。他父亲走关系、托门子,最后花了近4万元学费总算在郑州某重点高中为女儿占了一席之地。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这位父亲让爱人弃家,专门在省城租了一间房子陪女儿读书,自己东南西北拼命赚钱。一家人一个月难得聚上一次,每次父亲见她,问的总是学习。由于孩子基础差,在重点中学里犹如小羊和千里马赛跑,她不可能跑过人家!于是导致严重的自卑倾向。期中考完试后,她哭了好久,她说父母对她期望值那么大,她不知该怎么面对父母……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您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在这里,我们查找了一些有关资料,设计了这样一组测试题,希望对我们的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所帮助。

1.  谁是他最好的朋友?

2.  谁是他最崇拜的偶像?

3.  他感到最难堪的是什么?

4.  他最害怕什么? 

5.  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6.  哪些方面的成绩最使他感到自豪?

7.  在家里,他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8.  假如您能为他买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他的第一选择会是什么?

9.  他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

10.  他最爱戴的老师是谁?

11.  他希望自己长大后干什么?

12.  这一年,生活中哪件事使他感到最失望?

13.  他觉得自己长得比实际年龄大还是小?

14.  他愿意以什么方式度假?郊游还是去看同学?

15.  在家务活中,他最不愿干的是什么?

16.  他最近在看些什么课外读物?

17.  他在学校里的绰号是什么?

18.  他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

19.   家里的什么活动是他最喜欢的?

20.  他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

答对15个以上,说明您对您的孩子是了解的。 如果您只能回答10个或更少,说明您与孩子的沟通还很不够。

(三)问题总结: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在保证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家长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同学与父母相处的过程就是家长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整合的过程。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要有一种平等的关系,因为他们需要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家长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家长,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端正态度。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只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送进学校上学,其余的事就归老师管了,作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应该学会改变家长作风,放下架子,信任、尊重、理解孩子,凡事不能个人说了算,要和孩子商量、讨论,在开成共识的基础上让孩子去做。另外,关心孩子要把握“度”的问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决不伤害孩子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以正确的态度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2.  做好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用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孩子。 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到深藏在偶像形象背后的含义,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榜样示范作用,孩子大都会以各种方式模仿他们的父母。榜样教育就是以身立范,言传身教。所以,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乐观的父母,子女也会开朗;有身体健康的父母,子女则会想象自己同样地健壮;而假如有一位事业有成的母亲,女儿则更可能会梦想自己是个成功的职业女性。相反,如果父母经常责打孩子,孩子就可能学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伙伴,从而成为一个爱攻击的儿童;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彼此的行为,孩子也可能会长成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不仅如此,若父母的行为令孩子骄傲,那么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的同时,还会从中获得安全感;而一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行为令人生厌,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更可怕的是,在有不良行为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一方面会效仿父母的许多不良行为,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这样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反叛父母、离家出走、甚至参加违法犯罪集团等恶性的问题行为。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切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偶像身份,并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偶像角色,用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孩子,树立孩子心中的榜样。


展开余文
3.  做到有孩子争辩的权利。作为家长首先要克服自以为是,孩子必须唯我是从的心态,改为尊重孩子,鼓励争辩,双向交流的教育方式。要改变轻则呵斥,重则棍棒的压服行为,养成以理服人的良好习惯,听取孩子的争辩,有利于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家庭民主和教学相长,进而更能树立起家长的良好形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训斥而是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因此在这一方面家长要多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掌握一些与孩子交流沟通的科学知识及方法,并争取赢得孩子的信任,从而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4.  学会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如果您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所以早恋问题是影响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老师和家长往往很难发现,一旦发现可能就已经晚了。一旦你的孩子有这种倾向时,您发现了要及时反映给老师,便于老师及时引导,使他们从早恋的阴影中走出来。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因为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为了防止早恋问题的产生,我们做为家长的在严格要求孩子的时候,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例如过生日时全家可以到个面吃点饭,送给孩子一个小礼物;考试有成绩时要及时地表扬他们。

5.  父母心中充满爱,也让孩子心中充满爱。 父母影响孩子的人生指向。对独生子女一味地迁就、宠爱,会使他们变得任性和自私!我们觉得应该从小事做起,引导她学会关心他人。小朋友来家玩,我们让他(她)把好吃的分给大家吃,拿出最好的玩具和儿童书跟小朋友一起玩。在给老人生活费时,我们特意让她把钱亲手给老人,并引导他们,父母像你一样大的时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像我们爱你一样地爱我们,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现在他们老了、不能劳动了,你说我们应不应该孝顺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孩子就会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会关心他人。

6.  孩子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但如果把成功看得比孩子的幸福更重要,甚至只问孩子是否成功,而视孩子的幸福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有偏差了。只要仔细看看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会发现,即使是真正的成功,也只是幸福的一个来源,而不是幸福的全部源泉。不少用不科学、不正当、不合适的方法取得的所谓成功,实际上恰恰损害了孩子。我们应该明白,成功只是手段,孩子的幸福才是目的,而孩子的幸福就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正当的意愿、需求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因此,只有那些有利于实现这类满足的结果才是真正的成功。

7.  顺其自然不压抑。不压抑,是指对孩子个性的发展,采取不压抑的态度,顺其自然。还孩子自由,不采取压抑的手段,顺其自然地引导、点拔。使孩子在“明媚的艳阳天”中自由快活地学习,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不要希望孩子在方方面面上都有所发展,不要给孩子采取超前发展的手段。

 8.  正确面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可以说是孩子认识能力的一种再现,是一件好事。父母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子,他是子女,子女就该服从老子。要想到孩子不仅是你的子女,也是你的学生和监督你的人。耳濡目染,上行下效,你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指责有时免不了带些片面性,即使这样父母也应该,给予正视和肯定,然后友好平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指责,其实是在提醒你,父母处处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还怕孩子的指责吗?   

9.  学会和孩子对话,不妨来点幽默。在如今的很多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谈话艺术被“日复一日的咕哝声”代替了。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样耐心讲解,不要用简单的语言敷衍了事。在要求孩子做他们不愿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时,作为家长,不妨来点幽默,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学生毕竟是懂感情的。现代通讯工具发达,要经常打电话与孩子多通话。另外,写信是对深化感情最有益的,“鸿雁传书”不要只停留在一般的书信交流上,要从文字构思到字体美化,以及不同的年龄段选用不同的形式,例如生日贺卡或新年贺卡。

10.  一定要配合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工作。老师和每位家长的愿望是一致的,家长望子成龙,老师希望桃李满天下。父母要和学校、教师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最了解他们,当孩子有了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时,家长首先要站在老师的这一边,千万不要袒护孩子,更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老师,挑老师的毛病。如果老师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请家长单独找老师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对老师有一种逆反心理,而且滋长他们的傲气,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无法管理教育学生。作为家长不要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多听听老师的意见,多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要把孩子的优缺点告诉给老师,让老师教育学生时好对症下药。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成绩,如果家长工作忙不能来学校,那么就打个电话查一下。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向家长谎报军情。另外,家长如果发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上有什么问题应及时反映给老师。

家庭教育是丝丝入扣的事情。交流可以使孩子产生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也能教孩子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帮助他们积累成功的经验,更能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密切。总之,作为家长只有正确认识并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与学校携起手来,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为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的孩子(学生)教育好,使他们在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茁壮成长!高中三年后,都让他们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
标签:德育论文 什么样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 《狼》教学设计 杨源(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三主和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实验研究方案 长垣二中 刘伟强 李慧香(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