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421  
标签:作文指导
让你的作文绽放思想的光芒(网友来稿)
彭治旗  

【话题设计】有人说,我愿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我愿做一个无人不知的名人。我们每一个人都面对着“名”的这份考卷,都要做出回答。请以“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思路】面对“名”这个话题,我们仿佛都能畅所欲言。但要写出新意、写出感情、写出思想却要花费一番工夫。

在立意上,同学们一般能想到的两种立意是:

○1我愿意默默无闻,因为人一旦拥有了名,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自由、个性甚至是亲情、爱情等等。

我要闻“名”天下,因为“名”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我们的青春就应该轰轰烈烈,我们的人生拒绝平淡。

○2我选择“无名”。追求“名”的社会,必然浮躁而功利。社会中需要挺拔伟岸的参天大树,同样需要装扮大地的小草。所以我愿意默默无闻辛勤耕耘。

我选择“名”。人有了“名”,就有了追求的目标,更能促进我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正因为有了“名”,社会才有了竞争的活力。总之,“名”是社会前进的推进剂。

简评:第一种立意是把“名”作为了衡量自我价值能否实现的标准,这种立意较为普通;第二种立意是把“名”与社会发展联系了起来。把小我的视野扩大到了社会,视角更开阔,立意也教第一种更深刻,但缺乏创新的突破。

【立意创新】这是一个关于体味“名”与“无名”的话题。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两者的关系,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名”与“无名”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可以相互的转换。从这种思路出发,在立意的创新上就可以找到突破口。

○1要想有“名”必先无“名”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获得台上一分钟的成功,获得人们崇敬的目光,获得社会的赞誉。你必先闭门苦读,勤学苦练。如若一开始就梦想名满天下,那无疑于痴人说梦。

○2无“名”胜有“名”

长城上的小砖石,历经数千年风雨,仍坚持自己足下的位置。正因为有了这些小砖石,巍峨磅礴的万里长城才保存到今天,家喻户晓,世人皆知;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帮助乘客排忧解难,受到了人们的交口赞誉,人们给了她劳模的称号。长城上的小砖石、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都很平凡普通,他们的这种无“名”的实在精神,不知要比多少有“名”的华丽外表胜出多少。

○3“名”和无“名”都不重要

“名”和无“名”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而已。只要我们努力的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把我们的青春和热血献给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人生中究竟是去实现“名”还是无“名”已经不重要了。鲁迅、袁隆平、诺贝尔……他们已经超越了“名”和无“名”的束缚,把人生诠释得完美无憾。

【立意提升】一篇优秀的作文,具备了创新的因素固然不错,但如果这“新”在思想上没有突破提升,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不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那这样的“新”就可能变成一种花架子。

对于“名”这个话题,我们怎样写出具有文化韵味的文章呢。其实我们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名”至现代的 “名”的观念变迁中,认识“名”的现代意义,从而形成对“名”的正确认识。下面我们从追“名”的角度上立意。

在封建时代,世人对 “名”所持的主流观念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承载了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重负的“名”,挤压着世人的人格。在逐名的大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为了科举及第而不惜丢弃人格、抛弃志向的人生悲剧,看到了很多压榨贪婪、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的官场闹剧。

在新的时代,我们对“名”的观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1“名”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人无“名”不行,国无“名”不强。

○2追“名”可以促进社会竞争,加速社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名人,就必须主动摈弃封建时代里那些落后、错误的逐“名”观,重建新时代“名”的内涵。要想有“名”,首先要学会独立、自尊、自强。即在逐“名”的过程中积极进取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在做了名人以后不要忘本,要报答社会,多做公益事业;要积极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作者邮箱: siku@sohu.com
标签:作文指导 让你的作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撩起学生体味美的心湖涟漪——寻觅《虎丘记》一文中的美感元素(网友来稿)
下一篇:《严光传》欣赏(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