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307 2016-08-24
标签:
教师随笔
老师,别为学生自主阅读设置太多条条框框 (教师随笔)
我在某文学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关雎>和<陌上桑>的是是非非》,分别对出自《诗经》和《乐府诗》中的这两首诗的解读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关雎》中的少年,对于爱情的追求也不一定唯美,有一种死磨硬泡的意味。而《陌上桑》中的太守也不一定有常见的人们解读的那么低贱,他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力。我以自己的这种阅读体验为援引,提出的观点是:要尊重学生自由解读课文文本的权力,要放手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没想到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引来了两位语文教学同行的尖锐批评,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一对文本的解读不能颠覆前人已有的结论,比如对于《关雎》孔子早有定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还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孔子有话在先,像我那样的解读自然不对。二是认为我之所言,是故意标新立异,从而作秀,在疯狂的颠覆别人中抬高自己。三是我这样解读经典作品,因为不尊重前人已有的结论误导了学生,从而有悖于高尚的师德。
我自以为写作文章的时候,思路还是清晰的,现在看了这两位的批驳文章,我倒是迷糊了,对于一篇文章的个性化解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我何错之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这样表述:“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差异。
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因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激活,课堂才显得精彩无限,反之,则呆板沉闷。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高尔基的作品《海燕》。阅读之前,教师反复介绍了高尔基写作这篇散文诗的背景,以及高尔基的生平经历。在分析了文章三个层次的内容以后,教师提问:“文章的海燕、海鸥、海鸭和企鹅分别象征了什么?暴风雨象征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标准答案,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暴风雨象征着革命力量等等。有学生认为这里海燕可以象征着不怕困难的人,海浪可以象征着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这种观点就被老师轻易否定了。原因是这样的说法教科书上没有。
难以想象,这样的一种唯教学参考书是听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够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怎么能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我们要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要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做或浅或深,或寡或多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一旦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冲击波”。
在教学工程中,要注意文本的体验,不能过多的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喜好,以及过去专家权威的固有观点或者教科书甚至考试试卷上的所谓标准答案桎梏了学生的思想,我们教师更不能代圣人立言,成了固有结论的传声筒。
语文这东西,本身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很难有定论的,犹如辩论双方孰是孰非没有最终的定论,只要自圆其说便可。那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何一定要框死学生的思维呢?要多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反驳老师和同学甚至教科书上的观点。
有位老师教学《苏州园林》,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来写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就有学生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座园林进行细致描绘,然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另一个学生则认为:他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最想知道的是苏州园林的历史、奇闻异事,可是作者根本就没有写这样的内容,让人很失望,如果他来写这篇文章,他会搜集材料,告诉人们这些。或许更让人对苏州园林感兴趣。
我觉得有位老师带着学生对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独有想法,这种做法未尝不可。教科书尽管具有权威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师生讨论课文短长的过程中,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新课程就特别强调自主的探究意识与自由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倡个性化阅读正是与此精神相吻合。
提倡个性化阅读,对于教师最大的要求就是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老师要改变一种观点,就是怕学生出错,怕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合。实际情况是,那种禁锢学生独特体验的阅读教学,必定会打消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使学生逐步放弃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阅读本该精彩纷呈的课堂,变成了教师念答案和教学参考书的一言堂。这自然是同课标要求不相吻合的。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大脑,要让他们多看书,学生唯有多看书,有了更多的原始知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后,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集百家之说,才能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要让他们多思考多批判,鼓励学生对作品做出多元的解读,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部著作有不同的理解,同理,对于一部《红楼梦》,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留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难以想象,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彩的文本内容衍化成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候,这就不能不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悲哀。正因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课堂丰腴厚实,有智慧,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易书
标签:
教师随笔
老师,别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石钟山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下一篇:
关于宋六陵校园的那些往事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